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散策】
堅毅忠誠的武士精神——高雄武德殿
「請各位往前面鼓山國小的方向看,能夠想像嗎?從這裡看出去的所有地方,在一百多年前全是一片海。」穿著日式祭典服飾「半天」的導覽員,充滿朝氣的說著。
我在觀景窗的後頭挑了挑眉,一副前所未聞的樣子。其實我已經聽過無數次哈瑪星從汪洋變海埔新生地的故事了,但每回從西子灣捷運站彎進聚落內,踩在堅實的的柏油地面上、走在熱鬧或充滿日常感的巷衖中,我就會忘記這裡曾經是海。每經提醒後,記憶才像逐漸填平的窪洞,輕輕的從喉頭洴出一聲「喔!」。
這裡是位於登山街的武德殿,一座沿著山壁、面朝峽灣建成的日式大屋。在被稱為「埋立地」的海埔新生地剛整平啟用時,武德殿及其左近的幾個街區被劃定為「湊町」,是日本殖民政府針對高雄港的振興計畫的重要拼圖。由於湊町位於規劃良好又有自來水及下水道設施的新興區域,很快的就成為了當時高雄政治跟經濟的中心。移居來高雄的日本人,也大多選擇此地居住,讓湊町成為當時整個高雄州日本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在這個背景之下,來自日本、以振興教育及武術精神為目的的「大日本武德會」,便選了湊町做為「州廳級(相當於直轄市等級)」武德殿的興建地。
1924年落成的高雄武德殿,形制上屬於寺院式的建築,但處處可見日本建築師受西方建築教育影響而出現的「和洋折衷建築」的影子。這類的建築試圖將西方經典建築的元素融入日式傳統建築裡頭,所以在武德殿優雅而充滿韻味的弧形門拱「唐破風」的下方設計了希臘塔斯干式樣的立柱;原以木造為主的建築體,也改採台灣煉瓦株式會社(今中都磚窯廠舊址)燒製的「TR」紅磚,用英式的工法砌成。
但一穿過懸掛著代表結界的注連繩的殿門進入演武場,那股從木質地板瀰漫上來的莊嚴肅穆,便是全然日式的了。正對著大門,靠著牆設置的神龕在當時祀奉的是神武天皇的塑像,現在則改以日式盔甲、刀劍、與神社模型增添大和風情。由於正巧遇上每週末下午的居合道課程,演武場內滿是穿著劍道服揮舞,凝神專注揮舞著仿製日本刀的學員。
在原始的規劃中,武德殿的「武德」是透過三個「道」來彰顯。分別是劍道、柔道、以及弓道。以代表武道精神的天皇神龕為基準,舖設了塌塌米的劍道區設在神龕左側;神龕右側則屬於柔道區,使用活動式的塌塌米,使用時才根據需求鋪上。
而空間需求極大的弓道場則設置在殿外,也是當時唯一供女性參與的武術活動。由於高雄武德殿空間狹小,原始設計上便移除了弓道場。但弓道的武術精神並沒有就此被捨棄,而是以浮雕的方式被保留在武德殿的四面外牆上。造就了高雄武德殿獨有的「箭、靶浮雕」。
在導覽的最後,導覽員把我們帶到一叢枝芽橫生的鳳凰木前。他說這棵年紀比武德殿稍長的鳳凰木曾是殿外一方美麗的風景,卻在2015年禁不住颱風的吹折而傾倒。年年在樹上築巢、被視為武德殿守護神的貓頭鷹也就此杳無音信。
「我們一直在等貓頭鷹回來。」導覽員說。
經過兩年的治療復育,鳳凰樹雖然遠不如當年高大;但它茂密的、奮力延伸的枝椏,仍給了我們無窮的期待。期待它長大、長高、長出新的歷史,長出不輸給倒折之前的蔥鬱模樣。如是,總有一天,守護神會回來。當祂回來的那天,我會在心理想著:
有把這裡留下來,並讓人們在裡面生活、讓故事在其間發生,真是太好了。
◎文.攝影/畝嘰斗
高雄人,屏東出生、高雄長大、台南定居。
目前沒有繼續往北移居的計畫,
只希望能把這三個家鄉好好記在腦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