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畫高雄】小酒館的時代刻痕
剛結束的三個月以旗下品牌《日常經典》進駐高雄駁二期間,在曾經衰敗的鹽埕區,喚起了旅居紐約時的微醺記憶。
過去常光顧的紐約酒吧是鄰里間晚上打發時間的地方。有人睡前輾轉睡不著,簡單穿個休閒褲與拖鞋就來睡前一杯,一杯就好眠。
來到高雄後,曾走進一家掛有紐約常點的比利時生啤Stella招牌的酒館。心想若氣氛不對,至少在熟悉的金邊杯緣,啜飲時仍有異鄉的味覺可依戀。
像鄰家阿姨的bartender 帶點菸嗓要你自我介紹,一會轉頭過去以流利英文跟吧檯另一端的外國客人寒暄。混著鄉土般自在又滿是洋味的空間,是高雄酒吧特殊文化。
駁二附近的另一酒吧「藍世界」成了幾個進駐店家每周日晚關門累攤又餓暈時必報到的「廚房」。細長空間被昏黃的燈光點著,厚實的木質吧枱擴散著溼氣味,是記憶中紐約老愛爾蘭酒吧專屬的氣味。
初次看到菜單上既有美式酒館必有的comfort food又有台式家常菜時,禁不住像餓鬼一樣,忘我點餐。吧枱後方的老闆很少正眼看你,默默警告著:「吃不完啦!」。老闆媽媽立即補上:「我們的份量很大,怕你吃撐,浪費食物!」雖經過震撼教育,我們每次都把所點的菜吃個精光。
這種「不太理你」又「管你怎麼點菜」的另類服務,是把你當家人對待,如紐約酒吧的鄰里互動方式,非常直接,沒有社交儀式的客套。
如同先前酒館Bartendar的流利英文,十多歲就從台東來到高雄的飯店工作的廚師媽媽,本是原住民的她,練就一身廚藝,還把台語與英文一併學會,精湛的廚藝讓「藍世界」與鄰近酒吧維持著「中央廚房」的共生關係。
回想50年代,高雄港是美國參與越戰的海軍休假時下船享受當下的特殊場所。 而現在,一個航海時代的文化滙流,滲透在不大精緻卻帶濃濃異國氛圍的小酒館。
酒酣耳熱之際,走在五福四路的大道上,我在港邊的小酒館想著第二故鄉,也讓我珍惜著這三個月暫居時時空想望。
◎文、圖╱黃金樺:享受在延遲時差摸索環境。在不同城鄉到來離去之間,看見城市建立清晰識別性的必要。以時尚品牌《日常經典》讓城市意象跨越地域、以《品牌。城市》、《紐約人的城市翻轉力》著作尋找共鳴。PLAN Consulting 築策創意整合主持人,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AIA),曾任交通大學、東海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