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2-11-01更新日期:2002-11-01
【話說左營】
左營豐富自然景觀
文/王御風
高雄市發展最早的地區
回顧左營的歷史發展,其實與三件大事息息相關:一是鳳山縣治的設立與遷移、二是左營軍港的興建、三是戰後工業發展及交通重心的轉移,以下也將對此分項敘述,重新回到歷史的洪流中,觀看左營的起起落落。


鳳山縣治的遷移
左營因位於打鼓港與台南府城通道上的要衝,深具戰略優勢,加上左營有龜山、蛇山的屏障,容易防守,因此明鄭在此設左營鎮以與右街(今右昌)相呼應。施琅打敗明鄭海軍,清朝接收台灣後,同樣看重左營的戰略地位,將鳳山縣治設在左營興隆莊,並陸續設置文廟、縣署等,使其漸具規模。
1721年(康熙60年),台灣爆發朱一貴之亂,攻陷鳳山縣署,亂平後,署理知縣劉光泗開始興建全台首座土城,亦是左營首次建城。隨著縣城的建立,當地漸漸繁榮。
1787年(乾隆52年)林爽文反清,匪徒攻陷鳳山縣城。翌年,亂平。負責重新評估台灣防禦工事的福康安,遂將鳳山縣治,由左營興隆莊,遷移到當時已相當繁榮的埤頭街(今鳳山市)。左營地區失去行政機能後,不復當初繁華,而淪為舊城。
1805年(嘉慶10年),海盜蔡牽等匪徒攻陷埤頭街縣城。翌年,官員與民間輿論都覺得還是舊城好,1807年(嘉慶12年)鳳山縣治曾想搬回左營興隆莊,但因舊城早已大多殘破,重建新城,財力不堪負荷。直至1824年(道光4年)楊良斌之亂再起,居民大為恐慌,乃於翌年遷建縣城於左營,而建城經費大半由鳳山縣士紳捐款、監工,1826年(道光6年),一座嶄新的石城落成。在當時的台灣,僅有彰化縣城的磚石城,可與相比,謂可傲視全台,甚至刺激了淡水地方居民改建淡水城。左營石城建妥後,原先熱切希望能遷移回左營的鳳山縣官民,卻因埤頭街居府城、屏東間交通孔道,較為繁榮,戶口繁盛達八千戶之多,而左營則只有五百戶,水井又少,且附近山上盜匪出沒,構成重大威脅等原因拒絕搬遷,只空留一座氣派的石城。1847年(道光27年)清廷准將縣治遷回埤頭街(今鳳山市)。但延至1853年(咸豐3年)林恭變亂平定後,文武衙署才正式遷移埤頭衙。



左營軍港的建立
在清代的鳳山縣治爭議後,影響左營地區最大者,莫過於軍港的建立。左營港原名萬丹港,是靠近打狗港的一處小漁港,日治晚期,1937年(昭和12年),日軍為了「南進」需要,決定將萬丹港擴建為台灣最大的軍港,作為南進海軍基地。日軍在二次大戰戰敗投降,國民政府則順勢接收左營軍港,成為海軍重鎮,同時日軍興建的海軍第六燃油廠,也搖身一變,成為中油煉油總廠。同時隨著軍港的興建,與軍港相關的建設影響了左營的地貌,左營大路在日治後期開闢,成為左營地區最重要的通道,一棟棟與海軍相關的宿舍、海軍子弟學校(今永清國小)、海軍子弟中學(今海青工商)、海軍官校;星初代校(中華工程)、油廠國小、國光國中等的復校建起,徹底改變了左營地區的人文與風貌。

戰後的工業發展
在高市北區,除了左營的中油煉油總廠外,楠梓的中油廠及加工區,也都吸引大批人口進駐,而當時左楠地區居民要到高雄市區並不方便,具備生活上的各項機能的左營,就成了高市北區、鄰近高雄縣鄉鎮的生活重心,居民購物、上館子的重鎮,且當時左營又位於高雄前往台南必經孔道,居優越地理位置,自然帶動了左營的經濟發展。
民國64年,貫穿高雄市南北的中華路開通,縮短了高市北區到高雄市中心的時間,許多原本到左營購物、消費的鄰近居民,因而轉往更多樣化的高雄市區,隨後10多年內,陸續又有博愛路等開通,更弱化左營的衛星城市機能。其後如翠華路等外環道路通車,車輛根本不需經過左營市區,終使左營的商業繁華遭到最大的考驗。

左營發展的明日轉機
「成也交通、敗也交通」,左營今日的瓶頸,主要是來自於交通建設的變化,讓左營喪失了原本擁有的高市北區首府地位,但展望未來,捷運、高鐵等新的大高雄交通網路,配合左營古樸的人文史蹟,應可促成左營重振雄風。
參考書目:
〈1〉《高雄文獻》20、21合刊,p21,劉淑芬〈清代的鳳山縣城-一個縣城遷徙的個案研究〉一文。
〈2〉張守真,〈清代鳳山縣舊城歷史回顧〉,《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p499-515,中正大學歷史系,民.89.9.5.。
〈3〉同上見p25,杜劍峰〈左營高文堂書局-柯輝照先生訪談記〉一文
左營豐富自然景觀
文/非非
左營的蓮池潭風景區堪稱為國家級的風景勝地,環繞四周的半屏山、龜山、蛇山,讓左營自然地形成一個依山傍水的靈秀之地。


國家級的蓮池潭風景區
蓮池潭景致迷人一時盛名為高雄市主要的遊覽區。而潭北除了有半屏山外,還有知名孔廟,輝煌富麗的建築曾經為古代宮廷影片拍攝的外景場地。
居住當地而對左營頗有研究的文史工作者袁英麟表示,此地曾在民國49、53年三度成為愛國獎券的圖案,而於50年10月31日由中華郵政總局首次發行的臺灣風景郵票中,左營蓮池潭即為其中四枚之一。特別是在1979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一套名為「台灣風光」郵票,蓮池潭風景亦名列其中,而1981年中國人民郵政又發行一套17枚的「祖國風光」常用郵票,當時即由台灣半屏山成為此地唯一的代表。郵票一如國家的名片,而兩岸的郵政不約而同地都以此風景區做為有價票券的圖案,由此亦可肯定蓮池潭風景區在過去確實為國家級的風景區。

守軍事要塞的龜山、蛇山
龜山高一百零八尺,龜山因為形貌如龜而得名。隔著蓮池潭與半屏山相對,是昔日左營舊城要塞,立於龜山上眺望則左營一覽無遺。台灣光復後,由於增闢勝利路,以致龜山一分為二區,左營居民即分別以大、小龜山稱之,其中大龜山仍屬軍事禁區,小龜山則已開闢為觀光遊覽區。
另外蛇山則跨左營及鼓山兩區,根據《重修鳳山志》一書裡提到:「蛇山從打鼓山蜿蜒而下,勢若長蛇,為蛇山,是邑治之右肩也。」由此可知其名由來。

傳奇故事甚多的半屏山
半屏山原有228公尺,為高雄市最知名的山,也是著名的地標之一,石灰岩地質容易崩坍,在未全面挖毀之前,從西面望去猶如一座平整的屏障。
傳說半屏山剛開始並非只有半屏之形,因此有許多關於半屏山由來的鄉野傳奇。其一說為當時半屏山與壽山日日爭高,最後竟略勝一籌,壽山因此一狀告到玉帝去,盛怒的玉帝即以雷殛將它削去一半而成為半屏山。其二說則富情愛色彩,傳說一美麗天仙、英俊仙人與老仙翁一同下凡,後老少仙人同時愛上仙女,爭執之際道行較深的仙翁一劍將另一仙人劈成兩半,然天帝被此事驚動後一氣之下把三位仙人貶為山,仙女即為「鳳山」、仙翁則為「旗后山」、而被劈為二的仙人則是「半屏山」。其它關於半屏山由來的傳說眾多,更不在話下。
目前高雄市市府已於半屏山設立半屏山自然公園,入口處設於翠華路上,鋪有棧道以供遊客登山健行。

左營老樹藏身地─三角公園
三角公園位於左營大路西側,公車南站之南,因其範圍所形成的形狀如三角形而名,走入公園內驚見其中隱藏著不少老樹,外形粗大且樹齡皆為五十年左右,其中可同時觀賞到木麻黃、茄苳、莿桐、美人樹、菩提樹、樟樹、掌葉蘋婆等。另人驚訝的是公園還可以見到六十年前,日本人為闢建高雄至台南公路,而拆除鳳山縣(舊)城時所殘留牆腳的遺址。公園雖小卻也因此完全未受攤販侵入,而有著特殊的寧靜氣氛。

綠野仙蹤處處可尋
在左營地區另有幾處新興休憩園地,如與孔廟隔蓮潭路相望的萬年縣公園、近來設置棧道,適合運動健行的龜山自然公園,尤其以原生植物園是高雄市第一座植物公園,也是全台灣第一座以原生植物為主題的公園,來到左營也別忘了規劃一趟綠色之旅。左營涼爽的綠色隧道。

在海軍體育場的東側有一條未命名的雙線道路,南自海軍五一一福利中心,北到海功路,長約五百餘公尺,每當人車行走至此,即被濃密的綠蔭與自然涼爽的環境深深吸引,整段路面皆被兩旁六十餘棵雨豆樹所包覆,樹形高大樹齡皆約在五十年左右,形成了左營最有名的綠色隧道。另外在進入永清國小的校園門口處亦有個由榕樹構成、長約百餘公尺的大道,堪稱大學校園級的美景,出現在古意盎然的永清國小裡,是個不可錯過的另一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