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故事集】

勇敢的印記 譜寫最美的情書

  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使人們在生活中面對自然環境變化與考驗,造就了勇於面對險境、奮力拚搏、創新思維的性格,經過一代代的經驗傳承,這份追求生命價值的勇氣,內化為堅忍的生活態度,逐漸發展出海洋文化和國際視野。

台灣遠洋漁業發達,約有1300多艘遠洋漁船遍佈全球。(圖/郭珍弟 提供)
台灣遠洋漁業發達,約有1300多艘遠洋漁船遍佈全球。(圖/郭珍弟 提供)

  遠洋漁船上的女導演  乘風破浪寫情書

  高雄繁忙的港口、各式大小進出的船隻顯現海洋漁業的發達,單是鮪魚,全球將近一半的需求量來自高雄。這群遠洋漁夫,每次出航短則3年、長則6、9年才能再次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出了海就像隱身在時間的洪流中,在赤道附近的中西太平洋上,每日不分晴雨努力找魚、捕魚、撈魚,盼的就是希望能給故鄉默默守候的妻兒與親友一份穩定的生活。

  郭珍弟導演與在高雄出生、從小就把漁港當成秘密基地的導演柯能源結婚後,兩人常常到漁港散步,總感嘆著默默撐起台灣漁業榮景的船工和漁民卻被遺忘在角落,希望能使四面環海的台灣人看見漁民的生活面貌。偶然的機會下,郭珍弟導演透過在馬紹爾工作的友人,得知台灣遠洋漁船在海上的作業情形,並得到慶峯水產公司的幫忙,導演夫妻終於一償宿願、並耗時6年完成《海上情書》─台灣第一部台灣遠洋漁業生活的紀錄片。

  為了詳實記錄海上漁撈,郭珍弟導演說服慶峯水產公司讓她們夫妻倆可以輪流上船拍攝,郭導演先飛到巴布亞新幾內亞,跟著3艘遠洋漁船、航行2個月到馬紹爾群島,再由柯導演接力上船繼續拍攝,夫妻倆和漁工一樣生活,一個在海上捕捉漁撈鏡頭,一個在岸上記錄漁工眷屬的生活點滴。這些在不同地域拍攝的影像,透過電影的時間脈絡,讓人深切感受到在太平洋與高雄之間,有一條用愛緊緊相繫的連線,支撐起生命堅毅延續下去的力量。

郭珍弟(左圖)與柯能源導演(右圖),兩人輪流上船體驗遠洋漁撈作業。(圖/郭珍弟 提供)
郭珍弟(左圖)與柯能源導演(右圖),兩人輪流上船體驗遠洋漁撈作業。(圖/郭珍弟 提供)

  家的羈絆 刻畫勞工的情書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卻鮮少有影像呈現人民在海上的辛勞,看見他們為生活打拚的模樣,就連家人都不見得理解」,郭珍弟導演以行動取代感嘆,與丈夫一起在太平洋的海上一待就是2個月,透過郭珍弟女性細心的特質,從旁觀察這群討海人的生活面向,「海上情書」不但有難得一見的海洋風光,也記錄著遠洋船員對家的羈絆與嚮往。例如:在船上養動物的志伯,曾因直升機機長將他的山羊推入海中,他再也不用直升機找魚;一輩子在海上漂泊的船長,最大的願望竟然是退休後要帶著老婆搭郵輪環遊世界。

在時速13海浬的捕撈船上下網捕撈70海浬的魚群,倚賴漁工們的經驗。(圖/郭珍弟 提供)
在時速13海浬的捕撈船上下網捕撈70海浬的魚群,倚賴漁工們的經驗。(圖/郭珍弟 提供)

  漁民在海上搏鬥時必需忍受極大壓力,郭珍弟說:「船上待久了,會開始忘記一些人的聲音,之後慢慢的連臉都想不起來,像青江菜的東西吃起來像高麗菜,像高麗菜的東西吃起來像菠菜,待愈久身心壓力愈大,2個月已經是這樣,何況是出海時間都以「年」計算的船員」。但在岸上的生活,他們的家人其實也同樣以堅強的態度面對人生,漁撈長葉國隆的太太東淑芬曾形容「嫁討海人其實就是單親媽媽」,戀愛時只能錄下每次通話的電話,然後每夜聽著重播的錄音入睡;即使懷孕時也只能獨自去照超音波,等到老公下了船,這麼長的時間,小孩都已經生下來、長大、會叫爸爸了。

「海上情書」是台灣第一部詳實記錄遠洋漁業歷程的紀錄片。(圖/郭珍弟 提供)
「海上情書」是台灣第一部詳實記錄遠洋漁業歷程的紀錄片。(圖/郭珍弟 提供)

  2年、500多小時的拍攝素材,郭珍弟導演最初只想要一窺神秘的台灣漁業,但鏡頭裡的漁工那種不斷遷移、漂流,為了討一口飯吃必須忍受寂寞、無法靠港的漂泊,卻是一種「為了養活自己的家庭,卻愈走愈遠」的普遍性情感,讓《海上情書》不只是船員寄給家人的深情家書,更是導演們送給台灣勞工的情書。

  一甲子的勇氣 愛的及時婚紗

  新人結婚時,一定要穿上華麗婚紗、精心打扮,讓攝影師拍下最美麗、最幸福的瞬間;但在上一代、甚至是上上一代,經濟條件不寬裕的環境中,結婚時請攝影師拍張紀念照、穿上價值不斐的婚紗並不容易。因應時代的改變與懷舊風潮,大家總會回想起當年難忘的點點滴滴,高市府社會局今年邀請6對年過半百的老夫妻,齊聚在旗津彩虹教堂拍攝婚紗照,一解這群阿公、阿嬤們過去的遺憾,也讓大家見證牽手一甲子的愛情身影。

阿公、阿嬤穿上西裝和婚紗禮服拍照,開心笑得合不攏嘴。(圖/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提供)
阿公、阿嬤穿上西裝和婚紗禮服拍照,開心笑得合不攏嘴。(圖/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提供)

  阿公、阿嬤拍婚紗照的故事令人好奇,在60年前,年方16歲的許林菊阿嬤,在家長的撮合下,穿了件自己縫的長裙,抓幾把糖,頭蓋一片紅布就嫁給了附近鄰居─20歲的許水乱先生。有眾多兄弟的許水乱家中並不富裕、也沒什麼田產,當年結婚儀式簡單進行,只請人扛花轎、招待幾桌親戚朋友就完成。許阿嬤婚後剛生下第一胎,先生就去當兵,許阿嬤連坐月子都沒有,就得一肩擔起家中燒飯煮菜、幫忙下田種稻的粗活,相夫教子、含辛茹苦養育了6位子女。

  許阿嬷省吃儉用,一直到了48歲才第一次吃到白米飯。生性樂觀的她,無微不至照顧家人,總是默默忍受丈夫的壞脾氣,這讓許爺爺覺得當初結婚時太虧欠老伴了。他們的二女兒積極幫父母爭取參加社會局舉辦的老夫妻婚紗照活動,終於讓許阿嬤在結婚60週年時穿上白色婚紗。「60年前出嫁當天,我從前天就一直哭,哭到丈夫家門口才被人制止。但是我們去拍婚紗照那天,我好高興,一直笑、一直笑到晚上睡覺,真的好感謝!」爽朗的許阿嬤一邊笑著、一邊細心夾菜給許阿公吃,還開玩笑的說:「希望80歲時,再穿一次婚紗禮服,和全家人一起再拍一張照片。」
 

許林菊與許水乱夫妻牽手一甲子,感受平凡生活的幸福。(圖/高志宏 攝)
許林菊與許水乱夫妻牽手一甲子,感受平凡生活的幸福。(圖/高志宏 攝)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