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2-04-01更新日期:2002-04-01
【自然柴山】
柴山常見生物誌
柴山氣候
柴山的每月平均溫度高,在20°C以上,一年平均相對溼度是為80%,變化不大,每年平均會降雨約1600mm,但是這些降雨多集中於五月西南氣流,及七至九月的颱風季,佔每年降雨量的85%。而十一月到第二年四月東北季風盛行,帶給北台灣許多雨水時,到了這裡已是強弩之末,很少下雨,反倒是一年中的乾季。

罕見的亞熱帶季風林
在這樣的氣候中孕育了柴山不同於台灣西海岸的生態環境,基本上,它是一種亞熱帶的季風林,溫高而冬乾夏濕,這樣氣候下原生植物以榕樹為最多,包括稜果榕、雀榕等,也有一些相思樹、欖仁樹。海岸則以珊瑚礁海岸灌木植物及草本植物為主,有台灣海棗、山豬枷。另外也有許多栽種的銀合歡樹,及其間自然生長的構樹、血桐,這些是草生地演變為樹林的過渡。而因為開發的關係,栽植綠化的植物、果樹也不少。因為環境的獨特與多樣性,柴山也有許多珍貴的動物生存在這個世外桃源中,而這種亞熱帶石灰岩季風林的生態環境,大概只有墾丁是類似的系統,台灣其他地區都相當罕見。

柴山的生物種類
在柴山,因乾季長,缺乏濕地及河川,並不適合兩棲動物的生存,兩棲類的種類很少,主要分布在野溝低漥小水潭。爬蟲類則有二十四種,蜥蜴類斯文豪氏攀蜥、長尾南蜥、蓬萊草蜥及台灣草蜥,分布極廣,數量也很多,岩岸島蜥只在沿海岩岸發現,台灣滑蜥則在榕屬的樹林下發現,但數量不少。蛇類以眼鏡蛇數量最多,赤尾青竹絲及臭青公也不少。比起兩棲類,這裡的爬蟲該算是相當豐富。鳥類種類可算是柴山各種脊椎動物中最多的,鳥類種類多的原因,除了因沿海有許多水鳥如鷗科或鷸科出現外,山鳥也相當的多,如鷲鷹科的鳳頭蒼鷹,雉科的竹雞,鳩鴿科、燕科、畫眉科、鶯科及文鳥科的種類都不少。哺乳類本區不多,都是台灣常見的種類,小型鼠類較多,山羌從前可看到,或聽到叫聲,現在和穿山甲一樣,可能都已絕跡。
以下介紹一些柴山常見的動物:
台灣獼猴
柴山共有九種哺乳類動物,其中台灣獼猴無疑是本區最引人注目的動物,也可說是柴山最吸引遊客的觀光動物,不少遊客從外地來,就為了在這裡可以面對面的親近獼猴。因為在台灣低海拔地區見到獼猴並不稀奇,但是在一離都市中心如此近的地方,見到猴群則是絕無僅有的。
獼猴出沒的地區,除北柴山的猴岩、富家溝、大峽谷外,在中山大學及南柴山地區也經常出現,甚至山腳下民宅,故其活動範圍估計已遍及整個柴山地區。
台灣獼猴是舊世界靈長類的一種,舊世界指的是歐、亞、非洲,相對於美洲的新世界,牠的學名是Macaca cyclopis,意思是圓臉的獼猴,雖然台灣獼猴臉仍是有些長,但和牠的親戚比較起來,仍是較圓。全世界的獼猴有十六種,除了一種分佈在北非,其餘都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這些獼猴幾乎都有長的尾巴,但是不能用尾巴攀枝,這和新世界大型的種類會用尾巴攀枝不一樣。另外,獼猴都有頰囊在臉頰兩側,食物可以先塞入頰囊內,稍後再慢慢享用。
柴山的獼猴因為長時間和遊客相處,已不是完全野生的族群,例如牠會等待遊客餵食,相對的減少自行覓食,有時甚至會強行索食,對遊客也造成不少的困擾。這種現象,也不是柴山才有,全省其他類似地區都有,其他國家的風景區的獼猴也是如此。餵食提高生殖率,加上柴山沒有天敵,以及良好的保育工作,所以從開放時的兩百多隻,到現在已近700隻左右,但這樣的餵食行為不但造成本區的獼猴過度肥胖,恐怕還會進一步的傷害到野生動物的生態。
赤腹松鼠
相對於少數獼猴的騷擾,同樣遊走在山林間,松鼠無疑是小朋友的最愛。毛絨的身體,配上蓬大的尾巴,兩手抓著食物,身體半站立,正是可愛家族的一員。柴山的松鼠很多,隨處可見,全省從平地到山區也都有蹤影,甚至有些校園、公園也可看到。和台灣獼猴只生存在台灣不同,赤腹松鼠在中國大陸,中南半島都有。
松鼠和獼猴一樣,都是白天活動,尋找各種果實、嫩芽做食物,牠有時也吃昆蟲,牠在樹上行走跳躍的功夫一點不輸獼猴。松鼠和其他鼠類一樣,有一對終生生長不止的門牙,在一些人造林,牠會啃食樹皮,甚至環狀剝皮,造成樹的死亡,所以往往成為林業單位的頭痛對象。松鼠的巢建在高大的樹上,用樹枝、樹皮構成大的盤狀巢,黃昏後就回巢休息,白天則常可聽到他們的叫聲。除了繁殖期,雌雄松鼠會有追逐的求偶行為外,牠們很少成群行動。

翠翼鳩
鳩鴿體型較一般鳥類大,稍嫌肥胖,但又配上一個小頭,看來十分不對稱。柴山的鳩鴿有好幾種,常見的有珠頸鳩、紅鳩、和翠翼鳩,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翠翼鳩了。
翠翼鳩英文名是Emerald Dove,意思是翡翠般的鴿子,因為牠的翅膀是綠色,胸背是紅褐色,配上紅色的嘴、腳,煞是好看。牠和珠頸鳩一樣,喜歡在地上覓食,尋找植物的種子、果實,有時也配上嫩芽或小蟲。有時獨自行動,有時也成群出現。壽山的翠翼鳩以南壽山最多,柴山沿海也可見。翠翼鳩其他地方並不普遍,這也使得壽山翠翼鳩愈發珍貴。
鳩鴿有一個本領是其他大多數鳥類所沒有的,就是牠們會產生嗉囊「奶」,這是在牠們嗉囊的表層多脂肪細胞混雜食物碎屑形成液體狀,這些營養豐富的「奶」就成了幼雛最好的食物。

灰頭鷦鶯
鷦鶯是小型的鳥類,翅膀短,嘴很小,腳纖細,性情活潑好動,喜歡在草叢灌木之中活動。
灰頭鷦鶯是壽山鷦鶯的代表,牠的頭及背面為灰色,體型嬌小,尾羽稍長;另一種看起來很像的是褐灰頭鷦鶯,頭灰色,尾羽較長。兩者都常站立在芒草上,不停的發出叫聲。
灰頭鷦鶯由華南分佈到中南半島。他的巢築於草叢灌木中,以芒草織成袋子形狀,有時會有杜鵑科的筒鳥,將卵寄在鷦鶯巢中,讓鷦鶯母鳥代為孵出,幼鳥若先出來,會將鷦鶯卵推出巢,形成一雛獨大,這種卵寄生行為比鳩佔鵲巢更陰險。
斯文豪氏攀蜥
攀蜥是會爬樹的蜥蜴,大陸稱為龍蜥,因為牠的外型長的像恐龍。斯文豪氏攀蜥是用英國人羅伯斯文豪(Robert Swinhoe)的姓氏來命名,斯文豪是十九世紀英國的外交官,曾在南柴山西子灣的英國領事館待過,也就在領事館時寫下當時對面,即現在中山大學校區,滿山獼猴的情形。他十九世紀中葉來東亞,曾到香港、廈門等沿海地區,到處收集兩棲爬蟲動物,製成標本研究,也送標本回英國或印度給動物分類學家研究,而研究人員發表新種時,也往往會以他的名字命名,所以台灣的蜥蜴有斯文豪氏攀蜥,兩棲類有斯文豪氏蛙,鳥類有斯文豪氏鷴,即藍腹鷴,蝸牛更是有好幾種以他的名字命名。
斯文豪氏攀蜥是台灣的特有種,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有。全省除了北部較少,一千公尺以下的地區非常普遍。牠常在森林邊緣的樹上出沒,捕食昆蟲。斯文豪氏攀蜥的尾巴很長,有平衡的作用,而和其他台灣非攀蜥的蜥蜴有一點不同的是,牠的尾巴不會斷,其他蜥蜴尾巴易斷。在雄蜥遭到威脅時,牠往往會豎起背部的脊鱗,撐大喉囊隨時準備攻擊對手,被咬到時,可還真是痛。到了冬季,牠們往往就藏起來,不再活動,等待春天的來臨。

赤尾青竹絲
赤尾青竹絲也常出現在柴山的樹上,是台灣的五大毒蛇之一,其他出現在柴山還有眼鏡蛇、雨傘節和龜殼花。赤尾青竹絲因為身體綠色尾部是磚紅色而得名,牠的體側有一白線,這個特徵可以使他和另一綠色的蛇─青蛇分開來,雄的青竹絲在體側白線下更多了一條紅線。
青竹絲有一典型的三角形的頭,所以會形成三角形,是因為牠在兩頰有毒腺和肌肉鼓出,而牠的毒性屬血液毒,會引起皮下出血,使人疼痛、造成組織壞死,但若及早醫治,較少會引起生命危險。過去在全台灣毒蛇咬人的比率佔第一位,死亡率卻是最低。
青竹絲較特殊的是牠在眼睛及鼻子中間的頰窩。頰窩是體表鱗片所形成的洞,裡面有感應熱能的細胞,也就是一紅外線偵測器,這個構造使得青竹絲晚上活動時,可以偵測到獵物及其位置,使得牠晚上的覓食無往不利,不過白天仍可看到牠的蹤跡。

黑框蟾蜍
俗稱的癩蛤蟆,比較其他的青蛙,黑框蟾蜍的確是不太美麗,粗短的身體四肢,佈滿黑色的小疣,乾燥而粗糙,就連動作也是遲緩,跳不高也不快,叫聲倒是不小,尤其是生殖季時,若一群雄蛙聚集一處,叫聲可用壯觀來形容。牠的醜陋,卻是抵禦外侮的武器,因為小疣都有毒,尤其是眼睛後面的腮腺,更是劇毒所在,所以遇到敵人也就有恃無恐,動作慢一些也無妨,不過人類更厲害,會利用牠的腮腺做為藥材。
台灣只有兩種蟾蜍,另外一種是生長在較高海拔的盤谷蟾蜍,黑框蟾蜍則多在低海拔山區,一直到海邊都有。黑框蟾蜍較小,從嘴到眼有黑的框線,因而得名。
平時多在樹林底下活動,尋找昆蟲做為食物,牠的舌頭粗短,又沒牙齒,吃東西不像一般青蛙用舌頭攝取獵物,而是直接張嘴吞下。黑框蟾蜍平時會在乾燥地區出沒,生殖季到了就會聚到水邊,交配後會在水中產生一長串膠膜保護的卵,孵化出的蝌蚪也是黑色。

參考文獻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1986,《高雄市壽山地區水土調查報報告書》
◇紀立民,1989,《高雄壽山南部石灰岩之沉積學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86頁。
◇林進丁,王建平,1991,《高雄市壽山地區臺灣彌猴之族群分布與棲地利用之調查》農委會80年生態保育研究第22號。
◇劉和義,1993,《景觀生態觀點下之壽山植被未來》,661頁,環境決策與管理,汪銘生編。
◇張學文,1996,《壽山的動物》,復文出版社,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