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城市任藝門】
跨越三百年歐洲工藝 「莉·瓷藝博物館」映照臺灣記憶
臺灣曾是世界瓷器轉口貿易的重要樞紐。如今,在高雄左營一座外觀現代的「莉·瓷藝博物館」中,收藏橫跨三百餘年的歐洲皇家瓷藝,超過3600件百年名品陳列在此,讓細緻優雅的工藝重現風華。不必遠赴歐洲,也能近距離品味瓷藝之美,成為前來高雄不可錯過的嶄新藝術地標。
全臺首座以歐洲瓷器為主題的專館「莉·瓷藝博物館」,由石川傳媒集團歷時約三十年精心典藏,今年正式對外開放。


以美為起點 從典藏看見歷史的深層樣貌
首席執行官石裴莉(Penny)表示,創館的初衷,源自於長年對「美」的凝視與探索。她認為,博物館不僅是展示作品的空間,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歐洲瓷器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融合了工藝技術、皇室文化以及生活哲學,凝聚了不同時代的審美觀與文化歷程。
館藏不僅重視作品的稀有性,更關注作品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從十八世紀的麥森(Meissen)瓷雕,到十九世紀的KPM(Kö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肖像瓷板,每件作品皆映照出歐洲藝術的發展脈絡,同時與臺灣歷史文化產生微妙對話。
從清代到日治時期,臺灣一直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中繼站,而瓷器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交流物品之一,如今透過這座博物館,也重新開啟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另一視角。

走入光影中的瓷藝時空
瓷器,是光與影的藝術。展廳色彩呼應皇家窯廠的代表色,搭配水晶燈與精心設計的照明,細膩烘托出瓷器的光澤與細節,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

參觀動線猶如娓娓道來的故事,依序展出德國麥森(Meissen)、柏林KPM(Kö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法國賽佛爾(SÈVRES)、英國皇家伍斯特(Royal Worcester)與皇家維也納(Royal Vienna)等著名窯廠的作品,並延伸至皇室餐桌與仕女香閨等生活場景。觀展彷彿翻閱一部瓷器的傳記,在流動中體會藝術與時代的交織與共鳴。

以瓷器的「跨境旅程」為策展主軸,展覽不僅呈現工藝之美,更講述文化交流的深遠軌跡。透過展件的來源說明與導覽設計,引領觀展者看見臺灣在全球瓷器貿易中的歷史角色,並重新理解停泊於此的文明所留下的文化記憶。


百年典藏 不容錯過的瓷藝瑰寶
天使與女神藍底瓶
運用泥漿堆疊技法製作而成,呈現浮雕般的立體效果,瓶身採用麥森藍與鴿灰色交織,細膩的色彩轉折描繪出優雅的情感層次,是視覺與技藝高度融合的代表作。

布朗斯鐸夫的玫瑰
以花卉為主題,結合寫實筆觸與印象派的光影處理,被譽為麥森花卉瓷器的典範之作,擁有極高的藝術與歷史地位,館方耗時約三十年典藏這些作品。

阿波羅戰車傳奇
瓷雕以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馭車為主題,融合巴洛克裝飾風格,展現皇室對神話與藝術的熱愛。作品中的四匹戰馬皆以手工捏製,神態栩栩如生,細節精緻,是麥森瓷器工藝的巔峰之作。

五感
瓷板畫《五感》靈感取自奧地利宮廷畫家漢斯・馬卡特的畫作。藉由五位女性形象,象徵人類觸覺、聽覺、視覺、嗅覺與味覺五感。

皇家維也納36美女盤
主題取材自當代知名女性與神話人物,涵蓋貴族、女神及對國家具有貢獻的女性。每一盤皆為獨立肖像,構圖典雅、筆法細膩,體現對女性之美的想像,以及瓷繪藝術的極致追求。

一座城市的轉身,一場藝術的相遇
Penny形容,高雄是一座蘊含轉型能量的城市,從昔日的工業港都逐漸邁向富含文化的藝術港灣。「莉·瓷藝博物館」不以喧嘩取勝,也不追逐短暫潮流,而是在文化的經緯之中,靜靜地成為一個細膩而深刻的節點。
在這裡,旅人不僅得以滿足對歐洲藝術的渴望,也能透過異國美學,看見臺灣與世界之間的深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