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25-08-01更新日期:2025-08-01

【202508打狗記事】

腳踏傳統,傘舞新生──呂柏達薪火相傳涼傘藝陣

  神尊出巡的神轎旁,涼傘首挺立如松,一把高過身軀的涼傘迎風轉動,為神明護駕。繡著華麗圖案的涼傘,又稱「娘傘」,自古便在廟會迎神、遶境儀式中擔任要角,不僅扮演神明御前護衛的角色,也象徵鎮煞除厄、驅邪避凶。

  曾一度沉寂的涼傘藝陣,在高雄藝師呂柏達的推動下,展開一場文化復興。他融合武術、美學與信仰禮制,為古老技藝注入新生命,在現代舞台上再度閃耀。

呂柏達每年率弟子在高雄孔廟大成殿舉辦踏涼傘人才培育成果展演 。 (圖片提供/呂柏達)
呂柏達每年率弟子在高雄孔廟大成殿舉辦踏涼傘人才培育成果展演 。 (圖片提供/呂柏達)

  2025年世界壯年運動會開幕典禮上,呂柏達率領涼傘團,以氣勢磅礡的「踏涼傘」藝陣登場。他手轉涼傘、腳跨馬步,虎虎生風地遊走於舞台之間,融合傳統陣法、武術動作與藝術美感,在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與嘉賓面前呈現一場前所未見的文化展演。

涼傘於神明出巡、進香時在神轎前方引路,除為神明護駕,也有鎮煞、行儀的功能。(圖片提供/呂柏達)
涼傘於神明出巡、進香時在神轎前方引路,除為神明護駕,也有鎮煞、行儀的功能。(圖片提供/呂柏達)

  涼傘常見於迎神賽會與遶境儀式中,是負責護衛神尊、迎送行禮的先鋒,在民間也有鎮煞除厄、驅邪避凶的意涵。「傳說中,涼傘是玉皇大帝欽賜九天玄女的法器之一,曾協助黃帝擊敗蚩尤。」呂柏達指著手中的涼傘解說。神明出巡時,涼傘首需逆、順時針交互轉動涼傘,象徵天地運行、生生不息;而當兩尊神轎交會,則踩出「七星步」互致敬意,雙方透過「踏腳步」禮尚往來,藉此展示技藝,場面十份精彩。

神明出巡時,涼傘首需逆、順時針交互轉動涼傘,象徵天地運行、生生不息。(圖片提供/呂柏達)
神明出巡時,涼傘首需逆、順時針交互轉動涼傘,象徵天地運行、生生不息。(圖片提供/呂柏達)

  涼傘的設計蘊藏豐富文化內涵,外型為圓筒狀的涼傘,頂端紅色葫蘆有陣煞意涵,並繫有兩條劍帶。傘蓋上方繡有神祇或宮廟名號,中間為龍鳳呈祥或八仙獻瑞等圖案,下緣飾以流蘇,設計極為華麗精美。作為神明法器,傘架以木質製作最佳,上有16根傘骨呼應八卦,象徵布陣驅邪鎮煞。

涼傘採用實木和竹片製作骨架,傘骨呼應八卦,象徵布陣驅邪鎮煞。(攝影/李瑰嫻)
涼傘採用實木和竹片製作骨架,傘骨呼應八卦,象徵布陣驅邪鎮煞。(攝影/李瑰嫻)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傳承斷層,許多廟會不再設置涼傘陣,甚至以推車代替傘首,讓呂柏達感到惋惜。「這是神明的儀仗,怎能坐在車上?」出於不捨,他決定挺身而出,走上振興涼傘文化的道路。

  他師承澎湖名師莊萬枝,起初擔任高雄市苓雅區高東天后宮的涼傘首,之後獲得大師呂隱臥提點指導。多年淬煉後,呂柏達揉合廣東武術身法、個人武學底蘊與在地信仰,在高雄發展出「形、氣、神合一」的獨門流派。他說:「踏涼傘不是表演,而是身心合一的修行。一傘在手,一步定天下。」

呂柏達融合武術、美學與信仰禮制,發展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涼傘藝陣。(攝影/李瑰嫻)
呂柏達融合武術、美學與信仰禮制,發展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涼傘藝陣。(攝影/李瑰嫻)

  「一拿起涼傘,就像站上神明的肩膀,整個廟埕彷彿化作一人,氣勢如君臨天下。」這套行雲流水,氣宇軒昂的踏涼傘儀式,吸引不少人前來拜師學藝。為傳承技藝,呂柏達建立嚴謹的師徒制度,弟子須正式拜師,並接受為期一年的三階段訓練,通過後方能取得合格證書。平日也走入校園推廣,讓文化向下扎根,並獲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文化資產 「踏涼傘」保存者

  但傳承路上仍困難重重,其中最棘手的,莫過於最重要的涼傘,面臨無人製作的窘境。呂柏達感慨市面上多數傘骨為鐵製,既沉重又缺乏靈性與韻味。呂柏達堅持:「涼傘要能除穢驅邪,材質跟工法都不能妥協。」為了守住傳統,他索性親自學做涼傘。從選木、削骨,每個環節都自己摸索實作。他笑說:「沒人做,只好自己來。」如今,自家車庫已變身為涼傘工作室,牆上掛滿傘骨與工具,成為另一處技藝傳承的現場。

有鑒於涼傘製作式微,呂柏達自己學習揣摩,製作精美的傳統涼傘。(攝影/李瑰嫻)
有鑒於涼傘製作式微,呂柏達自己學習揣摩,製作精美的傳統涼傘。(攝影/李瑰嫻)

  自2014年創立「呂柏達涼傘團」以來,呂柏達率團足跡遍及全臺,連年受邀參加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演出,並登上世界壯年運動會開幕舞台。涼傘藝陣不再只是廟埕文化,而是躍升為跨界的表演藝術。當傘花旋舞、步伐穩健,全場屏息以待,呂柏達以身作傘,為傳統撐起一片未來。

呂柏達率團演出,讓涼傘藝陣由廟埕文化躍升為跨界的表演藝術。(圖片提供/呂柏達)
呂柏達率團演出,讓涼傘藝陣由廟埕文化躍升為跨界的表演藝術。(圖片提供/呂柏達)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