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畫刊

【城市景深】穿透標籤,紀錄真實──紀錄片導演阮金紅

  今年四月,高雄市新聞局舉辦的「看家-新住民返鄉腳本徵件計畫」,請來阮金紅導演分享紀錄片拍攝經驗,她的作品《失婚記》呈現新住民姊妹在台灣的破碎婚姻,《再見,可愛陌生人》則記錄了逃跑移工的故事。

  和阮金紅見面就會發現,她有著一雙大而圓的眼睛,說話的尾音,總有越南語特有的、細細扁扁的鼻音,很可愛。不過當她身為紀錄片導演與「Khuôn viên văn hoá Việt Nam 越在嘉文化棧」創辦人時,對跨海而來的越南人,與面對越南人的台灣人,都有豐富的觀察與批判,眼神堅定、態度耿直,尤其執著於對「真實」的傳達。

阮金紅導演。(圖片提供/阮金紅)
阮金紅導演。(圖片提供/阮金紅)

  來台灣結婚、離婚,遇見蔡崇隆導演之後,阮金紅才開始認識什麼是記錄片。蔡導演當評審時帶了許多片子回家看,其中有一部記錄苗栗大埔事件,螢幕中的阿公阿嬤流淚抗爭,螢幕前的阮金紅也跟著哭了起來,不只是動容於他們的處境,她還想到自己的身分:「我看到這些阿公阿嬤這麼老還被政府趕走,那我呢?我是一個新移民,會不會以後也會這樣?」

  身為外國人,總會接收到各種異樣的眼神,無論友不友善,台灣人的「心」總難真正同理移工與新住民。「社會一直覺得我們是很弱、很軟弱的新住民,沒有能力沒有條件,可能不被重視、瞧不起,可是我覺得,我沒有軟弱啊,我個性很強啊,只是沒有機會。我是有想法的。」紀錄片讓觀察力敏銳、熱情善良的阮金紅站出來幫姊妹、移工、新二代發聲。紀錄影像的真實與生命力也令她深深著迷,她拍攝身邊的親人、移工、姊妹,交友也交心。關懷、了解對方的想法,才能傳達出真實的聲音,才能不負自己的良心。

  說起紀錄片,阮金紅的眼睛閃閃發亮,她希望有更多的新住民一起來當紀錄片導演,熱情關懷身邊的社群,以新住民的觀點,用影像表達自己的文化,讓台灣人認識新住民眼中的故鄉,而非台灣人單方面認識的、充滿標籤的東南亞。

  阮金紅也十分重視台灣人的觀點,每一次的放映必定親自到場,直接對話,盡力在每個場合翻轉對於新住民、移工,甚至是東南亞的偏見與歧視。有人看完之後對新住民親戚或移工改觀。「這也是台灣友善的地方。」阮金紅微笑起來。

  未來除了已經拍了兩年的紀錄片《新二代》之外,阮金紅最希望能完成媽媽的紀錄片。「她犧牲自己的人生給我們,我很愛我媽媽。」曾經因為不忍看媽媽的辛苦而選擇離家,在媽媽臨終前,阮金紅帶著攝影機往返台越兩地,盡最大的努力陪伴母親經歷最後時刻。除了拍攝紀錄片外,她也積極經營「越在嘉文化棧」,庇護新住民與移工,舉辦市集與各種活動增進交流,今年9月將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展出十字繡、越南國服、年節習俗等越南文化,加深台灣民眾對越南習俗、文化的認識。

阮金紅希望有更多新住民用紀錄片表達自己的文化。(圖片提供/阮金紅)
阮金紅希望有更多新住民用紀錄片表達自己的文化。(圖片提供/阮金紅)
Information

Ngày cúng giỗ (拜忌日,越南語)

拜忌日是越南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或家人往生滿一年後,都會有拜忌日。鄉下的家庭更是重視,不管在哪裡工作,只要到了拜忌日當天都會闔家團圓,一起回家拜拜。當天要在家裡包粽子、殺鴨,準備兩桌菜,一桌祭祖,一桌則為先人準備。據說逝者在忌日這天會回家,因此親朋好友也都會聚集家中,一同懷念。越南家庭除了過年過節外,就是拜忌日最熱鬧了。

Information

阮金紅導演創立的「Khuôn viên văn hoá Việt Nam 越在嘉文化棧」

https://goo.gl/1cugEF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