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畫刊

【202009封面故事】田進心裡寮一下

  田寮全區80%以上面積為泥岩地層分布,灰白色的鋸齒狀山脊陡峭險峻,童山濯濯,滿佈大小蝕溝,荒涼如月球表面。走訪「土黏、水鹹、人勤儉」的田寮,傳統與文化在惡地綻放,河床沖積土壤復育品質優異的地瓜,DIY小竹筏重現先民生活記憶,田寮不只是月世界。

田寮人順應自然環境生存的智慧,利用山溝地種植作物。(攝影/曾信耀)
田寮人順應自然環境生存的智慧,利用山溝地種植作物。(攝影/曾信耀)

惡地綻放里山精神

  光禿禿的脊稜寸草不生,泥岩層無法蓄積水分,艱困條件淬鍊出先民適應環境的智慧,田寮人利用山溝地種植芭樂、棗子、山蕉、黃麻等,雖然耕地為畸零地、產量不高,但高鹼性泥岩中富含鈉和鎂,作物成長緩慢,長出的水果特別甜美,尾韻豐厚,「所以養出全台灣最挑的嘴」深耕地區多年的丁素貞帶著一抹驕傲形容田寮人。

  來到二仁溪畔,丁姐指著綠油油的河階台地說,「颱風汛期,整片河床都會被淹沒。」颱風季後,河川氾濫留下富含微量元素的沖積泥土,混合泥岩地鹼性土的特質,以前田寮人乾季在這裡種地瓜,無需農藥或肥料,就能孕育層次豐富的甜味,代代傳承與自然共處的耕種智慧,就是現在推行的自然農法與里山精神。

二仁溪年年氾濫,留下的沖積黃土能耕作出甜美鬆軟的地瓜。(攝影/曾信耀)
二仁溪年年氾濫,留下的沖積黃土能耕作出甜美鬆軟的地瓜。(攝影/曾信耀)

  丁姐的女兒梁舒婷從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畢業後,選擇返回故鄉,與丁姐攜手創立「惡地農夫工作室」,希望結合農務體驗、DIY手作、社區小旅行等活動,推廣家鄉文化、觀光與產業。想起昔日田寮人在河階地耕種的歷史,幾年前開始推動復耕地瓜,3至4月是盛產期,舒婷帶著遊客到二仁溪畔,體驗下田採地瓜的樂趣。

土生土長的田寮人丁素貞走過小鎮的繁榮與衰退,投入農村再造,希望更多人認識田寮的文化和產業。(攝影/曾信耀)
土生土長的田寮人丁素貞走過小鎮的繁榮與衰退,投入農村再造,希望更多人認識田寮的文化和產業。(攝影/曾信耀)

甜蜜蜜地瓜餅

  「地瓜一年收穫一次,蒸好了放進冷凍庫可吃整年,地瓜葉還能養豬,等於又多一隻零存整付的行動糧。」丁姐揉捏手中蒸熟的地瓜泥,不忘補充田寮人選擇地瓜的智慧。灑點地瓜粉增加Q度,依個人喜好加糖,搓得表面滑溜光亮,忽然玩心大起,握在手心當黏土塑形,圓餅、星星、愛心、小兔子等形狀陸續出現,下油鍋煎出甜滋滋的地瓜香,搭配冰涼的當季水果氣泡水,透過味道傳遞,田寮的形象逐漸清晰。

走進河床台地拔地瓜,體驗農夫豐收的快樂。(照片提供/惡地農夫)
走進河床台地拔地瓜,體驗農夫豐收的快樂。(照片提供/惡地農夫)

參加「惡地農夫工作室」的手作地瓜餅活動,用味蕾寫下田寮印象。(攝影/曾信耀)
參加「惡地農夫工作室」的手作地瓜餅活動,用味蕾寫下田寮印象。(攝影/曾信耀)

手作小竹筏 傳承流竹文化

  農作物生長不易,惡地唯有刺竹蓬勃,昔日居民把山上的竹子運送到下游茄萣白砂崙販售,成為經濟來源之一,山區交通不便,先民把竹子綁成竹筏,漂流於蜿蜒的二仁溪,形成獨特的「放流竹」文化。

  每年雨季結束、北風將起就是放流竹的時節,田寮與內門居民約好日子,5至6艘竹筏頭尾相接,一起出發。從前二仁溪是寬闊的U型河谷,兩岸都是礫石灘,順流而下也不是件簡單事,遇上河川乾竭,竹筏擱淺,一群人得合作堆石攔水,待水位上升後分段前進,30多公里的河道,可能耗時三天才到達。

2015年曾邀請耆老再一次動手綁竹筏,復刻「放流竹」的經典畫面。(照片提供/惡地農夫)
2015年曾邀請耆老再一次動手綁竹筏,復刻「放流竹」的經典畫面。(照片提供/惡地農夫)

  民國45年崇德大橋啟用後,運送竹子方便又有效率,「放流竹」從此走入歷史,綁竹筏這門功夫也面臨失傳。舒婷拜訪當地耆老時,無意間聽聞「放流竹」的故事,不願老田寮人的生活記憶隨時間消逝,除了文字訪談記錄這段珍貴的地方史,2015年更邀請耆老再次動手綁竹筏,重現「放流竹」場景。

  雖然無法親自站上竹筏,體驗二仁溪漂流的滋味,參加「惡地農夫工作室」的竹筏DIY活動,一邊用麻繩綁一艘專屬小竹筏,一邊聽丁姐講放流竹故事,田寮的溫暖人情和生活文化,似乎也悄悄撩進心坎裡。

DIY做一艘自己的小竹筏,用另一種方式傳承放流竹記憶。(照片提供/惡地農夫)
DIY做一艘自己的小竹筏,用另一種方式傳承放流竹記憶。(照片提供/惡地農夫)
Information

惡地農夫工作室

地址:高雄市田寮區崇德路91號

電話:07-636-7130

時間:活動及遊程採預約方式,限10人以上報名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