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新鮮人事物】為孩子打開性別平權之窗
「你們知道魯班的妻子叫什麼名字嗎?」國語課上一句問話,引發孩子們的好奇與討論。為什麼歷史大多記載男性的貢獻,提出好點子協助魯班改良造傘的夫人雲氏卻不曾出現在課文中?高雄市港和國小老師劉育豪教的是國語課,卻比別人多用一點心思,將性平教育融入課程,引導學生從歷史看見兩性平權議題。
2017年,一堂國小三年級學生的保險套課程,讓劉育豪躍上熱搜排行,變成性平教育的名人。當時班上同學提出「保險套是什麼?」的疑問,劉育豪選擇接下這記直球,正面回應學生對性的好奇,他為了課程做足準備,事前與全班家長溝通,諮詢衛教專家的意見設計教案,以自然健康的態度上課,並在全體家長同意下經公共電視拍攝紀錄,班上家長還特地留言鼓勵,「這話題很難向孩子啟齒,謝謝老師幫忙上課。」
只是這堂個案課程卻被截圖,一狀告上法院,雖然獲得學校及高雄市教育局的力挺,最後法院發出不起訴處分書,但那陣子卻讓劉育豪心力交瘁、疲於奔命。不過,劉育豪越挫越勇,校園內,面對同學的提問依然見招拆招,校園外,推動《小豪老師說性平故事》活動,犧牲自己的休假時間,全台灣跑透透巡迴演講,以繪本為媒介推廣性平教育,並開放有意願學習的家長共同參與,鼓勵並協助家長開口跟孩子談性。
生活化的性平教育
「資訊管道太多,孩子接觸的可能早就超乎家長預期。」劉育豪認為迴避不談只會讓孩子帶著錯誤觀念成長,不如好好教導。「越生活化,越能吸收。」劉育豪瞭解一、兩堂課無法改變或建立觀念,所以利用各種社會新聞或生活中發生的小事機會教育,例如,閒聊提起自己參加同性伴侶的婚禮,用自然的方式讓孩子知道情感的各種可能。
孩子如同一張白紙,老師的態度扮演著色筆,影響整體班級氣氛。「有一次,班上小男生跑來我的座位旁,秀出他塗的指甲油,我還幫他拍下照片。」劉育豪以身作則表現寬容與尊重,對其他同學而言是最好的身教,班上自然不會把那位同學當異類,孩子們也能勇敢表達自我。
一個又一個日常小事件,一點一滴建立多元而開放的兩性觀念,不單著墨同志教育或性教育,還包含情感教育、性別刻板印象等,「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學習尊重他人、減少性別歧視和性別霸凌。」即使曾遭受惡意打擊,劉育豪仍然不改初衷,在性別平權教育的道路上為孩子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