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封面故事】

彼之邊陲吾之中心:讓位給類型電影的高雄電影節

  從2001年起開始舉辦的高雄電影節,今年即將迎來第十六屆,最初僅在一間電影院兩廳播映,至今已是連續十七天分為十五個單元共有兩百多部影片聯映,從策劃單元的多元跟選片之廣,顯現出高雄電影節近年來招喚全台廣大影迷的企圖心。今年,「國際短片競賽」入圍影片除了可在高雄觀賞外,首度嘗試於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放映,是台灣舉辦影展少見的高雄台北兩地聯映,而對「國際短片競賽」有興趣的影迷,除了蒞臨電影院現場外,在影展期間還能透過「雄影雲端戲院APP」觀看影片,網路科技突破影展的時間地點限制,讓高雄電影節的觸角更無遠弗屆。

經典類型電影喚起時代

  自2007年黃晧傑接下高雄電影節策展人的棒子,一晃眼也過十年,黃晧傑表示,從一開始策展時,就試圖想讓高雄電影節跟台灣其他影展有所區隔,怎樣的選片是可以滿足高雄外移人口多、接受範圍廣、喜好嘗鮮的港口性格,又能在其他大堆頭影展中脫穎而出?黃晧傑想到有許多類型電影的開山祖師,不少都是經典傑作,甚至到了現代還是不斷有新出的電影向他們致敬,但在一般以藝術電影或國際大師為主的影展上,較難能有這些經典類型電影的位置。黃晧傑認為應該有個影展能介紹這些電影,讓現今的觀眾看到這些如今已被譽為經典的類型電影,在當時是多麼新奇百怪、出其不意,就算拉到今日來看也毫不遜色。

黃晧傑從2007開始擔任高雄電影節策展人至今。(康紘齊·攝影)
黃晧傑從2007開始擔任高雄電影節策展人至今。(康紘齊·攝影)

  今年的年度主題「懼獸年代」,是黃晧傑觀察近年來社會事件動盪,人們對於外在世界的不安、人心惶惶的反應,他聯想到這些人類因外在環境而引起內在恐懼的現象,跟經典驚悚懸疑片裡描寫的情境或有雷同,電影描繪中能呼應的社會氛圍超乎時代分野,仍能指涉當下的人心。例如義大利「邪典電影」的代表作《深夜止步》與《坐立不安》,導演達里奧阿基多超越當時美國恐怖片的保守拍攝,將驚悚度更往上推一層,挑戰觀眾恐懼的極致;此外還有最偉大恐怖片之一《鬼店》、大衛林區的《藍絲絨》、少見的女性驚悚電影《安然無恙》,五部驚悚代表作經過重新修復高畫質重登大銀幕,帶領觀眾看見不隨時間改變的恐懼本質。

左:《鬼店》。中:最偉大恐怖片之一《鬼店》。右:少見的女性驚悚電影《安然無恙》。(高雄電影節·提供)
左:《鬼店》。中:最偉大恐怖片之一《鬼店》。右:少見的女性驚悚電影《安然無恙》。(高雄電影節·提供)

  「焦點企劃:怪物狂歡節」伴隨年度主題而來,除了「懼獸年代」中或對無形的鬼或以有形體的人為主題的驚悚片外,人類對於科技發達的焦慮與恐懼也創造出了另一種怪物恐怖片,例如前陣子才上映《正宗哥吉拉》的前身《哥吉拉》將以全新數位版重現,還有科幻驚悚外星怪物《異形1》與《異形2》,也是必被提起的經典。經典片外,有由飾演「哈利波特」而走紅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拍攝的另類殭屍片《屍控奇幻旅程》,及《猜火車》導演丹尼鮑伊改編英國文學經典《科學怪人》舞台劇,以電影技術拍攝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系列,主角由「福爾摩斯」班尼迪克‧康柏拜區飾演,也是值得影迷期待的焦點。

左:雷利·史考特的經典科幻恐怖片《異性》。中: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拍攝的另類殭屍片《屍控奇幻旅程》。右:《猜火車》導演丹尼鮑伊改編英國文學經典《科學怪人》舞台劇。(高雄電影節·提供)
左:雷利·史考特的經典科幻恐怖片《異性》。中: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拍攝的另類殭屍片《屍控奇幻旅程》。右:《猜火車》導演丹尼鮑伊改編英國文學經典《科學怪人》舞台劇。(高雄電影節·提供)

不只是高雄人看的高雄電影節

  十年來的策展經驗,讓黃晧傑觀察到高雄電影節一個有趣的現象,或許是選片的多元性起了發酵,近年發現高雄電影節的觀眾族群範圍很廣,別於大多影展觀眾都是以對藝文有興趣的青壯年為主,高雄電影節的觀眾有老有少,更有攜家帶眷全家一起來看電影的,少見獨特的選片也突破了高雄的地理區域性,吸引全台影迷關注。回應廣大的觀眾族群,高雄電影節策畫了親子同歡的「孩子幻想國」,選映針對12歲以下小影迷的三部長片,和兒童短片單元「克萊蒙費宏兒童短片精選」,除了希望促進親子共賞電影,增添影展的精彩豐富外,更大的寄望在於能藉此將電影美學教育向下扎根,從小培養電影觀眾。「大師致敬」今年致敬的大師是風格前衛的波蘭導演安德烈左拉斯基,「瘋狂世界」則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各類選片,高雄電影節十五個單元兩百多部片,從大眾類型到獨立藝術都有,不分年齡、族群,觀眾總能從中找到自己愛看的電影,高雄電影節想做的是符合高雄草根性,能讓觀眾親近的親民影展,也是像高雄這個港口城市一樣,能容納外來多元樣貌的獨特影展。

Information

高雄電影節

時間:10/21日(五)-11/6(日)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電影館、in89駁二電影院、正港小劇場以及全台獨家的「雲端戲院」、光點華山電影館

活動簡介:全台最具「奇幻個性」的高雄電影節,今年以「懼獸年代」為主題,集結影史大師的驚悚經典、以及娛樂指數破表的最新各國強片,連續十七天,超過200部的國內外影展強片。今年高雄電影節更首度推出「雄影短片節」,將於高雄、台北同步放映,屆時可以在高雄駁二與台北華山兩大文創基地,欣賞亞洲第二大的國際短片慶典。

官方網站:https://www.kff.tw/

官方APP:雄影雲端戲院

LINE影迷群組:雄影LINE著走

高雄電影節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khfilmfestival

胼胝體
胼胝體
Information

◎文/胼胝體

台大戲劇學研究所畢業。自耕文字小農。

 

從未停止思索──高雄電影節、電影館簡史

  我以「書寫高雄電影節的流變」為題,在週六午後愛河畔的高雄電影館與劉秀英館長進行了訪談。因為到得早了,我便在館內一樓的步道咖啡坐了下來,既花點時間看看電影館裡的種種,也梳理梳理待會兒要提的問題。

左:高雄電影館外觀。右上:館內坐滿了來自各處的民眾。右下:館內展示。(周書正·攝影)
左:高雄電影館外觀。右上:館內坐滿了來自各處的民眾。右下:館內展示。(周書正·攝影)

  館內潔淨明亮,一樓以白色作為基底,再簡單的將電影文物、館內藏書點綴在空間四周。二樓是簡單舒適的休息區與視聽室,牆上掛滿了當期展覽主題的電影海報與人物圖像。三樓則完全留給了影廳,除了與商業戲院同級的播放設備外,也有為了特定影片所購置的膠卷放映機器。在我倚著一張靠窗的舒適座位的時候,大廳的另一側聚滿了等待進場觀賞《十年》的觀眾──現在剛輪到「虛構的沉默影展」登場,《十年》、《大同》、《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等等的屬於人民聲音的電影一部部上演。在過去的大半年裡,這裡便是這樣用一個個的主題影展數日子,而當這些館內的主題影展稍稍停歇,便是高雄電影節粉墨登場的時候了。

  「2000年的時候市府想要做城市的產業轉型,他們認為影視是可以發展的方向。但如果你想要發展影視產業的話,首先這個城市的民眾必須要愛看電影,它必須先是一個「電影友善」的城市,這樣這個產業才能夠在城市裡生根。」

劉秀英在 2008年接任館長。(周書正·攝影)
劉秀英在 2008年接任館長。(周書正·攝影)

  基於2000年開始關於發展影視產業的想法,高雄市新聞處於2001年舉辦了第一屆的高雄電影節,並在隔年成立了高雄市電影圖書館(於2010年正名為高雄市電影館),而自2003年開始,高雄電影圖書館便成為高雄電影節的主辦單位至今。

  劉館長在 2008年接任館長,正好在高雄電影館與高雄電影節逐漸累積經驗,並試著找出自己的路的轉型期前後。仔細爬梳最初幾年高雄電影節的相關資料,你會發現最初幾年的高雄電影節與現在有許多差異,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從2007年開始將製作方從委外招標、每年輪換,變成與專責策展人黃晧傑的固定合作。

  因為與策展人穩定合作,高雄電影節便能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同時,2007年開始的高雄電影節也正式全面售票,代表影展已經從脫離產業推廣、產業宣傳的時期,逐漸進入尋找影展自身樣貌的階段。而這個樣貌,便是利用「聚焦奇幻」、「關懷新銳」、「貼近時代脈動」這三個原則來形塑。

  「這是我們在2007年就確定下來的路線。你會看到影展大師的作品、也會看到很新剛冒出頭的導演,不曉得策展人是哪裡挖來的。而且他會有很藝術、美學的東西,但也會有些無厘頭、很搞笑的東西。所以許多台北影人們會覺得高雄電影節是多元的、也有人說是類型的、娛樂的、通俗的……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就是守著『貼近社會脈動、關注新銳、聚焦奇幻』這條路。」

  進一步的,高雄電影節試著與城市的政策呼應貼合,於是從2011開辦了「國際短片競賽」。一方面是為了與北部的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走出不同的路;另一方面更是希望藉著「短片」這個沒有商業包袱的影片類型,挖掘及培養在地的新銳導演。同時也利用「高雄拍」這個由高雄市政府提供資金補助,鼓勵影視團隊在高雄拍攝短片的計畫,提高了高雄在各國影展之中的能見度。到現在,當國外影展需要找能夠代表臺灣的短片時,高雄電影節便是他們首先諮詢的窗口。

高雄電影節歷年手冊。
高雄電影節歷年手冊。

  「高雄電影節是一個窗口。對觀眾來講,我透過這個窗口跟世界接軌;透過這個窗口看到多元的影像。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產業的平台,在這裡面國內外的影人可以做交流。」

  從產業轉型的發想開始,高雄電影節經歷了免費觀影的推廣期培養觀眾,逐步走向售票發展出自己的三項特色,到為了落實產業而舉辦了國際短片競賽與高雄拍獎助計畫。現在,高雄電影節已經建立起創作者、業界、政府的穩固連結。從籌拍前期的補助輔導、拍攝完成後的播放平台、以及最後的國際推廣交流,都能夠囊括在高雄電影節之中。

  從2017年開始,高雄電影館即將「行政法人化」,這意味著高雄電影節即將要離開市政府的保護傘,失去不少由國家補助的經費;但也代表著它將能更自由的發揮自己過去十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與識見。有了國際上的口碑與國內從業人員的支持,高雄電影節、電影館已經有了不怕面對改變的雄厚資本。而他們也將持續進步、持續發掘屬於高雄這座城市的電影樣貌。

Information

高雄市電影館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

開館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下午1:30~晚上9:30

休館時間:每週一及除夕至農曆大年初一

官方網站:https://kfa.kcg.gov.tw/

周書正
周書正
Information

◎文、攝影/周書正

高雄/屏東人,台灣大學戲劇系畢業,現為成大台文所碩士生。

在高雄海岸,學習以愛道別──《心靈時鐘》

  如何與逝去的親人好好告別,一向是人生艱難的課題,在高雄取景的蔡銀娟導演新作《心靈時鐘》,將以海洋般的溫柔,描繪失親家庭的心路歷程。

關懷失親兒的心靈創傷

  蔡銀娟導演對親情題材特別有興趣,處女作《候鳥來的季節》巧妙結合家庭關係與台灣的候鳥生態,即將上映的電影《心靈時鐘》則以高雄沿海為背景,刻劃小男孩葉藍跟媽媽、姊姊,如何從爸爸突然去世的打擊中,透過爸爸過世後寄給每個人的神秘禮物,慢慢面對內心的傷痛,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

《心靈時鐘》工作現場側拍:客廳主場景。(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心靈時鐘》工作現場側拍:客廳主場景。(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當初會想拍攝《心靈時鐘》這樣的故事,起緣於蔡銀娟導演的小姪子驟失父親,看到他們的生活產生劇變,導演很有感觸,因而希望能透過電影,呈現失親兒童與家庭的心靈創傷,讓社會大眾能了解這種沉重的生命失落,以及「來不及告別」的遺憾,進而喚起更多的陪伴與關懷。

《心靈時鐘》內豐富的高雄海洋元素

  特別的是,雖然以失親兒為主角,但導演認為台灣四面環海的特質得天獨厚,也有許多與海相關的產業,因此在片中加入大量高雄的海洋元素。

  電影裡父母的職業設定就頗具巧思,爸爸(李李仁飾演)是高雄一家船藝品店的老闆,船藝品店起源於過去高雄港興盛的拆船業,店內販售從船隻上拆解下來的大小物件,片中爸爸送給家人的禮物,便是精緻的船藝品;而媽媽(范文芳飾演)的職業,特別設定為遊艇俱樂部的服務生,亦是為了呈現高雄豐富的海洋文化。

左:《心靈時鐘》爸爸(李李仁飾演)設定是高雄一家船藝品店的老闆。右:《心靈時鐘》以高雄沿海為背景,刻劃小男孩葉藍跟媽媽、姊姊,如何從爸爸突然去世的打擊中找回生活方向。(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左:《心靈時鐘》爸爸(李李仁飾演)設定是高雄一家船藝品店的老闆。右:《心靈時鐘》以高雄沿海為背景,刻劃小男孩葉藍跟媽媽、姊姊,如何從爸爸突然去世的打擊中找回生活方向。(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左:劇照:小男孩在礁石海岸上遠眺,思念爸爸。右:劇照:爸爸的工作室可以看見一整片海洋。(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左:劇照:小男孩在礁石海岸上遠眺,思念爸爸。右:劇照:爸爸的工作室可以看見一整片海洋。(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海」是整部電影很重要的背景元素,主角家中的窗戶可以一覽美麗海景、小男孩在礁岩海岸上遠眺海洋思念父親,或是一家人在海邊玩水的昔日快樂時光……透過「海洋」的意象,導演希望讓沉重的議題,能如海一般寬廣而充滿包容,水的溫柔、大海的溫暖色調,也展現在整部電影的視覺風格與氛圍之中。

左:工作現場側拍:在船上操作空拍機。右:工作現場側拍:海岸邊拍攝。(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左:工作現場側拍:在船上操作空拍機。右:工作現場側拍:海岸邊拍攝。(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取景高雄:溫暖、熱情的海洋城市

  全片主場景位於高雄柴山海岸,主角一家住在靠近西子灣的面海小山坡上,由於交通不便,劇組需要每天揹著沉重器材爬上半山腰;為了表現海洋的廣闊,劇中特地使用空拍機來捕捉畫面,但因為取景地鄰海,劇組受到颱風的影響也特別大,像是出海拍攝不僅要克服風浪等天候因素,還得面對暈船的痛苦,過程十分艱辛。

  不過,《心靈時鐘》的電影拍攝,也在高雄獲得各方面的協助,從高雄市政府的支持,到上街拍攝時熱心又高配合度的高雄民眾,都令導演印象深刻。導演蔡銀娟表示自己十分喜歡高雄,除了美麗的風光與好天氣,高雄人更是非常溫暖與熱情。而李志薔監製本身是高雄人,對高雄深厚的情感,使他最後找到柴山這處鮮為人知的秘境海岸,讓觀眾有機會一窺保留原始風貌的礁岩海灘美景。

左:李志薔監製。(藍秋惠·攝影)中:蔡銀娟導演。(藍秋惠·攝影)右:工作現場側拍:導演與演員李李仁溝通。(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左:李志薔監製。(藍秋惠·攝影)中:蔡銀娟導演。(藍秋惠·攝影)右:工作現場側拍:導演與演員李李仁溝通。(蔡銀娟、李志薔·提供)

  《心靈時鐘》是專屬高雄這座海洋城市的故事,藉由導演溫柔的鏡頭,深入理解失親遺族的內心世界,讓海浪洗滌痛失至親的哀愁,在海岸邊,學習用愛告別。

Information

電影資訊 《心靈時鐘》

蔡銀娟導演「心靈三部曲」的第二部,是她繼《候鳥來的季節》後,又一感動人心的電影。《心靈時鐘》描繪小男孩葉藍跟他的媽媽、姊姊,如何從失去爸爸的陰影下,重新走出藍天、邁向希望的過程。

入選高雄電影節「台灣越界」單元,全台上映時間為11/18。

藍秋惠
藍秋惠
Information

◎文、部份攝影/藍秋惠

成大歷史系,輔系中文系及台文系。 喜歡閱讀、文字,正在尋找平衡。

作一場老戲院的夢──《空一格,戲院》

  電影裡,鄭立明飾演一名神秘男子。有時蹲在放映窗,望著空蕩的戲院;有時揮舞著手電筒,以光影魅惑觀者;有時以光照地,為觀眾指引座位;有時撿起廢棄膠卷,觸摸消逝的記憶。身兼《空一格,戲院》編導的他,讓自己的角色有如徘徊戲院的遊魂,與兩名女子相遇,共同編織一場迷離奇美、朝現實外擴的夢。

電影裡,鄭立明飾演一名神秘男子。(鄭立明·提供)
電影裡,鄭立明飾演一名神秘男子。(鄭立明·提供)

  走下銀幕,鄭立明導演是彰化人,現居台北。1992年世新電影科畢業後,任職國家電影資料館、金馬影展,早年是視野卓絕的影評人,如今是前衛大膽的獨立導演。以高雄市內門區平埔族為題材的《尋找木柵女》,曾獲金穗獎最佳實驗片。

鄭立明導演是彰化人,現居台北。早年是視野卓絕的影評人,如今是前衛大膽的獨立導演。(鄭立明·提供)
鄭立明導演是彰化人,現居台北。早年是視野卓絕的影評人,如今是前衛大膽的獨立導演。(鄭立明·提供)

  電影對鄭立明來說,是興趣與工作,也是鄉愁。小時候常跑的是現在已經變成服飾店的彰化銀宮戲院,而非《空一格,戲院》的主要拍攝場地美濃第一戲院。但無論是彰化或美濃,各地鄉鎮級戲院的命運相仿。1970年是全台戲院數量最高峰,多達826家。受人口外移、電視機及錄影帶衝擊,1996年第一戲院停業,1997年輪到銀宮戲院,全台約剩200多家。

  戲院凋零是全台現象,為何到高雄拍?鄭立明認為高雄的徵件是創作導向,題材開放,只要跟這城市有關即可,《尋找木柵女》同樣風格獨具,且有部分在台南拍,仍獲青睞,讓他對高雄電影館的「高雄拍」計畫有好感。台北劇組紛紛投件,並非偶然。

  挑選第一戲院的主因是還保有很漂亮的獨立外觀,但第一戲院的放映窗不適合拍,因此有些內景在三民區的中都戲院。鄭立明表示:「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紀錄片,比較實驗,像是一個地下記憶、集體夢境。」

  《空一格,戲院》亦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夢。片中放映的黑白片是近期出土的1956年老片《薛平貴與王寶釧》。鄭立明說:「這是第一部台語片,20幾年前我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台語片時以為佚失了。現在不但找到,還發現是客語配音。原來當年去客家莊放片要這樣做,類似外國電影用字幕或配音。」藉此把台灣電影史和他的個人觀影歷程、美濃的客家背景串連起來。此外,今年四月第一戲院外的電影《新天堂樂園》戶外放映,鄭立明不只留下影像紀錄,也巧妙融入他的實驗手法。

鄭立明表示:「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紀錄片,比較實驗,像是一個地下記憶、集體夢境。」(鄭立明·提供)
鄭立明表示:「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紀錄片,比較實驗,像是一個地下記憶、集體夢境。」(鄭立明·提供)

  末段出現的老照片,更是田野調查的意外收穫。照片上的人是白色恐怖受難者鍾浩東,美濃文學家鍾理和的弟弟,小說《幌馬車之歌》的主角。鄭立明說:「我這一代是從《悲情城市》、《好男好女》等侯孝賢電影去認識這個人物,但我完全不知他是鍾理和的弟弟,也不知是美濃人。很多人可能也不知道。」

  電影是投向銀幕的光束。不只是一道射向人們心中老戲院回憶的光,也以導演的博學與巧手,朝歷史與現實的幽暗角落折射。

Information

電影資訊 《空一格,戲院》

多年之後戲院的帶位者又回到戲院廢墟。彼時,觀眾來來去去,在他的手電燈光牽引下,男女老少帶著零食與夢想入座。滔滔不絕的辯士操縱著台下觀眾,座椅滿了又空,空了又滿。有人太過入戲,亦步亦趨,也有人失魂恍神,懷抱憂傷。 如今座椅空了,片格腐朽,春光睏倦了。記憶與想望互相搶位、換座。戲裡戲外顛倒,台前幕後翻轉。終究殘酷無情的不是歲月,是神秘剪刀。

105年度「高雄拍」影像創作獎助計畫作品,將於高雄電影節首映

左:主要拍攝場景為美濃的第一戲院,有些內景則在三民區的中都戲院。右:鄭立明的角色與兩名女子相遇,共同編織一場迷離奇美、朝現實外擴的夢。(鄭立明·提供)
左:主要拍攝場景為美濃的第一戲院,有些內景則在三民區的中都戲院。右:鄭立明的角色與兩名女子相遇,共同編織一場迷離奇美、朝現實外擴的夢。(鄭立明·提供)

謝佳錦
謝佳錦
Information

◎文、部份攝影/謝佳錦

自由撰稿人,唸過新聞,鍾情電影。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