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深】我的越南故鄉顯影紀
「越來越多新住民姐妹努力融入台灣的生活,但台灣人卻少有機會認識她們的家鄉,也希望混血新二代藉此認識媽媽故鄉的文化。」這是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推動「看家-新住民返鄉拍攝腳本徵件計畫」的目標。甚至期望發掘出下一位,如同知名越南新住民導演阮金紅那樣才華洋溢的新星導演!
在臻愛天使兒少關懷協會等機構的鼓勵之下,許多姊妹利用周日學習影像拍攝,進而參加計畫徵選。採訪時,她們對於想要拍攝的主題已有更具體的想法。
來台灣十四年的阮氏藥,充滿喜悅地分享她想拍攝的主題:離首都河內六個小時車程的越南沙壩(Sapa)。這個美得讓人忘記世俗的寧靜山城,是阮小姐深深著迷且引以為傲的地方。她真誠地想透過鏡頭讓台灣人了解當地少數民族的穿著和生活型態。我問她,如果拍攝計畫獲選,會不會帶著她的孩子一起拜訪仙境拍攝呢?她笑答,小孩生長在台灣,只喜歡河內的熱鬧城市現代生活,在那種傳統鄉村她們會很無聊。 提到現代城市的生活,她回想起乍到高雄,出機場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城市怎麼這麼安靜、 街道好整齊、大家都遵守紅綠燈號誌。相對於河內的喧鬧,她覺得高雄是個很安靜很乾淨的城市。
另一位越南姊妹鄧安芷,跟著先生到高雄定居十多年。一年前開始接觸臻愛天使兒少關懷協會的越南戲劇團後,多了許多與同鄉聊天交流的機會,也找到快樂自在的歸屬感。鄧小姐知道這個拍攝家鄉計畫的比稿活動,便開始構思透過影像,讓自己的孩子認識媽媽的故鄉太平鄉特有的手工藝品文化:傳統手工編織草蓆(Chiếu cói)。讓孩子看看媽媽小時候睡覺的床,並不是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舒適軟床墊。同時,特定大紅喜氣圖騰的草蓆更是當地人結婚的必備物品。
透過訪談,我體會到這個計畫其實提供了台灣與外籍原鄉彼此認識的雙向管道。新住民在台灣很努力地融入在地生活文化,特別在飲食口味上的差異,是姊妹們共同認為最難調適的地方。但文化融合的過程當中,台灣人甚至是台灣籍配偶,是否曾停下腳步了解她們成長的背景與生活呢?期待透過這樣的計劃,讓這群正在改變台灣新生代群像的外籍媽媽們,以更正面積極的態度,過著屬於自己新混合文化的日常。並鼓勵更多新住民們走出家門,更有自信地在高雄樂活。
Tạm biệt(再見,越南語)
越南語跟中文有不少諧音的字眼,有時聽起來不免莞爾。例如越南語的Tạm biệt是再見的意思,也是台越第二代孩子最快學會的越南語,因為其發音與中文的大便非常相近。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台語問越南人「你食飽未?」(Lí tsia̍h-pá--buē?你吃飽了沒有?) 因為這在越南語的諧音是非常不堪入耳的不雅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