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散策】
五里林天后宮與楊家古厝
橋頭區位在岡山與楠梓的中間,正好夾在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之間。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在清朝初年便有鄭成功的部隊在此軍屯。在橋頭聚落的形成中,繞行北部、西部的典寶溪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典寶溪發源於燕巢區的食頭山,流經橋頭一帶時因為流經地區的地勢高低不一,所以不同的區段有了不同的稱呼。橋頭糖廠一帶往東被稱作中崎溪;往五里林一帶則被稱作五里林溪。我們今天要去拜訪的,便是由依靠五里林溪成形,與橋頭老街一帶聚落分庭抗禮的「五里林聚落」。
由於沖積氾濫的肥沃土壤適合植物生長,自古這一帶便因為樹木茂密而得名。在清初詩人陳旭初的作品中,曾見到關於五里林的描述。他寫道:
「五里林間路,長堤繞碧流。落花春徑寂,芳草晚園幽。
鷺宿依斜岸,鳧啼近小洲。綠陰行過處,客邸在溪頭。」
五里林的優美恬靜,在這首律詩中表露無遺。但實際上,這份優美恬靜每到了雨季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由於位在典寶溪地勢最低的地方,五里林溪十分容易潰堤氾濫。也因為水患頻仍,五里林慢慢有了「水流庄」的別稱。
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五里林的信仰中心「五里林天后宮」便在當地居民對於安穩生活、風調雨順的期盼下誕生。五里林天后宮地處舊水流庄聚落的中心,在今日東林路與公厝北路的交界處,至今仍然香火鼎盛。而關於天后宮的興建,有個在地居民津津樂道的神奇故事。
傳說在咸豐年間有位叫黃成的老先生,每日會在五里林溪畔撿拾漂流木作為柴火。某天,黃成夢見一位形似媽祖的女神指示他將其中一塊木頭刻為神像,一連數日,每天都是相同的夢境。黃成不疑有他,馬上至台南請匠人刻像供於自宅後方。由於十分靈驗、時有神蹟,在鄉人陸厥修的倡議下集資蓋廟,才有了今日作為里民信仰歸依的天后宮。
五里林天后宮並不大,但從屋頂的精美雕飾以及殿內點綴媽祖神尊的金箔擺設,都能夠看出信眾對殿內主神的用心。從正廳右側的天后宮沿革史的遣詞用字,亦能感受到當地居民對天后宮的認同與驕傲。
從天后宮出來往五林路9巷內走,不用幾分鐘便能夠到達位在里民活動中心對面的楊家古厝。楊家古厝大約建於1925年,是當時五里林的三位楊姓兄弟共同起建的閩式三合院,現在也仍有楊家後人在此起居。古厝內埕為晒榖場,外牆上則貼了代表忠孝節義故事的彩繪磁磚。在屋頂的山牆、山尖部位上有泥塑的懸魚,屋頂大脊上則是用玻璃剪貼而成的繁複裝飾。在古厝內外走了幾遍,我既驚訝於建築細節、建築手法的多變,也驚訝於屋況的完整、完善,想來應該是由於後人持續居住且愛物惜福的緣故。
在古厝周遭也有許多相似的傳統磚瓦建築,如果把行走的範圍再擴大些,甚至能規劃成一塊傳統建築的建築群。挑個涼爽的下午,從天后宮開始鑽巷子尋訪古厝、老屋,最後再回到天后宮前買顆皮厚肉香的五里林包子。下次來橋頭也來這裡走走吧,五里林的風味可不會輸給橋頭老街!
◎文、攝影/周書正
高雄/屏東人,台灣大學戲劇系畢業,現為成大台文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