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3-02-01更新日期:2003-02-01
原住民文化藝術 繽紛燦爛 素樸容顏中有驚人之美
原住民文化藝術 繽紛燦爛 素樸容顏中有驚人之美
根據人類學者研究,南島語系保有如編織、紋身、家屋雕飾、歌舞祭儀、身體裝飾、武器與宗教器具雕飾等共同文化,發展至目前,除了歌舞與手工藝已被發展為重要經濟產業而得以傳承,其他文化藝術仍屬於較不為人熟知的文化資產,如今神秘的面紗得以被揭露,這些看似繽紛的容顏,其實就是原住民的生活產物,卻仍保有原始的部落之美。

陶器與石器
在所發掘的史前遺物中,大量的石器與陶器是特色之一。其中又以陶製品最受人矚目,不僅形狀多樣用途不同,在排灣與魯凱族眼中,更是一種具有神力的聖物,因此僅限於貴族婚嫁時作為聘禮與信物,然而目前製陶的完整技術僅見於蘭嶼的雅美族,其他族群則少數發展為藝術創作。石器文化則是東南亞文化圈的共同特徵,以石製斧、刀、槍、劍等工具武器,或為裝飾身體的手鐲、石環等垂飾品,甚至製作「石棺」與巨大的「獨石」。
武器與宗教器具
常用的武器包括佩刀、長槍、火鎗、火藥筒、弓箭,防禦和附屬者則為盾牌、警鈴與刀鞘等。多數有雕刻施彩與鑲嵌。除以具特殊意義的圖騰作為嚇阻或祈求守護,同時也象徵男子英勇的表現或地位。另外原住民族的祭師或巫師多以「占卜」與神靈溝通,因此所使用的道具器皿也多雕飾精美,尤其是裝載這些物品的道具箱,亦稱為「祈禱箱」,除特別以完整的木材刨空製成,正面常刻有人頭紋或蛇紋。
家屋的雕飾
排灣與魯凱族由於特別以貴族為社會中心,因此貴族的家屋發展出特殊的雕飾,對於較原始的民族來說,這些雕飾多以實用目的大於美感,尤其象徵特殊地位或祝禱的咒術,並運用在象徵權勢大小的室外立柱、壁板、簷椼與檻楣。

神話與傳說
民族學者研究無文字民族時,多以其歌謠傳唱或神話傳說為探討的依據,而台灣的原住民也傳襲下不少神話故事,雖然多無科學根據,卻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在眾多大同小異的神話中,可以發現泛靈崇拜的精靈故事,以及各種解釋人類生物起源與各族統一由來的創世神話。

傳統樂舞
經過外來文化衝擊與產業發展考量,人們對於原住民樂舞的認知多為表演用的娛樂性質,然而樂舞因為和社會組織密不可分,紀錄原住民所有生活層面,因此並非獨立存在的藝文活動,歌唱、音樂與舞蹈更是同時存在。
歌謠有詞無譜,以口傳方式傳承,由一人依不同場合即興填詞演唱,帶動眾人合唱依不同場合即興填詞演唱,帶動眾人合唱並起舞,變換節奏旋律重複歌舞卻樂此不疲,也因此藉由歌舞的過程,考驗族人的體力與耐力,有著陶冶身心的重要意義,同時藉此聚會時刻進行教育與社會化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