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封面故事】航向世界的鏗鏘交響曲——高雄貨櫃海運的前世今生

  高雄港歷經百年的試煉與打拚,成為全台第一大港。未來面臨更多嚴峻挑戰,然而成立高雄第三港區的願景,早已勾勒眼前,高雄港以千萬TEU(20呎標準貨櫃)的實力,猶如一首鋼鐵打造的磅礡交響曲,正向世界的汪洋,勇敢破浪前行。

  車子在擁擠的過港隧道前進,進入碼頭後,眼前出現如同一座座大樓的橋式起重機,展開運貨卸貨的重責大任。一艘艘龐然巨物的貨輪,在這全台第一大港進進出出,它將台灣的各種貨物運往世界每個角落,更將全球貨物引進國內。

高雄港。(攝影/孫小龍)
高雄港。(攝影/孫小龍)

小小漁村 變成傳奇大港

  看到如此的國際大港,很難讓人相信此地原來是座小漁村。高雄港公用碼頭營運中心站長黃一民,指著牆上的高雄港地圖,娓娓道來這個傳奇大港的前世今生。他說,清朝康熙年間,高雄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清朝政府全力經營,它快速成為南台灣物產集散商港。1863年,正式成立高雄關。

  開港初期,各國人士人相繼進駐高雄港,有些國家派駐領事,有些國家劃出租借地,部份海上強國大興土木興建倉庫,各國商船在此頻繁進出。1863年年底,清朝政府在旗后設置海關分關,任命英國籍的首任稅務司,高雄港從此昂首闊步邁向國際港口。

  黃一民說,日本政府在1906年啟動長達38年的港口築建計畫,陸續完工後,港內停泊近萬噸的大型貨船隻26艘,1924-1935年間廣闢高雄—橫濱線、廣東線、天津線以及上海線等貨運路線。1939年,進入高雄港初期貿易最旺盛的黃金時光,吞吐貨物達320萬噸,泊船能力300萬噸。

成立高雄第三港區的願景已勾勒眼前。(攝影/孫小龍)
成立高雄第三港區的願景已勾勒眼前。(攝影/孫小龍)

貨櫃海運 航向全球紀元

  二次大戰後,高雄港遭受美軍轟炸,港口滿目瘡痍,國民政府成立高雄港務局,投入打撈沉船、清理航道、增添設施等重建工作。1955年實施十二年高雄港擴建工程,展開與海爭地的壯舉。這個時候「貨櫃運輸」開始流行,在全世界掀起一片熱潮,台灣深受影響。

  1956年,海陸(Sea-Land)運輸公司「Ideal-X」號貨輪展開首航,該船首次以「貨櫃」形式裝載貨物。黃一民說,所謂貨櫃就是海運標準化的意思,目前有20呎、40呎等呎寸,這些標準化的鐵箱,不但能保護貨物,更可讓設計者方便建造船體,如今已發展在貨櫃裡裝設馬達、冷凍機保存貨物,更可直接裝入活體動物。

  政府數十年來投入無數心血與人力,陸續建造苓雅、蓬萊、鹽埕商港區,以及第一~六號貨櫃中心 (中島、前鎮、小港、中興、大仁、商港區)等。黃一民說,高雄港如今擁有全台62%的進出港貨物裝卸量,其中貨櫃裝卸量更高達約70%,年貨櫃量超過千萬TEU。散雜貨裝卸則以鐵礦砂、石油、生鐵、原油、煤炭為主。港口更因鄰近中油、中鋼及臺船等重工業區,設有能源、重工、造船、石化原料及遊艇製造等服務專區,以滿足各式船舶停靠及裝卸需求。

  高雄港在2014年取得歐洲生態港認證,推動綠色港口措施,其最佳實踐範例包括大宗散貨裝卸設施、工業設施遷移後的棕地復育,並保留南星計畫區野鳥棲地,維護港口生物多樣性。此外,為因應貨櫃船舶大型化趨勢,高雄港實施 「洲際貨櫃中心計畫」,第一期興建4座共 1,500公尺長,水深16.5公尺環保貨櫃碼頭,第二期興建石化油品儲運中心,此外興建新貨櫃基地,提供2.2萬TEU級貨櫃輪靠泊。

貨櫃開啟海運新紀元。(攝影/孫小龍)
貨櫃開啟海運新紀元。(攝影/孫小龍)

靈活策略 因應未來試煉

  為配合航港體制改革,高雄港務局2012年改制為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以「港群理念」、「政企分離」為主軸,發揮「對內協調分工、對外統合競爭」效果,使高雄港成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火車頭。雖然高雄港近年發展迅速,但仍然面臨對岸「團隊作戰」模式嚴厲挑戰,黃一民說,以中國廈門港為例,該港在全世界的排名,原在高雄港之後,但去年已迎頭趕上,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高雄港希望以靈活的策略,配合培育新的港務人才,因應這一波的試煉。

  高雄港為配合未來三十年發展願景,計畫將港區往南發展、往外發展,結合各個產業需求開發「高雄港第三港區」,推動「2040年主計畫」,但籌建中的國道七號面臨環評等問題,黃一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以綠色港口為發展主軸,提升高雄港經營管理能力,將開創高雄港與航商、業者間三贏局面之新契機。

高雄港開創與航商、業者三贏局面之新契機。(攝影/孫小龍)
高雄港開創與航商、業者三贏局面之新契機。(攝影/孫小龍)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