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夯News】跟著老屋閱讀高雄 時光寶盒裡的新生命
台灣目前對老屋的認定沒有統一標準,像《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到,公有建築物屋齡超過五十年,於處分前須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而在文化部「私有老建築再生計畫」,則以民國六十年為界,在之前的老建築就可算老屋(換算屋齡約為四十九年);至於《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認為屋齡超過三十年就可屬老屋,因此無論是三十年、四十九年或是五十年,都是老屋範圍,都市歷史發展久遠的高雄,相對地就有為數不少的老舊建築。
台灣老屋新生運動歷經數十年,至今有的成為住宿空間、有的改造後經營餐廳、髮廊、藝廊,有的成為辦公商業空間,不拘泥行業,各式各樣的運用讓老屋更有魅力,在高雄也有諸多老屋改造案例。
在抬頭欣賞老屋新生的同時,更不能忘記這些建築物都曾經代表著某一時期,見證了高雄各階段發展,如港口鐵道交錯的哈瑪星、移民人口眾多的旗津、周邊小鎮的樞紐岡山等,透過老屋保留了高雄昔日的風貌,經過整修再造活化空間,替老屋注入新生命。
打開時光寶盒,承載記憶的老建築
近日高雄市政府都發局出版《高雄老屋導覽手冊》,由建築師林宛蓁編著,以時間脈絡開啟,集結近年來老屋修復活化的案例,像是楊家老宅、旗津通山老屋、寶樂食堂、仁壽醫院、叁食壹、浪花跟湊町御典茶等,紀錄老建築的人文歷史,將城市記憶保存下來。
高雄市政府在104年開始就陸續有相關補助計畫,針對特殊歷史建築之老屋給予建物本體、外部環境改善、室內裝修及經營等補助,都發局設計科科長羅椉元指出,這本書不只介紹老屋之美,更進一步紀錄老屋修復過程,包括結構、防水、機電等重要細節,對於未來想從事老屋改造的人,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更希望能透過此書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
作者林宛蓁表示,高雄不只是具有歷史的老城市,也是充滿活力的國際港灣都市,在新舊交融後,老屋的存在更有其意義;整修老屋聽起來是很棒的一件事,但實際投入的金錢、時間及人力都是大挑戰,如何再生後將空間永續經營,帶動人潮及錢潮之餘,更能保有建築美感,都是值得深思。
線上閱讀《高雄老屋導覽手冊》(建議使用IE瀏覽器開啟)
https://urbanebook.kcg.gov.tw/books/admin/27/
(註:都發局出版《高雄老屋導覽手冊》實體書籍已索取完畢,若對高雄老屋發展想深入了解,亦可購買文化局出版、林宛蓁建築師著作《時速五公里之前的城市:由高雄老屋開啟地域性空間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