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編輯精選】新鮮事

美濃「大樂師」:發揚客家八音奧妙、凝聚在地情感

  客家八音,是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今年正式被文化部列為重要傳統藝術類文化資產,而美濃的客家八音,更是別具特色。7月到9月,美濃客家文物館舉辦「大樂師」活動,特別請到在地的「鍾雲輝客家八音團」、「林作長客家八音團」和「溫福仁客家八音團」演出,讓大家一同來欣賞融入客家人生命禮俗的傳統音樂。

美濃客家文物館。(藍秋惠·攝影)
美濃客家文物館。(藍秋惠·攝影)

  客家八音,在客家人生命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常見於婚喪禮俗場合,配合祭祀、迎賓與宴會,傳統祭典儀式演奏,不同的儀式會有迥異的演出形態與曲目,如悠閒的「弦索調」、邊行走邊吹奏的「行路調」等等。

  而跟北部的多人大團不同,美濃的客家八音團採取四人編制,嗩吶是客家八音的主奏樂器,嗩吶演奏者又被稱為「頭手」,是樂團領導人;由兩人拉奏弦樂器,另一人則專司打擊樂器。

  客家八音現今依然會在祭儀場合演奏,但也漸漸式微,尤其客家八音過去缺乏樂譜紀錄,使得推廣與傳習相當重要。林作長客家八音團的嗩吶手林作長,演出之餘也在社區大學、美濃國中傳授八音班課程,林作長藉由聆聽、記譜,自學八音技巧,也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美濃的客家八音團採取四人編制,圖為「林作長客家八音團」。(藍秋惠·攝影)
美濃的客家八音團採取四人編制,圖為「林作長客家八音團」。(藍秋惠·攝影)

  本次活動名為「大樂師」,一方面是因為樂師年齡皆長,平均擁有六十幾年的演奏資歷,投入畢生時間來專研客家八音,專業精神令人尊敬。美濃客家文物館希望讓「大樂師」不只是單純的表演,更想表彰大樂師們對客家文化的保存及貢獻,提供另一個表演的舞台,凝聚在地情感與認同,讓客家八音能夠被認識、傳承。

  有別於靜態展示,今年美濃客家文物館做出許多新的嘗試。除了精彩演出,先前開幕的童玩特展,也能實際體驗童玩樂趣;「美濃百工百業之師」計畫請老師傅在現場展演民生工藝品的製作過程,透過寓教於樂的活動設計,讓大家更了解客家常民生活中的智慧,希冀能拉近與當地居民的距離,喚起美濃人的熱情和榮耀感。

  全台難得一見的「八音拼場」,將邀請三個客家八音團同場演出,大樂師們將大顯身手,8月27日(六),不妨到美濃客家文物館看看吧!

Information

演出地點:美濃客家文物館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民族路49-3號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每週一固定休館及春節除夕、初一休館)

Information

◎文、攝影/藍秋惠

成大歷史系,輔系中文系及台文系。 喜歡閱讀、文字,正在尋找平衡。

 

【編輯精選】窩小店

老ㄟ啊,明阿仔要給孫子買玩具喔!──有成玩具行

  有成玩具行的創業歷程?

  大老闆:我國小畢業就去西裝店當學徒,民國51年,當完兵後自己開了西裝店,民國52年開始在店內兼賣一些玩具。後來民國56年《雲州大儒俠》開始風行,客人紛紛來問有沒有賣布袋戲偶,我就趕快去鹿港批貨,雖然只是很簡陋的戲偶,一仙五元,仍然賣得嚇嚇叫。後來又流行一部戲劇《俠士行》,戲中男主角有支印有「錢來也」三字的紙扇也是廣受歡迎,這些都是華視的節目,想想我們能有今天,也都算是華視牽成。68年的時候,我們從維新路遷來現在的所在,就專賣玩具,不做西裝生意了。

  請問有成玩具行理念與特色為何?

有成玩具行,各種玩具皆有。(quava·攝影)
有成玩具行,各種玩具皆有。(quava·攝影)

  小老闆:我們希望提供給顧客的是價錢公道,品質優良的玩具,有的是我去中盤商的倉庫中精挑細選的現代玩具,例如:行走後會變成變形金剛的車子、有聲響可自動重新啟動的消防車;有的是我們持續販售三四十年的傳統玩具,例如:手工陀螺、太子頭(網路紅人蔡阿嘎常用的道具)、彈珠、布袋戲偶等。不論是傳統或是現代的玩具,都經過我們嚴格的把關!

大老闆與有成玩具行一起走過五十多年,仍希望能繼續傳承。(quava·攝影)
大老闆與有成玩具行一起走過五十多年,仍希望能繼續傳承。(quava·攝影)

  請問未來有什麼期許?

  父子:其實就是繼續做下去,從民國52年至今,五十多年的老店了,捨不得關,有的顧客三代都在我們店裡買玩具,去年曾經有位七十多歲的阿嬤要幫孫子買布袋戲偶,找遍附近玩具行找不到,回家問老伴,他先生說:「妳不早點問我,去『有成』買就對了啦!」隔天她來店裡向我敘述,聽到客人這樣說,我們心裡也很感動,就是希望能傳承下去,繼續做下去就對了!

Information

有成玩具行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272號

電話:(07) 7460543、0933332543  

Information

◎文、攝影/quava

高雄人,畢業於成大台灣文學系,喜散步、旅行、吃飯、喝茶。

 

【編輯精選】好人物

陶田文化價值的實踐家──王明發

  玉湖窯就座落於高雄湖內區的一池魚塭之中。磚窯旁隨著風發出叮叮聲響,以屋簷下的風鈴為界,一邊是草地中玉湖窯主人素雅的私人住宅,一邊是二十幾年來沒有更改過地點的玉湖窯創作工作室,甫踏入工作室門口,迎來一陣招呼,熱情領著我們到工作室深處的實木茶桌邊,「你們喝茶還是咖啡?我們有收集非常多種茶葉喔。」提起茶葉就充滿自信的爽朗大哥,就是這座玉湖窯的主人──王明發。

王明發與玉湖窯劍獅系列作品。(蔡旻珊·攝影)
王明發與玉湖窯劍獅系列作品。(蔡旻珊·攝影)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城市的精神,然後堅持不斷地創作。」玉湖窯目前以文創與茶具為兩大創作路線,文創路線的黑面琵鷺系列,靈感來自於工作室周遭魚塭可愛的台灣過客,寶島無可取代的自然生態是王明發所有創作的起點,因其獨特性與在地靈魂,被選為高雄地方法院、及各種國際會議贈品,作為台灣的門面致贈予世界各國嘉賓。

黑面琵鷺杯外觀相當討喜。(蔡旻珊·攝影)
黑面琵鷺杯外觀相當討喜。(蔡旻珊·攝影)

  「你知道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嗎?」越單純的事情,就越難做。王明發說小野二郎用一生去追求壽司的極致,他自己也是,投入到燒陶這個行業已三十幾年,創立玉湖窯也超過二十個年頭,對於一個杯子要做到什麼程度,每天都還是有新的答案。曾擔任受刑人的技藝導師,他發現受刑人第一次學揉土,只要一週就能學會,但是在外授課的學生都至少要半年才能學得到位,差別就是在於精神的密度,定下心來,不讓力量分散,築夢踏實,踏實築夢。

  玉湖窯,雖始終在同一個所在,但不曾打算停下前進的腳步。

Information

玉湖窯陶藝工作室

地址:高雄市湖內區大湖里忠孝街113巷44號

電話:(07) 693-2056

Information

◎文、攝影/蔡旻珊

高雄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系。現居高雄。小心翼翼地走在正直勇敢的道路上。

 

【編輯精選】伴手禮

真材實料的在地食材──彌陀興義魚丸

 

  老闆!怎麼會在彌陀經營魚丸店一做就做了四十年?

  謝勝寶老闆:自己本來就是彌陀人,退伍之後就跟著爸爸的朋友在彰化員林學做魚丸,懂得製作的技術之後回到高雄,也開始在家鄉賣起旗魚丸的生意,起初,彌陀其實還沒有人在賣虱目魚丸,是因為那個年代養殖技術提升、虱目魚得以全年生產,帶動了大量的餐廳開始賣虱目魚料理,但是因為較多魚刺的魚背肉賣不出去、丟棄又非常可惜,於是我們「興義魚丸」便開始試著將魚背去鱗去刺,然後搗成魚漿製成魚丸,一直賣到現在成了在地的特色食材,甚至因為太太在文賢市場也有賣我們的魚丸,所以岡山市區許多小吃攤都是用我們家的丸子去料理!

左圖:將魚背去鱗去刺,然後搗成魚漿製成魚丸。(許組長·攝影)中圖:把魚漿一顆一顆地用手捏出丸狀丟入水盆裡。(許組長·攝影)右圖:魚丸送進大鍋裡加熱烹煮,就剩最後一個步驟撈起來風乾了。(許組長·攝影)
左圖:將魚背去鱗去刺,然後搗成魚漿製成魚丸。(許組長·攝影)中圖:把魚漿一顆一顆地用手捏出丸狀丟入水盆裡。(許組長·攝影)右圖:魚丸送進大鍋裡加熱烹煮,就剩最後一個步驟撈起來風乾了。(許組長·攝影)

  雖然店面全年無休但是每天正午就收攤了,一天製作魚丸的流程是?

  謝勝寶老闆:早上四點多起來,我們七、八位工作夥伴就先開始製作八寶丸、黑輪、花枝⋯⋯等炸料,六點鐘太陽差不多昇起時,整理一下環境,才開始處理那些新鮮剛從鹹水魚塭送來的虱目魚,魚背儘管魚刺多、但是油脂比較少,把厚實的魚肉切成小塊送進絞肉機,魚刺必須謹慎處理打碎成粉狀融入魚肉裡頭,吃的時候才不會噎到,也因此可以獲得更多的鈣質,接著送進攪拌機,根據當天的溫度適時加入冰塊,以免溫度太高變質,然後把魚漿一顆一顆地用手捏出丸狀丟入水盆裡,再送進大鍋裡加熱烹煮,最後一個步驟撈起來風乾,就可以賣給客人了。

  彌陀其實不只一家在賣魚丸,興義魚丸和其他店有甚麼不同?

  謝勝寶老闆:我們沒有加防腐劑和人工添加物!所以魚丸保存期限冷藏只能放七天、冷凍則是三個月,而且為了顧及品質和美味,整個魚丸製作過程,都在一樓的店面公開透明化,來買魚丸的客人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沒有加防腐劑和人工添加物的興義魚丸。(許組長·攝影)
沒有加防腐劑和人工添加物的興義魚丸。(許組長·攝影)

  來客絡繹不絕,老闆應該也是非常驕傲自家的魚丸這麼受歡迎吧?

  謝勝寶老闆:不只是在地居民、這條街上的商家、外地的遊客,甚至是岡山市區小吃攤、還有北部的餐廳都會特地跟我們訂購,一天能賣出1000多斤,過年的時候宅配訂購量更是驚人,果然,魚丸還是要做得真材實料、好吃最重要,現在也成了我們彌陀的特色物產之一。

Information

興義魚丸

地址:高雄市彌陀區中正路330號

電話:(07)610-0135、客服專線0800-005-015

Information

◎文、攝影/許組長

1991年的八年級生,在誠品賣過雜誌、也擔任過《小日子》執行編輯,後來創辦了臺灣地方誌《藍鯨》和日本文化誌《秋刀魚》,2015年離開一直讓自己鼻子過敏的臺北,移民高雄,發行刊物《藍寶石》紀錄地方新聞,幾年前還成立了「雜誌上癮俱樂部」致力推廣雜誌閱讀環境。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