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畫刊

【打狗散策】來場人與水的城市漫波──柴山滯洪公園

   沿著鼓山三路南行,巨大的台泥儲槽依著柴山的濃綠山勢自地平線拔起,仰頭觀看這些碩大的廢棄儲存槽,讓人油生一股肅穆之情,像數尊見證著高雄產業發展的沉默巨人。一群前來度冬的鷸鴴翩然飛過,劃過柴山的綠蔭,水居的牠們循著整治過的排水渠,降落在新生的柴山滯洪公園。

  休憩的遊人漫步,騎著腳踏車的孩子們笑鬧經過,距離市中心十分鐘車程,依傍著柴山山勢與昔日水泥廠而建的柴山滯洪公園是高雄人親近自然的新選擇。在這裡除了有視野開闊的綠帶,公園內的步道是沿著水池與蜿蜒的水道而建,行走其中,「水」與「人」是以平等的高度共享著城市的視野。公園內的造景、堤岸皆就地取材以「咾咕石」砌成,並採生態工法構築,植被濃密的滯洪池中魚與水鳥生息,「柴山滯洪公園」特殊的水生綠地塑造了人、動物與水在喧鬧都市中一個共同喘息的空間。

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水泥工廠:台泥鼓山廠(攝影/郭宸志)
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水泥工廠:台泥鼓山廠(攝影/郭宸志)

  但這一切皆得來不易,曾經,人回家的路被水阻卻,因為人讓水無處可去,在高雄愛河水系的易淹水地區中,南鼓山一帶即為典型的易淹水區域,過去每逢大雨,常因柴山高流量的逕流灌入市區下水道,加上愛河水位的壅塞,使市區下水道沿線低地遇大雨即發生水患。面對愈發頻繁的極端氣候侵擾,與城市土地被難以排水的水泥、柏油隔離,近年高雄致力於打造與水共存的「水環境」,建立擁有自我調節韌性的「海綿城市」,其中廣泛的滯洪池工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利用廣布市區的明渠與河道,於沿線設置滯洪池調控洪峰流量,改善各地積水狀況,預計2018年底,高雄將擁有15座滯洪池,這些滯洪池將結合防洪與公園的休閒功能,並連結為生物可互相流通的生態綠廊。這是一場城市中「人」、「水」互相衝突、競爭,最終達到共生的故事。

  柴山滯洪公園除了身負守護南鼓山地區居民安全的重任,也鄰近不少乘載著高雄城市發展脈絡的文史景觀。公園內擁有距今4700年到3500年的「牛稠子」古文化遺址發掘現場,出土陶器以夾砂和細質紅陶為主,至今考古團隊仍在不斷搶救發掘,為建構更完整的城市記憶而努力。而坐落公園旁的台泥鼓山廠始建於1917年的日治時期,前身是「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水泥工廠,至今仍留有超過百年歷史的三座石灰窯、紅磚倉庫與一旁的巨大水泥儲存槽。台泥鼓山廠是高雄城市發展邁入現代化的先驅產業,也是台灣近代土木建材的發源,可稱為「台灣現代營建之母」,見證著城市乃至於整個台灣的現代化發展歷程。

「牛稠子」古文化遺址發掘現場(攝影/郭宸志)
「牛稠子」古文化遺址發掘現場(攝影/郭宸志)

  「水」的恩惠孕育了人類的城市文明,而當人類想要「統治」水時,水將不再帶來新生而是毀壞。高雄是一座寡言但不斷從經驗中茁壯的城市,如同一塊海綿,謙卑的吸收著,以自己的律動調節與學習,因應著各種挑戰,這是一座「水性」城市,一座與水共存、共生而共榮的城市。

歡迎來柴山滯洪公園散步(攝影/郭宸志)
歡迎來柴山滯洪公園散步(攝影/郭宸志)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