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營造社區空間 聯結鄰里情感
建築園冶獎除了公共建築、校園建築等獎項外,特別值得關注的還有「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2018 年,高雄市有四個社區獲得此項殊榮,這些社區營造皆由在地居民發起,從無到有,一磚一木,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空間,也藉由空間連結起人與人間的情感。
向自然學習與生態共處──六龜區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
八八風災過後,六龜區一位年邁的屋主將這塊地轉由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進行整理,工程歷經兩年,打造為現今的生態公園。
廢棄老屋內的廢棄木料被加工成了茶桌椅,原先的老屋則重生成了促進會現址。而室外空間則是精華所在,在群山環繞中,保留了原屋主所種植之喬木,打造出生態水池與大片草地,營造出空間的透視與穿透感,甚至放上手寫告示牌傳遞植物當午後斜陽穿過樹林,一棵棵樹影投射在草地,伴隨著蛙鳴,這是公園內景色最美的時刻。
致力於保護六龜自然環境與文史的促進會,更與區內小學合作在公園內舉辦草地音樂會,除了讓學童更親近土地,也在沖泡特色山茶的活動中學習如何回饋人群,讓這個空間不但串起當地人與人間的感情,也成了教育的最佳場所。
水水的夢,美美的夢──仁武區中華社區發展協會
難以想像現在滿佈綠地的仁武區中華社區,曾被戲稱為「垃圾社區」,如今卻變成了「花園社區」。走在社區中,小至步道、大至空地,會發現幾乎所有閒置區域皆被披上綠色外衣,各色花朵齊放,加上廢棄物改造而成的裝飾物,這是從2001 年開始,由中華社區發展協會帶領當地居民,共同努力,在重工業包圍的環境之中,打造而出的理想家園。
如今的綠地前身是各公私家單位的地,長年的廢置被丟滿垃圾與雜物,多次向環保局檢舉與罰款也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因此發展協會開始一一與各單位交涉,向各單位申請認養。
社區裡多是大型車輛無法進入的小路或建築間的狹窄空間,因此營造過程格外辛苦,有時志工在凌晨時分便用推車推著磚頭開始工作,而步道則是一人一磚靠居民們協力合作才完成,因為美麗的環境得來不易,居民有著齊心維護的共識,當發現雜草或花木枯萎,便自動自發的拔除、澆水,而社區志工的年齡層含括幼童到年老長輩,因此發展協會也融入機會教育,讓幼童在清除垃圾的過程中學會將心比心、培養公益心態。
共造運動休憩空間──岡山區程香社區發展協會
寬敞平整、被精心整理的運動休憩公園,其實多年前是塊燙手山芋!在地主旅居國外多年、無人打理下,這塊地成了附近居民隨意種植蔬果的小天地,卻也成了蚊蠅孳生的溫床。因緣際會下,社區發展協會接手了這個空間,將之改造成如今的休憩公園。
營造過程中,程香社區居民組成的志工團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團隊中也不乏建築業與園藝業行家,甚至有高齡七十多歲的夫妻,在烈陽下、彎著腰,搬著一個個重達三、四公斤的磚塊,與志工們共同鋪設步道,而原本預計得花一天完成的步道工程,在志工彼此合作下,竟在半天就快速完工。
廢棄木頭重新利用成了告示牌與可愛動物,為此帶來更多活力感,而周圍除了種植景觀植物外,還有農作物妝點期間,多元的植物豐富了空間,而居民們齊心勞動後收割的甜美果實,如今則豐富了他們的社區生活!
最美的午後時光──楠梓區新惠豐社區發展協會
緊鄰於後勁溪與惠豐里活動中心,當夕陽西下光線灑落,這個被規劃為上下兩層的空間因而有了「夕照花台」的浪漫稱號。夕照花台最大特色在於其有兩層,下層主要為造景空間,上層則放上了公園椅為居民主要休憩空間,拉長距離看,花台周圍植了一圈植物圍籬,竟也有點像個生日蛋糕!
大約三年前,這塊空間遭廢置多年、長滿雜草並被丟滿垃圾,也成蚊蟲孳生之地。在取得地主同意後,社區便著手進行改造工程,由於花台被設計為兩層,首先得克服排水問題,再一一清除地上的垃圾、小石子,隨後鋪上泥土,最後種植花草樹木,在社區發展協會與志工團隊協力合作下,龐大的工程終於完成。
對於多數未做過環境綠美化的當地志工而言,這項工程不單純是個勞力活,除了從實做中學到園藝造景的一些技巧外,看著一塊荒地轉變為如今的美麗花台,汗水中參雜著的是驕傲與喜悅,而獲得建築園冶獎之肯定,甚至成為最近里民們談論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