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2-04-01更新日期:2002-04-01

【情感柴山】

利益眾生的奉茶文化

  奉茶文化是一種自發性「利他」的文化,然而「他」不能只用於人,應該是利益眾生。

  「奉茶」是特有的傳統美德,在鄉間的大樹下、田埂旁都有老農夫燒上一壼熱騰騰的茶水,奉給過路陌生人的美意,這種文化後來也在柴山繼續流傳著,即使已經進入電子化的廿一世紀,仍有熱心的柴山山友願意付出體力、提供一桶桶的飲用水,給登山的旅客,然而這些好心行為,高雄市柴山會的成員認為,應該有改善空間,讓純粹的利他行為,澤被更多眾生──柴山上活動的所有生靈。

別讓美意成為負擔

  喝一口茶,對辛苦登上柴山的朋友而言,真是一種體貼入微的心意,許多山友因為「受人點滴,湧泉以報」,只要自己有空上山,就背著一整桶的煮沸泉水上山,這些人不分男女不論老少,然而這樣的文化在塑膠杯、紙杯的氾濫之下,蒙上幾許遺憾,不僅增加奉茶者的負擔,同時也讓淨山者更加忙碌,因此奉茶文化如何更能感勤人心,更待有心的山友來共同關心。

  高雄市柴山會執行長─楊娉育觀察後,得到「古老的奉茶文化,會帶給提供茶水的人一種鼓舞,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人的潛意識中也希望以奉茶來博得肯定」,「有時選戰到了,政治人物會提供印有文宣的紙杯,不可諱言的,奉茶帶來的好名聲已被視為一種社會資源」。

柴山的人情味,歡迎自行取用!(攝影/謝明祚)
柴山的人情味,歡迎自行取用!(攝影/謝明祚)

呵護山林要更用心

  奉茶是一種「利他」的行為,而所利的「他」,只是人而已,奉茶結果帶來的垃圾和破壞,危及柴山上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有時為了清除這些紙杯和塑膠杯,還得發動大批人力,在大規模淨山活動中,反而戕害了柴山的生態。

  奉茶文化當然要鼓舞,但是也要進入一種內化的階段,山友們何不在喝口茶水的同時,在山林間仔細地想一下,這座山需要什麼樣的呵護,柴山的保育應該是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情境融合,才是奉茶文化所要發揮的境界。

  近年來在柴山上常有一些看似好意,卻無形中產生破壞行為,令柴山會的義工們十分無奈,例如餵食獼猴,或者是在山上自行增設休息區、甚至連生態解說的同時,一個不小心,也會讓植物受到不當的對待,例如柴山上有一棵罕見的「血桐」,由於一般旅行團的導遊人員並非專業導覽者,常強調血桐的汁液像血液一樣,好奇的觀光客上山參觀時,都會對這棵血桐下手,至今這棵樹一直是病懨懨,無法順利茁肚。

熱心山友請水上山(攝影/謝明祚)
熱心山友請水上山(攝影/謝明祚)

柴山真正的寶藏

  柴山在古時曾傳言是寶藏之山,其實柴山的寶藏不在十八籃的黃金,或者它滿山滿谷的民間草藥偏方,而是柴山上有著自然的恩賜,看不見的寶物在藏在大自然中。例如有的人一上山悟出了人生哲學,有的人呼吸著飽滿的芬多精後暢快下山,有的人登山後在文學創作上湧現了靈感,有的人得到更多的健康,有的人獲得更愉悅的心情,這才是寶藏。

  面對寶山的呵護我們應該也要更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才對,楊娉育常以柴山會的前輩陳茂祥的觀點來解釋愛山的原則,『進入柴山,我們不是主人,我們只是受邀前來的賓客,客人應該是尊重主人的規矩的』到了柴山,一草一木都要備受敬重,話又說回奉茶文化,柴山上有這麼可愛的登山客送來茶水,我們何不自備茶壼或者茶杯前來,帶走這些心意,都不留下任何負擔,讓這份奉茶的功德更加圓滿。

真正的寶山在於我們的內心。
真正的寶山在於我們的內心。

學習與自然互益

  「愛山之心,人皆有之」,如何才能「愛之,不致於害之」可是學問不少,不要綁路標於枝頭上,也不要濫砍濫摘可以「救人」的青草或樹木,因為你一帶走,就只有少數人可享用,你留它在原地就有許多人可觀賞,甚至讓它綿延後代。

  的確上了一趟柴山,我們不只感動於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也感動於生態萬物之間互動互益之美,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理當更謹慎地去對待大自然,用大自然最受用的方法,而不是用人一廂情願的方法。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