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打狗散策】

推開聖殿門,祥和一直都在──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畝嘰斗‧提供)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畝嘰斗‧提供)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臨近愛河,五福三路與海邊路交叉口、高雄女中斜對面。在我的高中時代這裡還未對觀光客開放。我只曾在教堂內有活動、或是聖誕節的夜裡,遠遠的從敞開的大門裡望見教堂內暖黃柔和的光。在比大門稍高一點的位置,那道光穿透玫瑰窗上多彩的彩繪玻璃,在溫柔的基調上增添了歡愉的氣氛。對那時的我來說,聖母堂內的世界似乎永遠是快樂而溫暖的,像是在母親的懷抱裡一樣。

  這座仿羅馬式的的聖殿在愛河旁屹立86年,若是從它緊鄰愛河的前身算起,則有154年的歷史。比另一座同層級的聖殿「萬金天主堂」略早,是天主教在清初時期之後,二度開台宣教的起點。

  1859年,在郭德剛、洪保祿兩位神父的帶領下,幾位傳道士與教友李步壘一家人自廈門啟航,來到了打狗港的苓雅寮。但彼時當地人相對保守,對於外來宗教與洋人傳教士接受度不高。甚至還一度到縣府告狀,郭神父前往求見縣知事卻反被關在大牢兩天。經英國鴉片商人救援出獄後,才終於在河邊找到一間海盜頭子的房子,做了上岸後的第一台彌撒。

  4年後,郭神父傳教的處所已經從當年河岸邊的茅屋,變成了紅磚、咾咕石、三和土建起的堂皇聖堂,並起名「玫瑰聖母堂」。隨著聖母堂的落成,郭神父的在台傳教的腳步卻沒有停下。同年,他徒步前往萬巒,建立了今「萬金天主堂」的根基。

現今的玫瑰聖母堂在1929年著手改建,在教友們出錢出力、運泥填土的努力下於1931年落成。(畝嘰斗  ‧攝影)
現今的玫瑰聖母堂在1929年著手改建,在教友們出錢出力、運泥填土的努力下於1931年落成。(畝嘰斗 ‧攝影)

  現今的玫瑰聖母堂在1929年著手改建,在教友們出錢出力、運泥填土的努力下於1931年落成。雖然經過改建,但堂內仍保留了許多前身建成時自西班牙運來的珍貴文物。如祭台正中供奉的溫柔親近的玫瑰聖母像、側廊廊柱上的生動浮雕、或是圓形玫瑰窗上的彩色玻璃,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而正門拱心石上方的「奉旨」石碑,則是在1874年由時任海防欽差的沈葆楨奏請同治皇帝親賜,標示清廷對天主教在地傳教的肯定與認同。

  基於在台宣教的歷史地位,玫瑰聖母堂在1995年由若望·保祿二世敕封為宗座聖殿(Basilica),代表這座聖殿從此直屬於教宗,也才具有懸掛教宗牧徽的資格。這枚牧徽便懸掛在「奉旨」石碑的左上方。向來到聖殿的人們昭示這裡的尊貴地位。

  我在聖母堂裡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聽導覽的李伯伯講解建築的每一處細節。他是李步壘的後人,曾曾祖父跟著郭神父來台宣教的精神引領著他,促使他成為導覽志工向來往的遊客述說這裡的故事。我坐在厚實的暗紅色教堂椅上,感覺時間在教堂內以一種奇異的速度流逝。像兒時播放著童話的故事在耳邊輕聲呢喃。彷彿看見了夜裡教堂內的燈火通明,人們揹著一日的奔波走進來,帶著柔軟的靈魂回家。

  走訪過許多百年以上老厝、古蹟,我一直認為,在漫長的歲月中能夠有願意傾聽、傳承故事的人陪伴,是一棟歷史建築最幸運的事。作為天主教在台宣教根基,受敬它、愛它的教友圍繞的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就是這樣一座幸運且迷人的建築。

左:玫瑰窗上多彩的彩繪玻璃。右:李安斯神父之墓(畝嘰斗‧攝影)
左:玫瑰窗上多彩的彩繪玻璃。右:李安斯神父之墓(畝嘰斗‧攝影)
Information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三路151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09:00-17:00
聖殿內部攝影須事先申請,請電洽07-221-4434或07-282-3860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Information

◎文、攝影/畝嘰斗
高雄人,屏東出生、高雄長大、台南定居。
目前沒有繼續往北移居的計畫,
只希望能把這三個家鄉好好記在腦袋裡。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