客廳-團圓相聚的空間
高雄有著多元的族群文化,各式各樣的人一起生活在這個「家」,而彼此相遇、交流的場所就顯得十分重要,許多公共建築的開放空間,如同「客廳」一般,聚集了許多不同世代的市民,同時也表現出這座大城市的包容性。
匯聚城市綠意與 市民活動
綠地、廣場、天井,不同的開放空間形式,形塑公共建築有趣的角落,皆是受民眾喜愛的重要休憩、停留地點。高雄市民擁有全國最高的平均綠地面積,有些公共建築周邊的綠地,是會呼吸的透水基盤,還兼具滯洪、保水和淨化等功能,除了重新觸動建築物與土地的連結外,更對城市的微氣候帶來減緩熱島效應的貢獻。
鳳山行政中心新大樓與後方的舊大樓共同圍塑出大面積的草坪,提供休閒、集會及展演等多元活動的共享綠化空間,下凹的草坪在大雨來時就成了微型滯洪池;高雄市立圖書館草衙分館以內庭作為與前鎮國中校舍的銜接,將外部的城市綠帶延伸進入,讓社區與校園互相交流。
融合氣候特色與建築空間
廣場是重要的空間元素,匯集著各種的城市人群,但高雄充足的日照,減緩了市民在戶外活動的意願,所以有些高雄公共建築的戶外廣場,開始嘗試遮蔽過多日照的設計。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在戶外廣場空間,由於薄膜屋頂的設置,在夏季高溫中創造出陰涼的微氣候,無論颱風、驟雨,市民皆可自在地於廣場聚集、活動;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前的廣場,延伸入圖書館建築底部,以大樹下的常民文化為概念發想,挑高一樓空間創造通透的半戶外空間,使得人群往來可以不受強烈陽光的影響,另外,館內更設置有巨型綠樹天井,讓民眾可以在這個小天地共享綠化的閱讀環境。
重生閒置空間與文化歷史
高雄過去曾經是工業重鎮,在城市許多角落分佈著舊有的產業遺跡,見證高雄發展的歷程,這些產業遺跡近年來也加以整理、綠化,從破舊的樣貌搖身一變,成為十分具特色的開放空間,是市民生活親近城市的一部分,在這個場域中遇見歷史、閱讀文化。
高雄鐵道文化園區鄰近哈瑪星地區,偌大的站場設施,綠化後遍植鮮花,並設置木棧平台、座椅及公共藝術,打開了原來封閉的空間,市民走入並徜徉在開闊的空間,體驗綠意也感受歷史氛圍;駁二蓬萊倉庫間的開放空間,活化整修前為不透水的水泥地,加入綠色的稻田區域及透水的砂石鋪面設計後,彷彿重新感到這片土地的呼吸氣息,而老榕樹也被保留下來,讓乘涼的民眾可以在樹蔭下相遇;愛河旁的中都磚窯廠,經由周邊景觀再造後,除了有大片的綠地空間外,更有觀景平台的設置,民眾可以親近、欣賞磚窯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