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2-11-01更新日期:2002-11-01

【遊歷舊城】

中外馳名蓮池潭

城南舊事古蹟探源

文/ 陳玉珊
  廟宇、舊城、古厝,一訪左營曼秀古蹟,人們,是無時無刻生活在歷史裡的。

左營孔廟大成殿(攝影/蔡宗昇)
左營孔廟大成殿。(攝影/蔡宗昇)

 城隍廟 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

  多元文化共存的左營,將閩南傳統的風俗特色表現在廟宇林立的特殊景觀上。據知登記立案的即有四十多座,而負盛名的蓮池潭四周即有二十多座。除了傳統廟宇,當然在左營裡還存有不同族群所信仰的宗教,較具特色者有舊城基督教會及天主教堂,有趣的是,在因香火鼎盛而名的廟宇之外,有幾處因當地民情而建立的廟宇,皆可見居民在民風未之時,因民生所求而產生的信仰特色,如供奉土地公為居民重要祈求對象的鎮福社、以其祈求農作生產順利而供奉神農的豐穀宮等。來到左營,千萬別錯過幾個具特色的信仰中心。

左營城隍廟(攝影/蔡宗昇)
左營城隍廟。(攝影/蔡宗昇)

 求城隍爺就對了!

  具有三百年歷史的城隍廟,不但是當地廟會活動的龍首,也是當民眾信仰所託,不論事業、財運、身體健康與保平安,一位在廟裡祈福手持著大把香的老阿公說,「求城隍爺就對了啦」!

左營城隍廟

  城隍廟主祀城隍爺,傳統信仰裡,城隍爺與地方官「分治陰陽」,維繫全城的福禍安危因而被列入祀典。城隍的原意為城古匾和一大算盤,具有教化民心的意義。同時,廟內還珍藏著由信徒蔡德明所收藏的1773年(乾隆38年)「城隍廟碑記」古碑一塊,及光緒年間的木匾「神靈顯祐」、「海疆保陣」等,另外,廟內嘉慶及道光年間石香爐、古鼎形大香爐與木質對聯三對等多種史蹟文物,都是高雄地區受矚目的文物。

乾隆38年的「城隍廟」碑記古碑,由蔡德明收藏。(攝影/蔡宗昇)
乾隆38年的「城隍廟」碑記古碑,由蔡德明收藏。(攝影/蔡宗昇)

  話說就在民國51年,住在城隍廟對面的蔡德明還是個三十出頭的木材行老板,當晚他夢見廟裡的文武判官向他示意收藏遭拆除的古物,經廟方同意後蔡德明將部分古物搬回家中收藏。民國86年1月14日,城隍廟特別設置了文物館,室內約七十餘坪,將蔡德明所珍藏的古物全數擺設其內供民眾觀賞。舊城城隍廟目前被內政部暫定為第三級古蹟。與當地民眾生活相依存的城隍廟亦是由大眾集資所建。

  城隍爺每逢農曆5月12日為聖誕日,出巡興隆內外里十三處角頭,為左營廟會中重要活動項目。具歷史性的左營城隍廟所舉行出巡繞境,其中最有趣味的,就是攻砲城的民俗活動,民眾向掛在空中紙做的砲城丟鞭炮,象徵去除霉運跟瘟疫,祈福闔家平安,國泰民安。

城隍廟正殿裡掛有「自問心」古匾,具教化民心意義。(攝影/蔡宗昇)
城隍廟正殿裡掛有「自問心」古匾,具教化民心意義。(攝影/蔡宗昇)

薛家古厝

文/陳玉珊
  薛家古厝是高雄市知名的古厝之一,具有傳統閩南的連棟式四合院,即三進院落風格,不同於古時候富有的家庭一次完成宅厝,薛家古厝的三進院落分別由於薛家在第二、三代時經營製糖而陸續有能力再續蓋中、後落,由建築時序亦可觀察出象徵著歷代祖先心血的凝聚指標。

薛家古厝的三進院落分別在三代祖先手中完成。(攝影/蔡宗昇)
薛家古厝的三進院落分別在三代祖先手中完成。(攝影/蔡宗昇)

  薛家古厝的地理位置,除後有龜山做依靠外,左方有蛇山(靠海),以風水而言「後果子,前魚池」(即背山面海之意)可謂最佳的起居地。薛家第六代子孫薛永豐表示,據家族長輩向他提起,宅院的座落處是先人特別找了地理師來觀看,經過確認才落腳於此的,當時薛家宅落的附近都是田園,並沒有任何屋厝。薛家古厝的建築款式,是在前落厝蓋好後再蓋新屋,只能依規格向後及左右發展,一進一進的增加,每一進的左右設有廂房各四間,稱為「後龍」,中為大厝,依規格為五間,連接大厝左右各有房二間,名為「伸手」,伸手與後龍之間是條長巷對於先人留下的古物,薛永豐表示,原本後代子孫並沒有刻意保存,直至廿年前第三落院落內的十幾把古椅(約一百餘年歷史)及五路財神造型的交趾陶等遭偷竊後,子孫們始驚覺置身在古厝中,每天接觸著珍貴古物。

(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薛家現今已傳至第八代,目前與父母仍住在古厝內的薛永豐說,在過去由於經濟穩定成長,幾乎所有的薛家人都住在三合院中,可謂十分熱鬧與溫馨,但近來年輕一輩因為受教育、工作的緣故而陸續遷出了宅厝,部分空出來的房間,則出租給外姓人居住。為了維繫居住在外地的子孫,家族因而成立了薛氏宗親會與薛氏文教基金會,在農曆春節幾乎所有子孫會舉行團拜,另外,清明節也會聚集子孫們前往高雄縣薛氏家族自建的納骨塔掃墓。至於文教基金會會館裡,也特別規劃了數個大房間,提供在外地的宗親,包括女婿、外孫等於返鄉時居住,由此可見薛氏子孫至今仍相當重視家族的感情。

薛家古厝

薛家古厝

 見證打狗地方發展的左營舊城

文/非 非
  見證打狗地方發展的左營舊城,從舊城城門的護城防衛,到現今的古蹟地標,幾經風雨的洗禮,除西門外,如今仍雄雄屹立,為歷史古城最忠貞的守護神,對於每天在左營地區出入的居民而言,舊城古城門代表著對先人的感念之情。

左營舊城

  又名為「鳳儀門」的東門位於左營區興隆段一五八號,即左營龜山營區內與城峰路上,早期為海軍龜山要塞廢品庫,劃為禁區,重修後,軍營已後退十餘公尺,目前又恢復昔日雄姿;又名「啟文門」的南門,位於中華路分岐道處,門外額書「啟文門」,門內額書「南門」,該南門城樓,依照原樣,曾加以整修,煥然一新。又名「拱辰門」的北門,位於左營勝利路,西對蓮池潭,門外額「拱辰門」。至於西門又名「奠海門」,在開闢巷道時拆毀,現今僅存一截百餘公尺城牆。

沿著東門的登城踏道可登上東門。(攝影/陳立國)
沿著東門的登城踏道可登上東門。(攝影/陳立國)

  其中聞名全臺的北門城門座,因在兩側立以彩繪泥塑的神荼、鬱壘門神,成為全台面積最大的門神塑像,亦是全世界僅存最完整的泥塑門神,此紀錄讓鳳山縣舊城從三級古蹟躍進為一級古蹟。其中門神「鬱壘」,右手執環,左手持劍,氣勢十分凌人。據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梁淑貞指出,舊城只有北門出現門神,可能與傳說中北方多惡煞有關。神荼、鬱壘為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倆人專門制服危害人間的惡鬼,因此,相傳鬼最怕神荼、鬱壘二人,同時民眾亦都以倆人的畫像貼於門上。

(攝影/陳立國)
(攝影/陳立國)

  沿著東門的登城踏道登上東門,俯看四週的現代化建築物,與木橋、護城河隔離出歷史的証據,而保存尚稱完善的東門不禁令人聯想當年東門的風雲事蹟,默默地見證現在、過去與未來的高雄。

(攝影/陳立國)
(攝影/陳立國)

 孔廟

  目前左營的新孔廟位於蓮池潭的北岸,是一棟仿清式的北方宮殿式建築,與民國70年代之後,宮殿式廟宇建築和民間廟宇建築形成之潮流相近,建築宏偉堂皇,而面積之大則為全臺之冠。
由禮門或持敬門出入,進入孔廟後就可循序地展開一趟知性的建築巡禮。左營新孔廟內最特別的色彩建築特色中,大成殿殿前有刻龍形的陛石,殿內遍地的古紅磚,尤其是朱紅色圓柱,與有帶腰身的圓柱形雕十二朵花兒,值得細細欣賞。 

巍巍矗立的大成殿採四方形宮殿式建築,莊嚴而宏偉。(攝影/蔡宗昇)
巍巍矗立的大成殿採四方形宮殿式建築,莊嚴而宏偉。(攝影/蔡宗昇)

  孔廟的建築格局十分強調教化功能,例如孔廟前的高牆「萬仞宮牆」,即是讚美孔子學問道德的高深;禮門、義路表示追求孔子之道,就要「循禮蹈義」。另外傳統上櫺星門、大成門,只有祭孔祀典時才開啟,平時進出孔子廟的人,只能走禮門、義路兩門。

(攝影/鮑忠暉)
(攝影/鮑忠暉)

  至於孔廟內其他建築也都具有喻意,例如佾舞臺和御路,原本御路,只有宮中建築才可使用,但是孔子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被封為「文宣王」,因此也具有帝王的身份,所以孔子廟的大成殿前面也可以此裝飾。

義路追求孔子之道,就要「循禮蹈義」。(攝影/蔡宗昇)
義路追求孔子之道,就要「循禮蹈義」。(攝影/蔡宗昇)

  至於歷史悠久的舊城孔廟位在左營現舊城國小內,舊城位於蓮池潭附近,建成迄今已有百多年歷史。孔廟在日治時期1900年(明治33年)4月創設舊城公學校,提供台籍學子上課。1917年(大正6年),則因蟻害而拆去大成殿和禮門,至聖先師等神位則併放於台南市文昌祠。1930年(昭和5年),整座左營孔廟曾遭破壞殆盡,僅剩崇聖祠周壁和幾塊石碑等。對於舊城國小的學生們來說,上課時能與古蹟相處,有別居住的現代大樓,大夥都覺得十分新鮮與親切,心中也默許對古蹟的保護願望。

大街小巷左營尋寶

文/顏怡今
  玩賞每條大街小巷,不只是經過、更能品嚐到左營的生活況味。

(攝影/蔡宗昇)
(攝影/蔡宗昇)

 一巷二名的傳奇舊城巷與義民巷

  從北門城門進入城內,是一條蜿蜒的巷弄,在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內卻有著令人嘖嘖稱奇的地方,那就是一條小巷子竟然有二個不同的巷名,外人看了無不傻眼。

左營的大街小巷都別具風味。(攝影/蔡宗昇)
左營的大街小巷都別具風味。(攝影/蔡宗昇)

  據當地人士表示,民國38年大陸淪陷時,國民政府為了安置跟隨政府來台的自長山八島義胞,特別在這裡興建一些房舍供他們居住;後來有一些老兵退伍後無處可供棲身,軍方遂又把這塊地分一部分讓給這些退伍老兵蓋房舍。退伍老兵蓋的房舍與長山八島義胞所蓋的房舍隔著一條巷子,若從北門進入是在巷子的左側,門牌則因舊城的緣故取名為舊城巷,而義胞的房舍則在巷子的右側,因此取名為義民巷。

 匯集大江南北─兵仔街

  海軍中山堂右邊原本有一條小街,街名不可考,不過大家都稱它為「上海街」,當初在這條狹窄而漫長的街道兩旁,幾乎全是早期大陸來台的外省人開設的違章克難小商店,這些外觀簡陋的商店雖然沒有豪華的店面,但卻有各式各樣的擺設與商品,舉凡大江南北的家鄉小吃,到大陸各地風土文物以及軍用品選購皆薈萃於此。

(攝影/蔡宗昇)
(攝影/蔡宗昇)

  「上海街」因位於海軍軍區附近,所以裡面販售的不論是吃的、用的,消費導向完全是以附近阿兵哥為出發點,所以才會有「兵仔市」之名,這裡呈現的風土民情,使「兵仔市」有如一個小型的「文物展覽場」。

 有著洋名兒─哈囉市場

  哈囉市場為什麼取名「哈囉」?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其實說起這個市場的名稱可是有典故的。話說早在民國47年,政府為輔導一般退伍軍人就業,設立左營第四公有零售市場,一半給民間經營,另一半給軍人抽籤經營。

哈囉市場

  早期因駐紮在左營的美軍,常到第四公有零售市場購買軍用伙食,菜眅根本不知ABC,更遑論要開口跟這些美國大兵秤斤加兩的,只好HELLO!HELLO!的叫個不停,只聽到市場內哈囉聲此起彼落,久而久之,第四公有零售市場就被稱為「哈囉市場」了。

  哈囉市場以大宗批發為主,也有零售,主要顧客因靠近軍區的,因此軍用伙食均在此採購。由於名稱實在太奇特了,所以哈囉市場竟然也聲名遠播。

 一條大路通左營─左營大路

  它從南門起點,然後向北沿伸,終點抵煉油廠的南門。是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時,開闢出來做為運輸燃油之路,因它顯現在軍事上的用途,故當時住民有稱其為「軍路」。然今日的左營大路可說是此區商業機制運作的主要道路,因此包括重要的交通運輸點如公車總站等,以及金融機構與眾多商家,皆以此路為聚集中心,只是在這樣繁盛的路上,依舊是並存著許多歷史悠久的人事物,如埤仔頭市場內的美食、十間樓仔、舊城教會等,都還是左營人生活的一部份。

左營大路

 轟動左營的洋房─十間樓仔

  位於左營區聖南里,即今左營大路與埤仔頭交叉口附近。日治時期為防止海軍要塞的機密外洩,左營地區禁止興建樓房,所以1941年(昭和16年)左右,出現十間連軒的兩層洋樓時,十分轟動,其氣派在左營人的心目中,不下鹽埕人的傲視「五層樓仔」。

十間樓仔

  現在的「十間樓仔」,多數為余姓族人所擁有,其中有兩位較顯赫的名紳,一位是右昌遷來的余縛,是日本醫學博士,開余小兒科於此,今已移民日本,其族親仍居於現址;另一為黃智,是從蚵仔寮來左營創天下的,曾任高雄市五金公會理事長,開「光成五金行」於住處,其規模冠於左營地區。

中外馳名蓮池潭

文/顏怡今
  依山傍水、朝聖遊憩,左營的靈秀氣息,都在豐富多元的蓮池潭風景區。

龍虎塔(攝影/曾鄂生)
(攝影/曾鄂生)

 龍虎塔

  由勝利路轉進蓮潭路,一眼就看見民國65年興建、高約七百公尺的「龍虎塔」,分龍禪、虎禪兩塔,兩塔均高七層,即佛家七級浮屠之意。龍虎塔的進出之間是有其學問的,據說「入龍喉出虎口」為大吉大利的象徵,所以遊客必須從龍喉進、虎口出,即有逢凶化吉之意。

進出龍虎塔,必需「入龍喉出虎口」,象徵逢兇化吉之意。(攝影/陳立國)
進出龍虎塔,必需「入龍喉出虎口」,象徵逢兇化吉之意。(攝影/陳立國)

  龍虎「腹內」均有壁畫,龍禪塔鎮座地藏王,畫有中國的二十四孝子插圖,及代表罪惡之人死後入地獄時會遭受十殿閻王審判罰刑圖;虎禪塔內座至聖先師,畫有十二賢士及代表天堂極樂世界的玉皇大帝三十六宮將圖,有導人向善的教育意義。

 春秋閣

  走出龍虎塔,步行約兩百公尺,就來到鼎鼎大名的春秋閣了,春秋閣建於民國42年,曾入選為全臺十大美景之一。兩座樓閣,命名為「春秋御閣」,一為春閣、一為秋閣,用以紀念孔夫子作春秋,武聖關老爺志在春秋,把春秋當做求道處世的門徑,用以闡揚正義,啟發人心向善,有篤行大道,實踐三鋼五常之意涵。兩塔間有一道弧形的迴廊,迴廊間築有半月池,則放生著數以百計的烏龜,時常可見烏龜爬在池邊伸長脖子曬太陽,而引得遊客佇足圍觀。

昔日的蓮池潭與春秋閣常為遊人留影之地。(照片提供/袁英麟)

昔日的蓮池潭與春秋閣常為遊人留影之地。(照片提供/袁英麟)
昔日的蓮池潭與春秋閣常為遊人留影之地。(照片提供/袁英麟)

(攝影/蔡宗昇)
(攝影/蔡宗昇)

 蓮池潭園區

  蓮池潭靠近翠華路一端雖無比較值得一遊的觀光景點,不過高雄市風景區管理所設於此,所內有餐廳及高雄市各風景區導覽介紹,管理所前方停車場由於面積頗寬闊,又沒有較高的障礙物,所以經常有人在這裡放風箏。

左營菱角田採收的狀況不再。(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左營菱角田採收的狀況不再。(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另外,環潭道路旁有不少焢土窯的場地,均為民間經營,每逢星期例假日就看到男女老少攜家帶眷一起焢土窯,陣陣烤蕃薯香味撲鼻,非常熱鬧。

左營蓮池潭風景區是悠閒散步的好地方。(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左營蓮池潭風景區是悠閒散步的好地方。(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菱角是左營的特產,而這些菱角田就在蓮池潭附近,菱角田裡還偶而可見白鷺鷥在田中休憩,7 月至 11月間,是左營菱角盛產期,這段期間,沿蓮池潭邊的翠華路上擺滿了賣菱角、蓮子的攤販,車輛行經只見賣菱角的小販向駕駛人揮手招攬生意,成為翠華路的特殊景觀。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