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散策】
楊家古厝裡的右昌
楠梓右昌位在半屏山的西北側,大概位於從海軍軍官學校的北邊到後勁溪這一帶。右昌的地名改自「右衝(右沖)」,意指明鄭時期的營盤田制度底下「前、後、左、右、中」的其中一營。在荷據時期之前,這裡是馬卡道族「放索社」的生活空間。這支在耳垂上穿巨大耳洞的部族,在荷據後南遷,原有的土地則由荷蘭政府租給漢人開墾,右昌的中心地區便是在那時候逐步開墾,直至今日我們看到的樣貌。
也因為如此,右昌舊聚落的屋舍分布與高雄市區經過都市計劃,方圓規矩而成的新興道路不同。這裡的房屋新舊夾雜、巷道狹小曲折,多的是房屋與房屋的夾縫之間難以名之的蜿蜒小路,也因此有了舊聚落獨有的、鑽小巷的趣味。而光緒年間蓋起的「楊家古厝」,就是小巷裡不期而遇的驚喜。
右昌楊家在這裡扎根數百年,相傳楊家開基祖「楊文」是在康熙年間來台開墾,第三代楊顯是家中的第一位武秀才,其後第七、第八代又出了五位文武秀才,締造了楊家一門六秀才的輝煌記錄。走進楊家古厝內埕,第三進正廳門上「兄弟同科」的石匾,就是為了紀念第七代的兩位同科武秀才而設置的。這兩位武秀才當年練習時使用的「舉揚石」,至今也仍放在後院花園中,在武舉考試中,其中一關「抱石」便是要將它抱起後仰,再將手放開單靠軀幹的力量把它穩穩的挺在胸口。單單這一關就不知道難倒了多少懷抱著科舉夢的台灣武人。為了慶祝兄弟同科,兩兄弟的叔父楊腰斥資增建了第三進的大宅,並將石匾牢牢的嵌在門上。
古厝的入口在右昌街223巷,是兩座房子中間的狹小防火巷,巷口掛著「參觀楊家古厝請由此進」的紅字招牌。順著窄巷往內走,便會直接通到第三進的內埕。整個古厝佔地並不大,但保養得宜,若是細細品味還可以看出許多傳統建築的典雅之處。比方說民宅中較少見的「燕尾」屋脊,大多見於寺廟或是官宅,使用燕尾脊的楊家古厝,也代表著起厝者對身為官宦門第的自覺與自信。而屋簷的「出屐起」設計(在外牆上了加上了突出的關刀型結構來支撐屋簷)使用了燻製的漆黑木材,這樣的木材不只防蟲防火,跟磚瓦的朱紅色調搭配起來也顯得沉穩大方。
走出楊家古厝之後,我在巷子裡面左彎右拐。在鑽進鑽出的過程中,我發現或許右昌正在經歷下一個階段的轉變。傾頹荒廢的紅磚老屋之間夾雜著新建的電梯大樓;60年代蓋起的磁磚外牆透天厝正對著整片重建、保養中的三合院。這裡同時有喜新厭舊的氣味,也有著對過去歷史的省視。在這個過程裡,楊家古厝已經替我們留下了跨越數百年的右昌故事;但右昌人的生活史還有好多地方有待補上,這裡的人們努力的繼續寫,也正努力的把舊有的留下來。期待未來的右昌在這一來一往之間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期待這裡的人們永遠保持著活力與驚喜,就像鑽進了歷史的巷子一樣。
◎文、攝影/周書正
高雄/屏東人,台灣大學戲劇系畢業,現為成大台文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