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2-11-01更新日期:2002-11-01

【人文采風】

催生眷村文物館

舊城風來送詩意-余光中在左營

文/陳玉珊

  余光中成為左營區的一份子,可是有段「弄假成真」的緣由。1999年自中山大學退休,並從學校宿舍搬出的余教授,經由朋友的告知發現位在明誠路上的某棟新建大樓以他為廣告宣傳人物,在好奇心驅使下,余教授與朋友一同前往該棟大樓向業者詢問緣由,業者在向他致歉後,反邀他參觀該棟建築物,原本就在找房子的余教授沒想到就在此找到了新家,並於1999年8月居住在左營區至今。

余光中十分推崇左營的人文氣息。(攝影/蔡宗昇)
余光中十分推崇左營的人文氣息。(攝影/蔡宗昇)

  余教授表示,他所居住的左營區是新興社區,妻子與女兒都認為附近的環境都很不錯,而大樓前臨近的河堤公園步道是他悠閒散步的所在,至於附近的咖啡館與餐廳,也讓他感受到生活的便利性。

  雖然余教授所居住的左營區為新興社區,但他表示,在台北時,他就曾聽聞過左營,並了解左營是個軍港,而今成為左營區的居民還真是意想不到。

  十分重視環境品質的余教授,對於左營的人文氣息相當推崇,但最令他無奈還是宣傳車噪音與林立的廣告招牌,他說,要是這些缺點能改善一定更能提昇該區的品質。

住在左營新社區的余光中,最喜愛在河堤公園步道上享受陽光沐浴。(攝影/蔡宗昇)
住在左營新社區的余光中,最喜愛在河堤公園步道上享受陽光沐浴。(攝影/蔡宗昇)

蓮潭飄香傳文氣-葉石濤在舊城

文/王妃靚  

  歷經時代變遷,「獨力吹響台灣文學號角」的葉石濤,負載著簡單的行李複雜的心情,從文化府城台南遷居至左營舊城,不同的是時間與空間,相同的是一襟朗朗文風、與創作文藝建構文學理論的胸懷,跨越日治時期至今的葉老,中日精通的創作語文讓他的文學情懷裡充滿著多元的文化面貌,如同左營豐富的文化色彩,因而舊城生活的種種,即成為作家文中歷歷在目的描寫。

葉石濤。(攝影/蔡宗昇)
葉石濤。(攝影/蔡宗昇)

  身為「蓮池潭畔最有學問的老人」,葉石濤對於文學中必須以生活層面累積情感的原則相當堅持,因此在被問及關於久居的左營如何迎向未來時,他非常自謙地表示政策的規劃和執行應歸予主政者,而對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居民而言,他認為生活的細節才是市井小民關心所在,例如風景區商業行為的規劃應與住家保持區隔、以及停車交通等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小問題」。對於左營,葉老保持一貫「我只是個玩文字的平凡人」態度不好意思多言,然而從他細膩體會生活的眼裡或心裡,卻依舊感受得到文人喜愛舊城的心情。

葉石濤
葉石濤

名豫劇隊遠近馳

文/林美秀  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從民國42年播遷來台,在南台灣左營落地生根,前身為越南富國島「中州豫劇團」,在海軍陸戰隊的支持下正名「飛馬豫劇隊」,現隸屬於教育部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之所以遠近馳名,除了它的團隊製作不斷的推陳出新,靈魂人物也是耳熟能詳的豫劇皇后王海玲當家花旦的明星魅力熱情放送,新一代演員薪傳交互相輝,使得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至今仍然屹立不搖,深受老壯青觀眾的喜愛。

(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第一齣兒童豫劇誕生

  2001年,是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轉捩年,相較於以往全臺巡迴及遠赴國外演出的輝煌紀錄,豫劇隊把團務的焦點轉向年輕觀眾,並至校園演出,傳承的任務使其由原身為國家劇團高姿態降為平民化,更因為年輕族群的加入,使得它的聲名大噪,獲得更多族群的支持。2001年第一齣兒童豫劇誕生,「豬八戒大鬧盤絲洞」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首演,票房客滿是觀眾對豫劇隊最佳的肯定,豫劇隊走進民間,深入兒童群為其劇團的形象大大加分。

(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新生傳承漂亮出擊

  新演員的接棒亦是豫劇隊至今屹立不搖的主要原因。一直以製作「從傳統中開創新機」的好戲自許的製作人,同時也是豫劇隊隊長韋國泰是豫劇隊「花開並蒂」的推手,從2000、2001年豫劇隊推出從西方歌劇改編的「中國公主杜蘭朵」及傳統喜劇「秦少游與蘇小妹」來看,不僅受到學者專家的肯定,更吸收了許多e世代觀眾成為熱愛豫劇的戲迷,2002年豫劇隊年度新戲「武后與婉兒」便是打著海峽兩岸戲劇工作者的聯合製作旗幟,整齣戲具有中國風味及豫劇特色。

秦少游與蘇小妹劇照。(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秦少游與蘇小妹劇照。(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豫劇皇后王海玲,從藝四十年續演名劇逾百齣,1991年被華美藝術協會正式宣佈為亞洲最傑出藝文獎得主,2000年獲頒第四屆國家文藝獎,成為國家級最高戲劇類榮譽得主。(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豫劇皇后王海玲,從藝四十年續演名劇逾百齣,1991年被華美藝術協會正式宣佈為亞洲最傑出藝文獎得主,2000年獲頒第四屆國家文藝獎,成為國家級最高戲劇類榮譽得主。(照片提供/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

啟明堂聖樂團

文/林美秀

  聖樂團以國樂演奏為主,專屬於各廟宇之中,通常在神明聖誕或重要祭典時,用以輔助儀式的氛圍營造,以及祝賀之意。當然各間廟宇所供奉的神祇不同,當其中一家廟宇正逢聖誕慶典時,其餘各家的廟宇也會派出自家的聖樂團齊聚祝賀。目前至左營啟明堂的聖樂團亦發展出一支專業的國樂團,並曾獲邀再「左營萬年祭」活動中擔綱演出。

其它藝文團體名錄
◎原鄉樂集
◎錦秀箏樂團
◎羅德芭蕾舞團
◎華藝劇坊
◎高雄市國劇研究會
◎高雄市文藝協會
◎高雄市南海書畫學會
◎高雄市空間藝術學會
◎高雄市紙繪藝術協會
◎舊城文化協會
◎高雄市蘭藝協會
◎社區工作者交流站
◎高雄市樹石藝術協會
◎高雄市星易五術協會
◎高雄市公益社教協會
◎高雄市文心雅石協會

眷村文物館

文/林美秀  照片提供/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就像一場老舊的電影放映,戲要上場,欲語還休。

  左營眷村隨著改建而更新,但屬於陳舊卻香沈的眷村文化卻是令人眷戀不已,左營眷村文物館便在文化史蹟保存的概念下被催生。

昔日眷村少女倩影。(照片提供/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昔日眷村少女倩影。(照片提供/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是回憶,也是眷戀

  一直以來,為左營眷村文物館催生的戴德銘市議員,在眷村出生、長大、求學,深切體認到眷村文化的特殊歷史背景內涵和影響,提出了他對左營眷村無限的眷戀,更執著於眷村文物館的建立。他說,再過個三、五年,隨著眷村國宅的遷建完成,五十來的眷村文物即可能面臨殆然失盡的結局,而屬於這個曾經走過艱難大時代的文化也將走入歷史。他們在意的是將來後代子孫要回顧歷史了解眷村文化,不應只是一些斷垣殘壁、隻字片語...成立眷村文物館刻不容緩。

文物展出舊照 一,內容為海軍官兵休閒中心。(照片提供/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文物展出舊照 一,內容為海軍官兵休閒中心。(照片提供/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同心協力重建記憶模樣

  謝長廷市長親自與中正文化中心及文建會會勘後,已敲定眷村文物館館址為左營蓮池潭旁邊的勝利新村與海光三村,在此範圍內預定規劃成立眷村文物館與公園。戴德銘市議員指出,勝利新村與海光三村舊址位於蓮池潭腹地、週邊有龜山、半屏山觀光景點,緊鄰孔廟...形成一個觀光帶,將來文物館成立後,不但可以完整呈現眷村文化樣貌,更可以帶動觀光休閒。同時,為了讓後代子孫及觀眾可以更了解眷村文化,文物館的週邊還將結合設置眷村美食專區攏絡觀眾在欣賞眷村文物外另一種味覺的留戀。場外表演場地也將結合眷村表演藝術文化,舉凡相聲、雜耍、國劇...都將一一出籠,展現眷村票戲文化生動的一面。

眷村文物的展出勾起許多人的回憶。(照片提供/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眷村文物的展出勾起許多人的回憶。(照片提供/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睹物思情歷歷在心

  在89年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有了第一次眷村文物展。展出後造成轟動,觀眾的肯定、學者的認同是保存眷村文物的基礎。市議員戴德銘服物處邱冬寶主任指出,當時,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不少長輩觀眾在展場中睹物思情潸然淚下,為了展覽而發行的「眷戀」專刊被一索而空。當時熱烈的場面歷歷在目,這些曾經走過歲月的長輩的淚水不時催促著他們更加緊腳步成立眷村文物館。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