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百年共傳的裊裊香煙──楠梓天后宮
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喜紅色。林立的透天建築叢中讓出一方古意,兩隻穿著金色光芒的石獅趴在各自的球上,盡忠職守地看顧香爐,一進一出的小門沒有前程,據說是民國六十年前方拓寬二十八米路時給鋪了平,從腳下的透明地磚隱約還可見到舊時石階佈滿青苔,這裡連結了兩百五十年時空中人們的意志與心願,乾隆二十九年,王瑛在《重修鳳山縣志》寫下:「天后宮在縣治北門龜山頂。」
你可以走過門前花盤,步入百代香煙的門楣,空氣中是和紅色一樣歡騰的氣味,看見廟公倚著藤椅,旁邊就是點香處,依牆上指示,用罩著伯朗咖啡鐵罐的火爐點十三炷香。首先門前凝視川流車潮的天公爐三柱,前殿聖母爐三柱,庭廊佛祖殿天公爐三柱,後殿佛祖殿三柱,後殿奉著的彌勒佛,後又立著觀世音菩薩,而後又站一尊釋迦摩尼佛,祂們面露微笑相處融洽,是台灣民間傳統信仰佛道合一的代表。最後一炷香是給守護眾人光明燈塔的太歲星君的。香的煙氤瀰漫就留在爐中,你能帶走的只有被香紅染滿的食指與拇指,虔心參拜的印記,含笑捻走一朵紅花。
在前門供售鮮花的廖阿姨,13年前來到這裡,剛剛好遇到楠梓天后宮信眾捐款翻修的大工程,看著一磚一瓦被工匠細心修復,「這就是媽祖指示給我的功課。」廖阿姨告訴自己。如同自己也是讓廟宇煥然一新的一環,再也沒有離開過前門的小花攤,13十三個年頭過去,為來來去去的當地居民準備嬌豔欲滴的鮮花。在那麼奪目繁麗的廟宇中,花盤倒顯得特別清新可人了,彷彿維繫媽祖與信眾間的的一紙請願,供座於桌,香遠益清。
「這裡真的附近都會來喔。」廖阿姨一邊往花盤上噴水霧,「有一個小女孩,長得好像外國人,每次來都一直說英文,真的很可愛,她的外婆會騎腳踏車載著她來這邊拜拜。」像是想到了什麼,她停下手邊的動作,「因為她是乾女兒啦。媽祖的乾女兒。」
前門陪廖阿姨聊天的王大哥也說,這裡因為是高雄市定古蹟,常常有學校帶著學生來參訪,他說,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古蹟的表面,除了建築與有形的外在,更重要的是前人如何守護這裡,如何在這裡祈願,如何真心喜歡楠梓天后宮裡的每一位神明,「比如說我覺得門口兩隻金色獅子可愛漂亮,非常有精神,我就會常常來這裡,擦擦祂整理祂,這是一樣的道理,前人受惠於這裡,捐款,修繕,真心的希望這裡延續,這裡才真的有意義。」
來到這裡拜拜的人們並不帶特別的願望,只是家中大大小小地發生了什麼事的時候,總是想到要來跟媽祖報告一聲,我家誰誰誰要去台北工作了來點個平安燈;小孩生病了請保佑他早日康復等等,楠梓天后宮過去維持聚落運作的社會功能,經過時日的流轉,一代一代的相傳,轉而成為楠梓人心靈上的一畝暖田,就是會自然而然想起這個和煦的長輩,有空時,來向祂聊聊近況。思及此,彷彿已能看見春節期間的男男女女,攜家帶眷,踩著春節在香煙繚繞的楠梓天后宮,跟媽祖拜年。
「今年也請多多指教,如同一直以來的每一年那樣。」
◎ 文、攝影/蔡旻珊
高雄人。畢業於台灣大學戲劇系,主修燈光設計。
日間作室空間設計師,奔走於圖桌與工地與會議之間,偶爾寫字。現居高雄。
佛度有緣人──結緣阿蓮超峰寺
1975年生,高雄梓官赤崁人。2011年7月與友人創立透南風工作室,開始透過書寫與影像,努力的想把生命旅程中見聞的人物、趣事與感動記錄下來。
文字作品〈追尋一則遺落在東犬燈塔的記憶〉曾經獲得2010馬祖文學獎評審推薦獎,影像作品《入戲》曾獲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台江文化生活圈攝影比賽佳作。
日子在人們忙亂的腳步中不知不覺已來到了歲末。很多朋友正在結束年度工作,準備迎接新的年度。春節是一年開始最重要的節日,臺灣人習慣在大年初一這天一早到廟宇佛寺燒香祈福,祈求新年吉祥。往年我都是跟著母親到村子裡的媽祖廟朝拜,祈求媽祖特別的關照,前些日子探訪了超峰寺,很喜歡那裏的幽靜與莊嚴,我正計畫著今年初一或許就帶著母親到那裏拜佛,祈求家人的平安。
超峰寺位於阿蓮區的大崗山上。踏著寺廟山門的階梯緩緩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柏油小道,路的左邊通往大殿,右邊則佇立著一棵大榕樹。大崗山的主體由珊瑚礁岩構成,那棵大榕樹以無數的氣根緊緊的依附糾結在崎嶇的珊瑚礁岩上,樹的下方有一座小石頭廟祭祀著大樹,石頭廟上方有塊石碑,上頭鑿刻著「晨鐘龍榕/清光緒六年」字樣。這棵榕樹粗估約有114年,盤根錯節氣勢非凡,甚為好看!
超峰寺有個有趣的傳說,說是清朝乾隆38年(1763年)時,台灣知府蔣元焄來到大岡山興建觀音殿,當時交通條件困頓,搭建寺廟的建材搬運不易,後來知府想到了一種叫作「使飛瓦」的方式,這才克服了建材運輸的問題,然而說穿了這飛瓦術根本就是一種騙人的伎倆,據聞當時是知府蔣元焄到處散佈風聲給信眾,說如果想看飛瓦術的話就必須攜帶一塊磚瓦上山,於是好奇的民眾紛紛搬了磚瓦上山,因為很想一睹這飛瓦奇技,結果大家上了山之後才發現根本沒有什麼飛瓦術,那只是知府為了興建觀音寺而想出來的計謀,不過後來大家也諒解了,一起幫忙興建超峰寺。
其實超峰寺並不如我想像中的雄偉,主廟大殿反而保留著古樸莊嚴的規模。脫了鞋進入殿內,許多信眾正在大殿內外來回穿梭著。我在此結識了廟裏的地凱師父,他引我點了香來到佛前誠心跪拜,祈求平安。超峰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主奉由浙江普陀山奉迎來臺的觀音菩薩。大殿裡人來人往香煙裊裊,莊嚴的觀世音菩薩法像百年來在此眷顧著眾生。
地凱師父大約8年前從臺北板橋來到超峰寺,他覺得自己跟這裡很有佛緣,自此在這裡修行學習佛法。地凱師父說:「超峰寺是以七星石為基、雨傘脈為護。七星石是七塊形態各異的珊瑚礁石,分佈在大殿的四周。」他特別領我到一般香客不能進入的第一塊七星石察看,這顆大石位於寺廟大殿的正後方,石頭旁安座了一尾祥龍守護著大石,顯見大石的重要性。然後我們一一檢視了其他的大石,像似一種入山朝拜的儀式。
那個午後,我就這樣跟隨著師父在超峰寺裡外閒步探訪著,地凱師父說:「超峰寺的靈驗就是跟這裏的山勢風水有關,因而每年都有大量的信徒前來參拜,每到清晨或黃昏的時候,佛音繚繚在山裡的自然環境中,不知不覺你的心靈就會沉靜下來。歡迎像你這樣有緣份的朋友找時間在來山上走走。」揮別師父,緩緩的漫步下山,心裏面覺得踏實又寧靜,常常聽說佛渡有緣人這句話,總是似懂非懂的我在慢慢下山的路程中對於那樣的禪意似乎有了一點小小的體悟。
◎文、攝影/余嘉榮
1975年生,高雄梓官赤崁人。2011年7月與友人創立透南風工作室,
開始透過書寫與影像,努力的想把生命旅程中見聞的人物、趣事與感動記錄下來。
文字作品〈追尋一則遺落在東犬燈塔的記憶〉曾經獲得2010馬祖文學獎評審推薦獎,
影像作品《入戲》曾獲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台江文化生活圈攝影比賽佳作。
守護地方兩百餘年──鳳山龍山寺
信仰,是常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回顧臺灣歷史,海島地理性使得這塊土地的命運多了一絲飄搖不定,卻也造就了蓬勃的廟宇文化。廟宇帶來慰藉與安定,以及對於未來的樂觀企盼,讓臺灣人在這塊土地上延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鳳山是漢文化在臺最早開枝散葉的地區之一,保留了許多清領時期興建的古蹟,其中龍山寺更因其歷史及工藝價值被列為國定古蹟,至今仍是鳳山人的信仰中心。這個春節假期,不妨安排一趟龍山寺走春之旅,除了瞻仰歷史、欣賞建築藝術之外,裊裊香縷更能使心靈平靜,預約來年的美好生活!
在全臺多座龍山寺中,鳳山龍山寺是歷史第二悠久、位置最南邊的一座,也是高雄市唯一被列入國定古蹟的寺廟,雖然經過幾度修繕與擴建,三川殿、拜亭、正殿仍大抵保留原貌。鳳山龍山寺確切建成時間不詳,經過文史工作者爬梳多方史料推敲,應是初建於清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間。當時大量中國移民冒險橫渡黑水溝到臺灣開墾,他們必須克服重重難關,甚至可能不幸喪命,因此人人都會隨身攜帶原鄉廟宇求得的「香火」以祈保佑平安。相傳一位來自福建的移民行經一口古井欲汲水飲用時,將香火袋掛在一旁的番石榴樹枝上,離去時卻忘了取走,到了夜晚樹上的香火袋竟然閃閃發光,引來居民圍觀,認為是觀世音菩薩顯靈,便集資在原地興建廟宇,延用該香火袋祖廟-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之名,並截取該株番石榴兩段枝幹刻成觀世音形像供奉,兩尊木雕至今仍被完整保存於廟內,尊為正開基祖與副開基祖。
從廟內懸掛的匾額以及豎立的石碑,可以窺探龍山寺的淵遠歷史,廟內共有七塊自清領時期留存至今的牌匾,被幾百年來信徒的鼎盛香火薰的漆黑,最古老的一塊匾額題字「南雲東照」依稀可見,落款乾隆歲次庚辰(乾隆25年,西元1760年),已有257年的歷史;最「年輕」的一塊「般阿蘭若」自光緒8年(西元1882年)至今,也見證了135年的時光。龍山寺內共有四座石碑,分別詳細記載嘉慶、道光及同治年間的寺廟建築重修記事,與捐獻信徒芳名錄,信徒的虔誠見證了觀世音菩薩對地方的庇祐。值得一提的是,廟內更保存了一塊木造碑,自道光道光15年(西元1836年)以來已有181年歷史,木造碑因材質脆弱,不易保存,現今臺灣已非常少見,是極其珍貴的重要歷史文物,由此可見廟方對於歷史文物的傳承不遺餘力,使後代子孫可以緬懷先民精神。
龍山寺建築藝術之精緻與協調,造就了其不凡的獨特,古色古香卻不單調乏味。站在廟口,第一眼看到的是屋脊上滿滿的手工泥塑剪黏藝術,雙龍搶珠氣勢磅礡、活靈活現,小至每一片龍鱗、每一根龍鬚都精細講究;再走近一點,懸掛於門楣正中央的藍底金字寺匾,「龍山寺」三字筆畫穩重中帶點圓潤,就如同觀世音在鳳山人心中的形象,堅定而溫柔;兩旁的透雕長窗有團鶴祥雲木雕及四副對聯,對聯中分別暗藏了蝙蝠與四樣不同的寶物,到龍山寺走春時不妨留心尋找這個小彩蛋!
沒有鑼鼓喧囂,沒有浮誇裝飾,廟內清幽平靜,默默著守護地方兩百餘年,鳳山龍山寺不只是信仰中心,也是一個能好好休息、沉澱心靈的清淨之地,當然,若信仰不同,也可以抱著欣賞藝術的心態前來,今年春節就與全家人一起到鳳山龍山寺走春祈福,充滿能量開始這一年的挑戰!
◎文、攝影/葉郁琪
在地的鳳山囝仔,對於兩樣東西有濃的化不開的情感:家鄉及母語。
想當個在浪潮中逆向游著的傻子,盡力捉住每一段珍貴卻被忽視的老時代記憶。
祈願、觀夕、啖海鮮──茄萣金鑾宮
若從臺南出發,越過二仁溪可以看見溪流向海,閃耀著光芒,再向前看已身在高雄。從小鎮的道路中轉入金鑾宮,廟前廟埕廣闊,金鑾宮比周遭住家再高一些,看得見海。
金鑾宮前殿柱上張貼一張「烏魚公籤」的公告,兩首籤詩諭示著今年的捕獲情形。府城以南,打狗最北,位於高雄市北端的茄萣區以其港口和烏魚享有盛名。早期茄萣居民多以捕魚為生,頂茄萣的賜福宮、下茄萣的金鑾宮都供奉天上聖母。每年冬季是茄萣的烏魚豐收季節,緊接著的春節可以大啖烏魚子。
指向正門上方的「恩周海嶼」匾額,廟裡的委員陳奕樑、陳信宏向我導覽,「這就是金鑾宮歷史的見證。」金鑾宮建於乾隆年間,已有兩百餘年歷史。匾額來自一艘泉州方面的帆船遇難,在海中望見茄萣發出的燈號,並隨著港邊漁船抵達茄萣,為感念神明庇佑而致贈。而匾額下方的門神畫像,出自臺灣知名畫師潘麗水之手,是金鑾宮的珍寶。
委員帶著我上樓,三樓觀音佛祖祭壇外陽臺能夠眺望海岸。「你看,遊天河就是在那裡舉行,」委員遙指後方海岸,像是家裡後院一樣熟悉。在海岸請神,焚燒王船,將神明送往天上的河,是為遊天河。金鑾宮的遊天河建醮祭典在2012年列入高雄市文化局無形文化資產,事實上,早期金鑾宮也曾放流王船,但出海的王船時而被潮流、海風送往沿岸其他村落,王船上岸就必須建醮,造成其他村落的困擾,因而改為直接焚燒。
廟裡另一項祭典的見證,是後殿媽祖神像前的紙糊人偶。陳信宏委員表示,這是上次建醮特別訂製給媽祖的隨從,「你看它的服裝,從清朝、日本到現代都有,就是人偶師傅的創意啦!」
倘若是在傍晚前來,便有機會在茄萣海岸看見日落。海岸公園是茄萣居民的散步路徑,每日向晚都能看見不少家庭在此散步。黃昏的陽光從海上照進整條街道,我在街角看見曝曬烏魚子的老婦人。夕陽的色澤在肥美的烏魚子上閃耀,整桌的烏魚子有的呈現明亮的金色,有的是琥珀一般的顏色。「顏色深的就是比較老的烏魚,顏色淺的比較年輕,」老婦人這樣告訴我。「叨一款較好吃?」「茄萣的海產都嘛好吃,各有滋味啦!」
春節若想祈福走春,金鑾宮甚是合宜。初一開始,金鑾宮就有「四管」演出——金鑾宮是少數擁有「四管」的宮廟,南管、北管、平劇、太平歌樂社,四種樂曲有雅有俗,建醮以外只有大年初一能夠欣賞。初二在廟埕舉行「媽祖回娘家」辦桌,提前訂桌就能和媽祖婆一同「請女婿」;一直到元宵,還有平安白米龜擲筊活動。另外,金鑾宮後方的濱海公路上,就有多家知名海產餐廳,可就近與家人品嘗烏魚子等生猛海鮮。
參拜時候,我看見註生娘娘身旁的十二婆姐懷抱嬰孩,在衣袍底下吸吮奶水。猛然想起每年初一,母親總把我們從睡夢中挖起,拉著我們參拜神明。我想起從小熟悉的廟寺,儘管主神不同,兩旁都是親切的福德正神、註生娘娘。歲歲年年,緩緩長大、成家,原來我們都被祝福著。
◎文、攝影/方子齊
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馭墨三城文學獎等,於《我們的南方》撰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