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高雄生活圈】

台29新星 那瑪夏、大樹景觀橋

  在河流兩岸搭起一座橋,人們就能跨越地理的藩籬,滿足交通、產業和人際互往的需求,因此,「橋樑」二字的意義不只是工程,也是交流、溝通的體現,透過橋樑景觀設計呈現當地文化特色,觀光效益也提升了。

造型優美的橋樑不僅便捷交通,也成為觀光亮點。(圖/廖順福 攝)
造型優美的橋樑不僅便捷交通,也成為觀光亮點。(圖/廖順福 攝)

  高雄有許多造型優美的橋樑,例如:跨越高屏溪的斜張橋、茂林的得樂日嘎大橋、愛河之心、蓮池潭自行車橋…等,最近有2座特色景觀橋完工通車─緊鄰佛陀紀念館大樹區自行車及人行景觀天橋和那瑪夏區公所旁的達卡努瓦里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不僅有效提升當地交通便捷,也成為台29線新興的觀光亮點。

  大樹自行車及人行景觀天橋  一覽壯闊高屏溪

  大樹自行車及人行景觀天橋長約200公尺、寬約4公尺的橋面橫跨台29線,雪白色橋身在一片河岸綠地上,宛如一條翻騰的S型銀白色腰帶,旁邊設有停車場,讓遊客都能方便安心停放車輛、盡興遊賞佛陀紀念館周邊景觀。這一座亮麗的橋樑,解決自行車及行人橫越台29線道原本車流量大、險象環生的問題,現在提供遊客、單車族和周邊的店家更安全的通行路徑。

  景觀天橋由佛陀紀念館大門跨越台29線道對面的明鏡台繞行而下,整體造型以輕巧的弧線姿態,像藤蔓般穿越都市叢林,搭配隨曲線翻折的遮陽頂棚,還有鏤空的雕花護欄,多層次的材料組成令人驚豔。佇足在有機曲線造型的大樹景觀橋上,遠眺高屏溪夕陽、斜張橋,遙望雄偉的紀念館建築群,別有一番風味;夜晚,橋樑景觀在燈光照耀下更是亮眼。

  附近店家說:「從景觀橋啟用以來,單車族就增加了一、兩成,無論是行人或單車族,佇足欣賞高屏溪風光的時間都變長了。」 

大樹自行車及人行景觀天橋曲線造型,宛如一條翻騰的S型銀白色腰帶。(圖/高志宏 攝)
大樹自行車及人行景觀天橋曲線造型,宛如一條翻騰的S型銀白色腰帶。(圖/高志宏 攝)

  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 連結谷地的便捷要道

  位於山區的那瑪夏曾因莫拉克風災重創,聯外道路柔腸寸斷,沿線12處過溪段後來改建為半永久性橋梁後,汛期間那瑪夏地區對外交通無虞,也帶動那瑪夏地區各項產業及觀光發展。

小林紀念公園到那瑪夏之間,有12座象徵在地文化的彩色鋼橋屹立河谷上。(圖/廖順福 攝)
小林紀念公園到那瑪夏之間,有12座象徵在地文化的彩色鋼橋屹立河谷上。(圖/廖順福 攝)

  沿著台29線兩側平疇綠野的景觀,穿越甲仙大橋後,平靜的楠梓仙溪在眼前蜿蜒開來,陸續穿越五里埔至那瑪夏12座以在地化命名、注入原民文化生命意象,展現祝福、融合之意的鋼橋。色彩以每2座為單位,以當地「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傳統服飾的色彩-淺砂、孔雀藍、硃紅、彩綠、深灰及紫白6種基色塗裝艷麗色彩,富有當地文化特色。

  此外,甫完工通車的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位於那瑪夏區公所旁,長約70公尺、寬1.5公尺,整座橋樑由鋼結構打造,拱型設計的紅色橋身跨越山谷,如彩虹般連接二座山頭,橋樑結構設計兼顧安全與美觀,融入當地原住民特色,以「三角形」及「太陽」等原鄉文化圖騰為元素,融入拼花馬賽克及壘石高牆等就地取材的原民建築特質與裝飾技術。

  橋樑設計結合原住民生活需求,也順應地形景觀保留了前庭廣場,提供部落居民群聚舉辦祭典,景觀瞭望台能居高臨下遠眺楠梓仙溪溪谷景色,漫步橋上眺望山林的壯麗風光、紅屋頂的聚落風情,雨季時還可看到龍鳳瀑布,夏夜時分更是前往賞螢步道的安全捷徑。

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跨越河谷兩端,帶來便捷的交通。(圖/廖順福 攝)
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跨越河谷兩端,帶來便捷的交通。(圖/廖順福 攝)

  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不僅提供當地居民安全便捷的人行動線設計,有效縮短當地學童上下學通勤時間及地方居民往來交通,也為那瑪夏區注入一股新文化與活力。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