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青春旅行團】

精彩如夢 徜徉城市地景新藝術

  建築與公共藝術形成城市風貌,特殊的景觀和彷若嘉年華會般的藝文活動,帶來尋常生活中趣味性的體驗。高雄許多公共空間在許多藝術家和民間社團的營造下,透過環境地景與藝術巧思,成為親子生態探索、人文小旅行的新樂園。

竹蚵地景藝術-「聚」,特殊的城堡造型引人入勝。(圖/高志宏 攝)
竹蚵地景藝術-「聚」,特殊的城堡造型引人入勝。(圖/高志宏 攝)

  前鎮綠六公園 「聚」人氣「聚」記憶

  位於前鎮區一心與光華路口的「綠六公園」,原本是31期重劃區的綠地,遠望過去仍可看到舊石化廠房的殘跡。今年夏天,綠地上架起了巨型城堡般的大型竹編藝術,吸引路人好奇的目光,歷時3個多月工期,看起來奇怪又神秘的竹編裝置藝術在10月底亮起彩燈,十幾公尺高的大型公共地景藝術作品「聚」在光影呈現之下,更加令人驚艷、吸引眾人目光。竹子堅韌的特質、蚵殼象徵重生的力量,藝術家透過這2項材料呈現出高雄經歷氣爆傷痛仍堅韌奮起、寄予重生祝福。

  《聚》結合竹編與蚵殼的地景藝術作品位於去年81氣爆所在地,當時兒童公園遊憩場受到相當大的損壞;藝術家王文志在公園內建置竹編藝術作品療癒氣爆災區,象徵新生與鼓舞士氣。《聚》使用超過5千枝竹子、25萬個牡蠣殼,編織出一座奇特的海洋城堡,這不僅是件美麗的地景,也是藝文展演的平台,每天都有許多附近居民或遊客前來,穿梭在竹子編製的長廊,慢慢走向內部空間挑高的竹編城堡。白天微風吹拂牡蠣殼輕輕敲擊出悅耳聲音,陽光穿透竹編、牡蠣殼,呈現細緻光影;晚上紅、橙、藍、綠等光色照映在成千上萬的蚵殼上,既華麗又令人感到愉悅,為人們帶來心靈平靜與祥和氛圍。

《聚》結合竹編與蚵殼等天然媒材,優美的線條和光影,令人驚艷。(圖/高志宏、張筧 攝)
《聚》結合竹編與蚵殼等天然媒材,優美的線條和光影,令人驚艷。(圖/高志宏、張筧 攝)

  「這簡直比聖誕節更像聖誕節!」女孩們走在掛滿蚵殼步道,興奮地拿起手機互拍,小朋友開心的奔向架高的竹床,在上面自在翻滾,若抬頭往上望,可見到竹子與蚵殼交織成繁複的線條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絢爛的視覺效果與靜謐的氛圍,望著數以萬計、曾經被丟棄的牡蠣殼,在藝術家的巧思之下展現耀眼光彩,這座令人感到趣味而親切的巨型作品,讓穿梭其間的人們體會重生與光明寓意。

鳥松濕地有多件以自然媒材創作的藝術作品。(圖/高雄市野鳥學會 提供)
鳥松濕地有多件以自然媒材創作的藝術作品。(圖/高雄市野鳥學會 提供)

  鳥松濕地 枯葉做螳螂

  鳥松濕地位於澄清湖旁,是全國第一座濕地公園,長期以來由高雄市野鳥學會認養與管理,棲地營造良好自然環境且生態豐富,每年有許多學童來到這裡進行環境教育課程,也是民眾偷得浮生半日閒,享受城市大自然之美的休憩園地。

  野鳥學會常常邀請藝術家在鳥松濕地創作1~2件自然藝術,今年為了擴大濕地維護管理成效,透過鳥友也是藝術家的柯燕美擔任策展人,邀請其他4位藝術家參與,舉辦第一屆環境藝術季暨創作營活動,透過藝術和自然生態結合,帶領民眾運用園區內的天然素材創作,同時思考人和環境的相互關係。在濕地公園入口自然中心旁的空地上,藝術家連宏珠使用野葡萄藤、枯枝和棕櫚樹葉柄、月桃葉等,創作了2隻正在演奏小提琴的蜘蛛和螳螂,連宏珠也在藝術工作坊中帶領大家,透過親子合作完成了3座昆蟲屋,打造適合躲藏、棲息的家。

  柯燕美以園區砍除的樹幹木片設計成祈福卡,讓遊客親手寫下給鳥松濕地的一句話,掛於步道旁的樹枝上,帶有祈福和回饋自然的意味。她也在木棧步道旁設計了「墻」的藝術創作,傳遞人類不應去侵犯其他物種,也要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

洪琳茹邀請民眾一同想像、共同參與「樹窩」創作。(圖/高雄市野鳥學會 提供)
洪琳茹邀請民眾一同想像、共同參與「樹窩」創作。(圖/高雄市野鳥學會 提供)

  林麗華設計蝴蝶停留於枯木的作品,藉此象徵春天的新生命,帶來新的視野;賴芳玉創作的「稻鴨」則矗立在鳥松濕地的稻禾示範區上,告訴民眾,在自然農法的耕作下,鴨和稻共生共贏,創造豐富的生態意象,也讓園地成為生生不息的生命搖籃。

  另外,洪琳茹邀請前來濕地運動的民眾,一同述說對樹窩的想像。共同創作「樹窩」作品的過程中,許多人也勾起童年記事。民眾在穿過樹窩時,猶如回到自然的懷抱,找回安全感和想像力。高雄野鳥學會在自然環境中結合藝術創作進行教育推廣,讓民眾透過藝術活動的溫馨訴求,進一步認識生態的奧妙,未來將持續辦理讓鳥松濕地環境藝術季成為生態藝術教育紮根的據點。

  願景橋旁的城市客廳

  騎著自行車沿著愛河徜徉河畔風光,是假日休閒的小確幸,特別是連結河兩岸的中都願景橋,具有優美的造型和雪白的橋身,一端通往美術館園區,另一端則銜接中都濕地公園,這裡是高雄市人氣自行車道。

愛河自行車道旁的「磚雕沙發」,令人忍不住停下來歇歇腳。(圖/廖順福 攝)
愛河自行車道旁的「磚雕沙發」,令人忍不住停下來歇歇腳。(圖/廖順福 攝)

  橋的兩側各有一座十分吸睛的公共藝術座椅。南側靠中都濕地自行車道旁的「磚雕沙發」,渾圓的線條造型、沒有磚塊方正的銳角,磚紅原色的沙發旁,還有磚雕茶几、燈座,簡直是家中客廰的戶外版,讓人忍不住想坐下來泡茶聊天呢!這是藝術家李國成的磚雕作品。創意源自於愛河南岸中都磚窯廠的歷史背景,他將傳統用於蓋房子的「磚」,轉化成製作家具的素材,創作出這一組吸引人的磚雕沙發,騎單車經過,別忘了停車小憩片刻,也欣賞河岸風光。

大理石椅讓遊客坐下來,愜意欣賞河岸景觀與飛鳥。(圖/廖順福 攝)
大理石椅讓遊客坐下來,愜意欣賞河岸景觀與飛鳥。(圖/廖順福 攝)

  在願景橋對面,另一座由藝術家鄭宏南創作的大理石椅,自然原石的座椅以蜿蜒的水流姿態擺設於草坪上,除了表現濕地的水源意象,也象徵豐富水源滋潤著大地。望著潺潺流水與靜靜佇立的石椅,耳邊彷若藝術家正在呼喚,「停下腳步!來聆聽一場流水與綠草的生命協奏曲!」。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