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3-02-01更新日期:2003-02-01

舞出表演以外的族群使命

來自荒野的草根傳奇 原舞者

文/王妃靚.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他們是一群遠離部落許久的年輕人,成軍十二年,是國內第一個受邀赴紐約台北劇場演出的原住民團隊與舞蹈團體,從田野考察到肢體編排演出,這群年輕人舞出的生命力不是從大城市誕生,而是經過族群認知與思考後的演出,就像是原始山野的廣大草原,在民族風潮下,掀起一波波表演創作與文化詮釋的巨浪。

「原舞者」於柴山演出「春酒與音樂的饗宴」
「原舞者」於柴山演出「春酒與音樂的饗宴」

在邊陲成長

  一群青年,從部落走進都市叢林中,和許多族人一樣,成為城市角落中不知名的一份子,身邊大多數的人不會以「平地人」或「漢人」互稱,他們卻必須時時刻刻被冠上「原住民」的身分認證,這難道只能是「弱勢」

  「原舞者」的創團成員因為有了不同的想法,而開始一場艱辛卻豐收的文化革命,歌舞對於原住民來說,本就是神聖祭儀的一部分,每一個動作都是與天地宇宙萬物神靈的祝告或溝通,這樣的文化意義,是原舞者堅持透過田野調查與實地學習,以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徵。

  從高雄開始出發的「原舞者」,由來自台東阿美族的懷劭.法努司擔任了第一任團長,召集了幾位年輕人組成舞團,懷劭.法努司雖然自小在部落成長,但因為信仰關係而從未參與過傳統的祭儀,自職業軍人退伍之後從事業務工作,直到1990年與幾位有相同理想的原住民青年接觸,進而組成「原舞者」,從此才驚覺:「唯有回到自己的傳統文化中,才真正深切體認到自己身為原住民的意義」。

  1991年,歷經辛苦蟄伏後的原舞者,以兼具本土性與野性美的生命力,感召了高雄地區藝文界,更在高雄地區藝文作家、記者的贊助下開始第一次巡迴演出。至此,原舞者的革命才真正要開始。

自我省思與認同

  自第一次演出備受矚目後,緊接著在短短一年內,製作「懷念年祭」卑南傳統歌舞暨卑南民歌作家陸森寶作品集,同年獲選為第十五屆吳三連獎,並獲選為「扶持國際表演藝術團隊」,精湛的表演與深度內涵,被讚為「竄起最快,最受大眾矚目,最能符合人文尋根風潮,最能表達台灣的原始藝術群象的藝術團隊」。

  這是一群非專業舞者,為什麼能成功地將原住民文化搬上舞台贏得掌聲?因為他們首先為自己進行了一場「自我價值革命」,那就是回到部落、了解自己的文化,肯定「原住民」的身分認證。

  比起整體塑造、組織運作與永續經營,在自我價值發覺與認同的部分,這群年輕人必須付出更多的學習與反省。他們首先透過學者專家依個別族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依祭儀典禮發生時間地點的不同,擬定個別的田野採集計畫,再由團員實際參與瞭解觀察部落的祭儀;並且以文字、錄音、錄影記錄祭儀中所呈現的各族群歌舞文化,整理為學習教材。最後延請族中長者實際教導,並將學習成果推廣演出。

出國不是紀錄是機會

  1993年,「原舞者」受邀至美國紐約台北劇場演出,紐約時報藝術舞評給予他們莫大的肯定:「來自台灣、活力充沛的祭典歌舞....這個團體具權威性、單純質樸、散發人性光輝的演出使得汽車喇叭聲、談話聲、和飛機掠過的繁榮城市天空都黯然引退了。總體而論,令人著迷的原舞者,其歌舞的權威性與洗練使其成為少數能克服舞者周遭分神喧擾、街道雜吵的團體...」直至現在,得獎與受邀至國外表演無數的原舞者,對於所有的掌聲除表示感謝,卻不認為這些是輝煌的紀錄。對他們來說,這是發揚自己族群文化的寶貴機會。

原舞者自高雄柴山演出開始全國巡迴表演與文化傳承
原舞者自高雄柴山演出開始全國巡迴表演與文化傳承

表演之外的使命

  榮耀與光環,由主流社會冠上的美麗頭銜,並沒有使得原舞者忘記創團的理由和心情,這樣寶貴的學習經驗,經過十二年的沉澱,漸漸地、他們希望能傳承給新生代與大眾,所有跨族群學習的過程都被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原住民歌舞學習的重要參考,從一場場的研討會、示範巡迴演出、研習營、培育計畫,有計劃性的將已採集整理的資料,設計專門教學的課程,向下紮根到國小學童與大專院校的原住民學生及山服社學生。

  整個都市就像是座華麗的舞台,上演著「大卡司大製作」的表演節目,然而「原舞者」卻以強大的荒野生命力,掩蓋城市過多的喧囂擾攘,也許因為懷抱著一份珍惜的心情,原舞者的舞步越來越踏實,也為自己開創一個無形的世界舞台。

薪傳文化 高雄市原住民祖韻樂舞團

文/朱晨

  伊娜告訴女兒:「你們流著『邦查』(指花蓮的阿美族)的血液,一定要學習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否則我們無法傳承下一代」,於是誕生了一個有著阿美族精神的原住民樂舞團。日後不僅有其他原住民族群加入,漢族青年的熱誠更使得這項文化傳承,有了更深的意義與感動,人稱「大姐」的團長古溫.巫薩伊說,現在他們流著同樣的血液,那就是致力於族群融合的熱血。

高雄市原住民祖韻樂舞團

城市叢林裡的祖韻精神

  小時候的王紫綸跟著阿美族的父母親帶著姐妹三人,從花蓮經過基隆來到有海港的高雄定居下來,融入了「外國人」的世界,定錨停泊在高雄之後,姐妹三人在媽媽的刻意栽培下,成了傳承祖韻的最佳代言人,都市豐年祭的最佳舞者,在教導原住民樂舞的過程中,王紫綸更因漢族青年的熱愛原住民文化,更激起她組團教舞傳承先祖文化的決心。

母親與原鄉的堅持

  阿美族名古溫.巫薩伊的王春玉(後改名王紫綸),在媽媽陳美秀有心的引導下認識了原住民文化的精彩、豐富,目前擔任「高雄市原住民祖韻樂舞團」團長的她,回憶小時候就跟著媽媽長途跋涉,不辭辛勞的從都市趕回原鄉,參加阿美族一年一度的豐年祭,小時候三姐妹懵懵懂懂,不曉得伊娜(媽媽)為何如此辛苦,直到伊娜跟她們說「你們流著『邦查』(指花蓮的阿美族)的血液一定要學習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資產,否則我們無法傳承下一代」,才漸能接受媽媽的要求,也幸好母親如此堅持,高雄市才有了這麼一個融合多種原住民文化,並且能尋索出阿美精神的原住民樂舞團。

不分他族的純淨聲線

  王紫綸總是感謝有許多人的熱情,才能讓這個樂舞團成立,她說「在高雄創團時,有各種台灣原住民朋友的加入,例如排灣、魯凱,後來甚至有宜蘭的馬蘭族也加入了,而漢族的年輕學子對原住民文化的熱情,也常讓她感動莫名」。

  當大家努力地蒐集祖語的歌謠練唱時,王紫綸說「那種純淨的聲線和感情,比福音歌曲還動人」另外,中山大學和義守大學的原青社青年學子,加入祖韻後,努力地練著和他們舌頭格格不入的原住民祖語,仔細聆聽好久才體會出他們唱些什麼,王紫綸說「那時真是感動,他們的這一份熱愛也是推動我們不斷向前走的原因」。

高雄市原住民祖韻樂舞團

以感恩薪傳文化

  祖韻文化樂舞團於民國90年9月28日成立,這其中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演出,祖韻的團員們,總是把這些希望帶上舞台盡情的揮灑,展現出原住民下一代的熱情。

  王紫綸也非常感激受到「祖韻」熱情演出而感動有心人士,積極為「祖韻」爭取許多演出機會,給予祖韻無比的信心與鼓勵。她指出「這無疑是讓祖韻的理想繼續延伸下去,促進族群間的認識及了解。」 想當年媽媽「半騙半拐」的用心,到今天祖韻終能在原住民的文化領域中做出一些貢獻,王紫綸終於能體會身為原住民的母親是如何辛苦地在經營自己族群的文化薪傳,如何用心地在都市當中,讓原鄉的歌聲穿透水泥叢林,讓豐年祭的歌聲在港都流傳著。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