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故事集】
小手相串成大愛 生命價值無界限
群眾意識的集結與呈現,是支撐現代公民社會最大的力量,個人力量也許薄弱,只要能涓滴聚集,卻能展現無比能量、照亮社會的昏暗角落。高雄有許多從事公益活動的群體,他們散播的愛心足跡,不但遍及高雄偏鄉角落、更橫跨太平洋至南美洲留下「愛心台灣」的印記。
愛心飛越2萬里 高雄二手衣溫暖南美洲
2012年,一位來自南美洲巴拉圭的留學生-李美蓉(Veronica B. Lima Pappaseit),來到高雄大學就讀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因想起家鄉北部的Boqueron省中,多數原住民長期生活貧困、衣物十分缺乏,因此想趁著暑假返國前,募集20公斤的二手衣物(這是飛機行李拖運重量的上限),沒想到後來卻湧進100多公斤的愛心衣物。又多又重的衣物不但超出預期,並衍生不知如何籌措昂貴運費的難題,所幸該系連興隆教授得知李美蓉的善舉與難題後,聯繫欣然加入愛心行列的台灣DHL Express,免費幫她載運4大箱衣物,飛越2萬公里的距離,順利將台灣人的愛心送到當地。由李美蓉發起並實踐的這項「送愛到巴拉圭」善舉,已成為高雄大學土環系每年暑假前的傳統。雖然2014年李美容已經畢業,但受到感動的學弟妹延續了這份愛心,今年在大二學生王雋元、劉家豪、吳偉銓、陳冠博、方昱傑、洪亞晴等人在連興隆教授的協助下,接下這個送愛活動的棒子,而且還與台南的公益團體合作,讓原本只在校內募集的活動,擴大成為跨縣市的愛心串連。
原本設定要募集200公斤的目標,短短半個月就湧進500多公斤的愛心衣物。王雋元說:「這麼多衣服進來,真的是嚇到我們了,幸好學校特別提供一間教室儲放衣物,但每一件衣物我們都會再整理、檢查,好幾個禮拜以來,我們除了上課,就是泡在衣物堆裡。」其中200公斤的衣物會送到南美洲,其他多餘的衣物就轉贈給台灣有此需求的單位。「以前我就常參加愛心活動,聽到這項活動就義無反顧來幫忙,聽說李美蓉學姊因為這項活動獲巴拉圭總統召見,雖然整理衣物很辛苦,卻也讓我覺得與有榮焉、非常值得。」王雋元分享他的參與心得。
小鄉大愛 120公分的角度串連世代
120公分的角度,大約是一個小朋友的視野,也是長輩彎下腰來與孫子對話的高度,這個角度在一台舊相機的串連之下,祖孫間的世代隔閡出現了突破的契機。
一群長年協助八八風災重建工作的工作者,在完成重建工作後,秉持著一份熱愛土地與對在地難以割捨的情懷,覺得一定還有可以幫忙的地方,因此互相串連,在高雄旗美九區成立「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並發起「120公分的角度-你看見什麼」募集二手相機的活動,隨後帶著這批相機再次回到重建區,先教導當地兒童使用相機,再讓小朋友把相機帶回家一段時間、領著阿公阿嬤到處拍照、記錄生活點滴。隨著拍照互動,好動的小朋友能夠安靜聆聽長輩娓娓道來的社區變化;對學習新事物總是感到意興闌珊的長輩,也願意拉近距離,仔細聽著兒孫說明相機的使用技巧。
「120公分活動」延續重建區的經驗,走入高雄每個社區,梓官、阿蓮、旗山、仁武…甚至金門都有這批相機的身影,近期更打破以往經驗,前進屏東教導當地新住民用相機拍攝紀錄片,協助外籍配偶認識在地文化、融入台灣生活。小鄉社造的成員張淑菁說:「目前還是會收到民眾寄來的二手相機,因此不論那個社區有需要,都可以申請使用,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加入、擴大服務範圍。而這些執行過程中,有的照片還曾受邀到美國參加攝影展,期盼未來有足夠的資源集結成冊,為這些小朋友和長輩出版攝影集。」
「在欉紅」師資團 社區照顧先行者
高雄38個行政區共有833個社區發展協會,是最接近在地的基層組織,為培力社區有落實在地照顧的能量,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去年委託長榮大學成立社區願景培力中心,透過多元的社區培力模式,以提升社區能量;其中為了協助剛起步型社區推動社會福利方案,培植社區照顧職能,減少單打獨鬥的困境,透過徵選集結成熟型社區在地人才,成立「在欉紅」師資團,以自身的豐富經驗及服務熱忱,帶動及輔導起步型社區共同投入社區工作,服務在地弱勢族群。
以「大地長出來的力量」命名的「在欉紅」師資團,共有14隊、37位社區照顧員,這些隊伍原本就是單一關懷據點的師資或志工,每個團員也都有非常豐富的社區服務經驗。為了這次徵選活動,每個隊伍都需要規劃獨特的動態與靜態專長,讓這群經驗豐富的社區照顧員,無不絞盡心力規劃有別以往的活動內容,如有隊伍會用養樂多罐作貓頭鷹、用奶粉罐作椅子、用紙作陀螺、有的以有氧舞蹈帶動唱、有的則是用手語…等。重新刺激這群社區照顧員的熱情,也讓師資團有更豐富的教學內容。
「在欉紅」師資團成立後,目前以需求媒合、每次授課兩個小時的方式前往高雄各地社區發展協會進行培力,透過這樣的交流,成功強化社區辦理在地照顧方案的意願,也使居民感受到社區的改變及用心,願意共同加入服務的行列,「我從小就很喜歡接近長輩,照顧長輩的經驗已經有好幾十年,原本社區的長輩幾乎都被我拉來關懷據點,所以聽到在欉紅的計畫我就決定參加,我想把其他社區的長輩也一起請出來,因為人都會變老,所以私心希望老的時候,也有一群人能把我拉出來,快樂的參與活動。」「在欉紅」內的『千歲團』成員吳玉珍訴說著參與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