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世界貿易的心臟:高明貨櫃公司
高明貨櫃碼頭公司六樓的貴賓室裡,總經理陳天財與副總經理高枝正背對臨海的落地窗坐著,一艘艘巨大的貨輪像背景音樂般進出第二港口。陳天財身形削瘦,鼻子上斯斯文文的掛著一副銀色的細框眼鏡,令人難以聯想,許多年前,他曾在身後那些巨大的船舶上工作過,做的還是輪機。
從基隆的海洋大學畢業後,陳天財便開始跑船,記得第一次經過蘇伊士運河時,埃及和以色列正在打仗,兩邊因為戰火,城市的樣貌千瘡百孔,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經過幾年經驗的累積,他也歸納出一套「生意經」來,面對英國人,要讓他們知道哪裡可以得利;面對德國人,則要誠實以對;面對西班牙人,要能和他們稱兄道弟;而埃及人則要用激將法,故意和他們說以色列人做得更好,馬上就會一改懶散的態度,急起直追。
首要目標:吸引貨船停靠
除了這些國際經驗的累積之外,陳天財對海運的歷史也十分了解,他說,海運的貨物起初只會用鋼索、繩子綑綁,直到休士頓飢荒時使用箱子裝貨,才正式邁入了貨櫃運輸的第一步。首先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將二十呎長的貨櫃定為標準大小(稱為: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接著,運輸的機械與輪船也陸續的標準化,逐漸將海運帶入了貨櫃的紀元。
這項以國際標準化為開端的產業,在經營上也深受世界貿易影響,因此,究竟高雄港在國際貿易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高明貨櫃碼頭能在其中以什麼樣的策略經營?都是陳天財必須考量的面向。他認為,在國內產業外移後,高雄港的貨櫃運輸量不如既往,而高明所在的第六貨櫃中心,相較於其他碼頭離市區較遠,就位置來說十分不利。然而,陳天財思考的是,一艘貨輪在每個洲大約只會停留四到五個站,而在亞洲許多二線碼頭並不如高雄第二港口來得深,在貨櫃輪船不斷大型化、吃水越來越深的趨勢下,勢必得要到這裡進行轉運,如此一來,如何吸引國際貨船來這邊停靠、轉運,就成為高明最重要的目標。
綠能碼頭:預約永續未來
一般來說,一艘貨輪入港,需要先到錨地拋錨,等待海關、防疫單位、移民署等單位確認完後,才能由引航人帶入港內進行裝卸,陳天財說,輪船就像是發電廠,花越多時間停靠,就要花越多燃油發電,也就增加越大量的成本。因此,高明一開始就致力於打造科技化碼頭,透過遠端控制中心進行調度與裝卸,一方面減少人力,一方便也增加效率,一旦效率增加,船舶、貨車停靠的時間縮短,就能降低燃油的耗損,同時,高明貨輪碼頭還裝設岸電系統,提供船舶使用,讓貨輪不用自行發電,再次減少燃油時排放的廢氣,間接幫助貨輪降低成本,更完成了高明的另一個目標:綠能碼頭。透過將主建築以綠建築的概念建造,並在屋頂、路燈、管制站鋪設太陽能發電,一年可產生十六萬度的電量,一步步走向永續經營的理想。
走訪碼頭時可以看見,管制站外一輛輛貨櫃車排著隊依序進場,隨後,照著動線規劃,排列在橋式起重機下方,等待雙吊架同時夾起兩個貨櫃,穩穩的安放在車上,原本空蕩蕩的貨櫃車立刻駝著貨物開始到全台各地執行任務。而一旁的門式機也沒閒著,在櫃區上方來回運作著,將一個個貨櫃整齊疊放,秩序儼然。
世界貿易的網絡就像人的身體,貨櫃的流動如同血液,照著需求與供給的法則維持經貿的往來,而貨櫃碼頭就像是心臟一樣,調節進與出、快與慢,支撐著國際上貿易航線日夜不停的運轉。高明貨櫃碼頭以年輕的姿態在高雄港上擔負著這樣的重責,採訪結束前,陳天財仍不斷重複著那幾個原則:效率、安全、環保、國際化、永續經營,期望高明能為高雄港挹注源源不絕的新血,維持在世界貿易中不可取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