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封面故事】

傳承海港記憶──前鎮紅毛港國小

  我開著車在筆直的中山四路上前進,今夏第一號的颱風尼伯特剛走,被它牽引進來的西南氣流吐盡所有的水氣,把放晴的天空洗成燦藍的顏色。早晨九點多,甫開幕沒多久的草衙道商場還在沉睡,所以車流順暢、心情也舒暢。我繞過靜物畫似的草衙道廣場,在中安路上混在砂石、聯結車們之中左轉,一邊在心裡默念「明鳳三路左轉、明鳳八街左轉」,這口訣把我帶進了鳳甲重劃區,最終停在了目的地──紅毛港國小的門前。

落成九年的紅毛港國小,被上百棵遠比它年長的南國樹種包圍著。(周書正·攝影)
落成九年的紅毛港國小,被上百棵遠比它年長的南國樹種包圍著。(周書正·攝影)

  紅毛港國小是座藏在草衙道背後的森林。我停好車,在訪問開始之前先繞著學校走了一圈,「森林」便是這座年輕的小學給我的第一印象。一座才落成九年的新建學校,卻圍起了上百棵遠比它年長的南國樹種,綠意包覆著色彩鮮豔的船型校舍,清涼地漫出整個社區。我回車上整理好裝備,遠遠的就看到與我接洽的戴雄祺主任在向我揮手,像是剛豐收靠岸,精神飽滿的水手。與他同行的另一位水手是沈佑霖主任,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便是沈主任向我介紹紅毛港國小的歷史記憶與各項特色。

  紅毛港國小的前身是位在紅毛港地區的海汕國小,若是從日治時期的「大林蒲公學校紅毛港分教場」算起,已經有超過九十年的歷史了。之後隨著政府拆遷,學校才跟著紅毛港人一起搬進了鳳甲重劃區,並在2008年8月開始招生,續寫紅毛港的歷史。

紅毛港國小的前身是位在紅毛港地區的海汕國小。(周書正·攝影)
紅毛港國小的前身是位在紅毛港地區的海汕國小。(周書正·攝影)

  沈主任告訴我,紅毛港國小不只接續了原校的學生與歷史,也延續了原鄉的樹。這裡較為高大的老樹大多是移植自海汕國小,他們帶著紅毛港百年的故事住進了新家,下課時便把孩子擁進懷裡,在他們耳邊吹起記憶的風。

  「我們原本很擔心這些樹移植後沒辦法適應,沒想到從鹽分高的土壤搬到這裡來之後,它們反而長得更好了。」

老樹的遷入是紅毛港國小努力保留的紅毛港記憶之一。(周書正·攝影)
老樹的遷入是紅毛港國小努力保留的紅毛港記憶之一。(周書正·攝影)

  沈主任提到,這些老樹的遷入只是紅毛港國小努力保留的紅毛港記憶之一,跟著它們一起說故事的,是整間學校的空間規劃還有處處可見的細節巧思。

  「紅毛港裡面都是彎來彎去。我們在學校裡面也保留了這個彎來彎去的意象,從走廊、步道……你很少會看到學校裡面有筆直的線條,我們把這些東西都融在建築裡面,這樣再過不管五十年、六十年,這些小朋友、這個社區,也都還能保有這個記憶。」

  沈主任說,留住「紅毛港」這三個字是他們的使命也是包袱。若是少了這間學校在高雄史冊上的註記與推廣,許多紅毛港的文物都已隨著拆遷而消失了。為了傳承歷史,紅毛港出身的藝術家李億勳特地替校內設計了用紅毛港故地的「帆筏、魚網、浮筒、硓????石」以及「泥土、紅磚、器物、廟宇雕刻」組合而成的兩面紅毛港意象牆。從校門右側的生態池出發、走過介紹在地動植物的遮蔭廊道、踩過有船型石板橋與船錨型座椅的池邊廣場、再探訪這兩面紅毛港意象牆,便是一個完整的紅毛港環境、產業、人文的巡禮。這個貫徹歷史傳承的概念在校園內處處可見,從紅毛港照片、舊地圖、洗手臺上獨特的立體馬賽克雕塑、到紀念前海汕國小教師的李澍紀念圖書館,一點一滴都是紅毛港記憶的重建與再現。

左上:紅毛港出身的藝術家李億勳特別設計的紅毛港意象牆。中:貫徹歷史傳承的概念在校園內處處可見。右上:立體的翠鳥馬賽克雕塑洗手台。左下:介紹在地動植物的遮蔭廊道。右下:池邊有船型石板橋與船錨型的座椅。(
左上:紅毛港出身的藝術家李億勳特別設計的紅毛港意象牆。中:貫徹歷史傳承的概念在校園內處處可見。右上:立體的翠鳥馬賽克雕塑洗手台。左下:介紹在地動植物的遮蔭廊道。右下:池邊有船型石板橋與船錨型的座椅。(周書正·攝影)

  走進建築群中最內側的體育館,一、二樓的孩子們正分別參與著游泳和籃球的夏令營。而在體育館二樓的一側,是整片海洋世界彩繪的攀岩牆。在孩子們要畢業的時候,田建中校長會帶領他們進行攀岩8公尺、游泳50公尺、以及騎單車回紅毛港尋根的「小鐵人三項」,把紅毛港對孩子們的期許與記憶深深刻印在他們的童年裡。

體育館二樓的一側,是整片海洋世界彩繪的攀岩牆。(周書正·攝影)
體育館二樓的一側,是整片海洋世界彩繪的攀岩牆。(周書正·攝影)

  走出體育館在校園內漫步,你會發現在這裡很少出現傳統小學那樣強調整齊劃一的筆直線條與色彩。道路蜿蜒、牆面多變,讓校內少了新校落成的懾人派頭,多了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溫暖氛圍。游泳池外的紅磚廊道,用的是從前紅毛港常見的清水磚,它們在廊道裡組成高矮錯落的紅色圍籬,讓身高、年紀各異的大小朋友們能在這裡遮蔭談天。在綠建築組成的校園裡,紅毛港國小成功地將他們關於歷史記憶、關於聚落情感的思索鑲嵌進每一個角落。

  訪談結束後走出蜿蜒的廊道,我巧遇了一群在屋簷下打躲避球的孩子。我就著身旁的小樹朝他們拍照,在按下快門的剎那想起了那些自海汕國小遷來的老樹。他們會永遠記得自己從哪裡來,而這裡的土、這裡的人、這裡的教育,也會幫助他們更茁壯、更堅強。

周書正
周書正
Information

◎文、攝影/周書正

高雄/屏東人,台灣大學戲劇系畢業,現為成大台文所碩士生。

 

韌性重生的山林寶石──那瑪夏民權國小

  2009年,莫拉克風災對台灣中南部造成重創,那瑪夏民權國小也在同時間受到摧殘,全體師生因而失去了在楠梓仙溪畔風景如畫的校園。

  直到今日,舊校的時光彷彿凍結,依然停留在當初風災時的模樣,野生的植物和動物成為了舊校舍的新居民,然而,新的民權國小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以「永續零耗能」為理念,融合了部落文化,在原鄉異地綻放出了新的面貌,綠能校舍持續陪伴著孩子們成長,創造出更快樂的記憶。

左圖:2009年時,莫拉克風災曾讓那瑪夏民權國小近乎全毀。(林浩然·攝影)右圖:通往民權國小的主要道路,每逢2月正值花開的時節,相當美麗。(林浩然·攝影)
左圖:2009年時,莫拉克風災曾讓那瑪夏民權國小近乎全毀。(林浩然·攝影)右圖:通往民權國小的主要道路,每逢2月正值花開的時節,相當美麗。(林浩然·攝影)

鑽石級綠建築「會呼吸的小學」

  一條看似不起眼的山中小徑,是通往民權國小的主要道路,沿途可以看到農民在路旁種植的水蜜桃及梅樹,每逢2月正值花開的時節,一路上朵朵綻放的粉色及白色花瓣,為這段路上增添了奇妙夢幻的氛圍。

  順著山坡起伏地勢佇立、有著鑽石綻放光芒般的外觀,這裡就是民權國小,有著「鑽石級綠建築」的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國家地理頻道曾派隊全程拍攝重建過程,完成《偉大工程巡禮:那瑪夏環保小學》紀錄片。讓民權國小,從最偏遠的地方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

左圖:窗戶的設計採用南北向,頂窗使用電動開關。(林浩然·攝影)右圖:佇立在校園制高點杵臼外型的水塔,水塔上繪有布農族傳統的畫曆。(林浩然·攝影)
左圖:窗戶的設計採用南北向,頂窗使用電動開關。(林浩然·攝影)右圖:佇立在校園制高點杵臼外型的水塔,水塔上繪有布農族傳統的畫曆。(林浩然·攝影)

  民權國小整體規劃設計是以原住民文化的思維為主軸,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設計的巧思,不僅結合了原住民的元素,更把環保的概念也融入其中。

  為了讓在校內的師生們,能夠恣意地享受被大自然所包圍的學校,建築師郭英釗雖然在都市中成長、生活,但他特意參考了學生的意見,以求設計出孩子們理想的學校,除了不破壞民權台地的原始地貌,台地山勢也成為調節溫度的方法之一,另外善用日照與風向等自然條件,再輔以透氣孔設計、南北向的窗戶、可以電動開關操控的頂窗等等,讓這座綠能學校,可以有效減少對於空調的依賴。

外觀打造成曼陀羅花的圖書館。(林浩然·攝影)
外觀打造成曼陀羅花的圖書館。(林浩然·攝影)

象徵傳承的圖書館

  來到民權國小,要記得去拜訪圖書館,外觀打造成曼陀羅花,原民高腳屋的建築形式構想來自於傳統原住民男子集會所,有著建築師欲向原住民祖先智慧表達致敬的深意,它是老獵人傳授狩獵知識和經驗的場所,等同於部落知識的殿堂,藉此象徵著部落文化的傳承;校內大量採用的高腳屋形式,架高的建築不需大興土木或在地面上覆蓋水泥,不僅保留地理原貌,自然風還能透過通風口和天窗流入,使得內部得以通風涼爽,空調的使用量也能減少,戶外亦設築生態池,高矮不一的植栽也能達到調節溫度的效果。

全台唯一上下坡跑道

  整個校園建築依山坡地勢築起,為保留更多原有的風貌,用最小的動作放置建築物,就連操場跑道,也是有起伏落差的設計,完全顛覆了以往對跑道的設計概念。山區雨季綿綿,利用地貌原有的地勢坡度,更可以達到自然排水的功效,真的是一舉兩得。在這樣美如仙境的校園裡奔跑,在乎的不是不平坦的跑道,而是如何捕捉眼前的美景,享受與自然為伍的悠閒時光。

校園裡處處可見到充滿原住民的裝置藝術。(林浩然·攝影)
校園裡處處可見到充滿原住民的裝置藝術。(林浩然·攝影)

校園原住民文化意象

  校園裡處處可見到充滿原住民的裝置藝術,扮演著畫龍點睛的效果,佇立在校園制高點杵臼外型的水塔,水塔上布農族傳統的畫曆,藍色外觀上鮮明的粉紅和紅色註記其實也藏著故事,這些圖案為布農先祖們在畫歷上標示農耕祭儀時間所用,傳遞著辛勞地農耕之後對於豐收的期待與渴望。而校舍外牆的壁畫,在述說著古老的布農傳說,就像當年的八八水災一般,布農祖先曾經受過同樣的困難與挑戰,洪水也曾侵襲美好的家園,但因為有眾人的團結和不計回報的援手,人們的努力與堅持終究能擊退災難,於是就像壁畫所繪,螃蟹打敗了象徵洪水的巨蟒,巨鳥則帶來了火種,那瑪夏的人們不畏困苦,重建了家園和校舍。

  連牆上的菱形圖紋,亦象徵著「祖靈的眼睛」,這些裝置不僅為校園增添風采,更能讓外來的人理解當地文化的脈絡跟精髓,同時也是為那瑪夏民權國小的過去留下記錄,並提醒人們更有勇氣地面對未來。透過重建而得以煥然一新的民權國小,以曼陀羅花一般的姿態綻放在山林之中,彷彿在向人們宣告著堅韌不拔的布農精神,不會為任何災難所動,只會在一次次磨練之中,更加璀燦。

林浩然
林浩然
Information

◎文、攝影/林浩然

那瑪夏人,31歲,快樂農夫。

 

一脈相承的沙古塔忘──茂林多納國小

多納國小的操場是黑米祭(Tapakadrawane)的主要場地。(葉郁琪·攝影)
多納國小的操場是黑米祭(Tapakadrawane)的主要場地。(葉郁琪·攝影)

  茂林區位處高雄市東南方,坐落在中央山脈南麓,與屏東、台東接壤。茂林有「三黑」──黑米、紫斑蝶與岩雕,除了岩雕位於萬山部落外,其餘都是多納部落獨有的特色。

  多納部落(Kungadavane音近古納達望)是魯凱下三社其中之一。下三社為高雄茂林區的茂林、萬山和多納三個部落的合稱,「下」是相對於屏東霧台的魯凱族群,其文化、語言皆有很大的差異,才有此分別,而下三社之間的語言無法互通,祭典傳統更是不盡相同,各自擁有獨特的風貌。

  多納國小是部落裡唯一一所學校,除了傳授課業知識外,更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傳承」。近年來部落人口外流嚴重,傳統文化日漸凋零,多納魯凱語更被列為瀕危語言。為了搶救古老而珍貴的文化資產,保存祖先們代代流傳下來的智慧,多納部落由國小開始,讓孩子浸淫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成長,培養孩子對於自身根源的重視與珍惜,因此校園內的造景設計皆經過特別的巧思,處處蘊含多納魯凱族文化內涵,為這所藏身在深山中的小學校添上了一層不凡、富有深厚底蘊的美景。

  一走到學校大門口,便可看到右側牆上有一幅馬賽克拼貼壁畫,畫中有兩位獵人與一隻獵狗。相傳兩百多年前各家族散居在不同山區,獵人多次帶著獵狗到多納部落現居地打獵,然而要回家時獵狗總是不願離去,執意留在這片沼澤地,獵人認為這表示此處是個適合居住的好地方,便說服頭目將族人遷移至此,而後又有更多的家族加入,便形成現在的多納部落。

學校大門口右側牆上有一幅馬賽克拼貼壁畫,畫中有兩位獵人與一隻獵狗。(葉郁琪·攝影)
學校大門口右側牆上有一幅馬賽克拼貼壁畫,畫中有兩位獵人與一隻獵狗。(葉郁琪·攝影)

  走進校園內,隨處可見石板元素造景,包括石板司令台、石板圍牆,連校舍的外牆都是由石板拼貼而成。石板屋為魯凱族代表性的建築特色,過去多納部落的居民會到溫泉溪尋找適合建築的石材,從切割、搬運到建造都需要部落眾人齊力合作,因此石板屋被多納人視為團結合作的精神象徵。

左圖:校內許多造景都在在提醒著多納的文化與精神。(葉郁琪·攝影)右圖:校舍二樓設有文物展示館,同時是孩子上母語課的地點。(葉郁琪·攝影)
左圖:校內許多造景都在在提醒著多納的文化與精神。(葉郁琪·攝影)右圖:校舍二樓設有文物展示館,同時是孩子上母語課的地點。(葉郁琪·攝影)

  石板堆疊而成的校園圍牆也鑲上了一塊塊刻有傳統圖騰的浮雕,安靜而堅定的敘述著屬於多納的故事;校舍二樓設有文物展示館,同時是孩子母語課的上課地點,門口懸掛的匾額圍繞著百步蛇與陶壺,並大大寫著「沙古塔忘」四字,為「多納人」之意,這四個字就像母親溫暖的叮嚀,不管社會如何變遷,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館內陳設多納先人所使用的器具、服飾、工藝等,也有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呈現先人生活的風貌,雖然現在多納人的生活方式已有偌大的轉變,但蘊含在傳統中的智慧與生活哲學,仍值得現代人學習。多納國小校園內也有多處彩繪,與內斂沉穩的石板元素形成對比,為整體環境點綴一絲活潑的氣味,彩繪內容包含神話故事與象徵圖騰,附設幼兒園外更是有一整面族語教學彩繪,生動的圖案加上族語拼音,讓孩子輕鬆自然的運用母語。

展示多納先人使用的器具、服飾、工藝,圖為獸皮。(葉郁琪·攝影)
展示多納先人使用的器具、服飾、工藝,圖為獸皮。(葉郁琪·攝影)

  多納國小的操場是黑米祭(Tapakadrawane)的主要場地。多納黑米祭在每年七月中旬舉辦,是部落最隆重熱鬧的盛事,也是大團圓的日子,在外地求學、工作的族人逢此都會回鄉共襄盛舉。黑米祭的由來據說是有一名婦女忙於耕種黑米,無暇照顧孩子,水神於心不忍便把孩子帶走,允諾會將孩子扶養成人後再送回,而婦女必須將收成的黑米部分獻祭給水神。十幾年後,孩子果然成長為一位英勇的少年回到部落,族人為了感謝水神的照顧而舉辦黑米祭,而後演進為感謝神靈庇佑作物順利生長,祈求來年豐收富足,形成現在的黑米祭。

1:多納黑米祭在每年七月中旬舉辦,是部落最隆重熱鬧的盛事,有技藝競賽,如射箭、鋸木等。2:今年的黑米祭加入了傳統文化體驗闖關,包含編花圈。3:活動不只讓部落族人參與,更開放給旅客體驗同歡。4:暑假中的
1:多納黑米祭在每年七月中旬舉辦,是部落最隆重熱鬧的盛事,有技藝競賽,如射箭、鋸木等。2:今年的黑米祭加入了傳統文化體驗闖關,包含編花圈。3:活動不只讓部落族人參與,更開放給旅客體驗同歡。4:暑假中的孩子們參與黑米祭,戴著花圈搗小米的樣子非常開心。(葉郁琪·攝影)

  近年來由於部落年輕人紛紛參與籌劃,除傳統的祭祀活動外,更加入了許多新鮮的嘗試,新與舊的融合不但沒有衝突,而是相互輝映,讓黑米祭更加趣味精采,卻也不失感恩祈願的意味。今年的黑米祭加入了傳統文化體驗闖關,包含編花圈、搗小米、盪鞦韆、設陷阱等活動;以及技藝競賽,如射箭、鋸木等,這些活動不只讓部落族人參與,更開放給旅客體驗同歡,欲藉此將多納魯凱族文化發揚光大。

多納黑米祭是部落最隆重熱鬧的盛事,也是大團圓的日子。(葉郁琪·攝影)
多納黑米祭是部落最隆重熱鬧的盛事,也是大團圓的日子。(葉郁琪·攝影)

  若有機會一訪多納國小,如果只是走馬看花拍拍美景、吃吃風味餐,實為可惜。請帶著一顆尊重且富有彈性的心,到處漫步走走,欣賞這個小而美的地方,也可以禮貌友善的與當地人相談,去探索美景背後的深遠文化,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葉郁琪
葉郁琪
Information

◎文、攝影/葉郁琪

在地的鳳山囝仔,對於兩樣東西有濃的化不開的情感:家鄉及母語。想當個在浪潮中逆向游著的傻子,盡力捉住每一段珍貴卻被忽視的老時代記憶。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