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3-11-18更新日期:2003-11-18

【現代指標】

生生不息 活力泉源 污水下水道博物館 環保觀光兼具的新地標

長流 細水長流的美好生活

文/曉憶

  今年十月底,所有高雄人喝好水的夢想終於如願以償,告別以往買水喝的惡夢,高雄街上奇觀-觸目可及的加水站也將逐漸消失,成為僅供憑弔的往日城市風景。不過當我們正快樂享有城市裡的好水時,也不可忘記每一口乾淨的水,背後都是由無數人的努力而來的。

愛惜水資源

  為了整治高屏溪嚴重污染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台灣由於豐枯水期雨量懸殊(豐枯水期雨量比率懸殊,達九比一),雨季不明顯的南台灣更是不時面臨水荒的困境,因此,為了調節水資源的分配,政府也同樣花費許多心力解決。

  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第七區管理處楊水源經理便表示,「『自來水』並不是自己來的水,每一口好水都應該被珍惜重視,因為那背後都投入了許多資源,得來不易,但是許多民眾不懂得愛惜,隨意浪費水資源和忽略用戶端對於自來水品質的責任隨處可見,其實只要民眾多加愛惜,擅用每一分水資源,水的問題將會減輕許多。」

長流 細水長流的美好生活

水資源教育 從小紮根

  為了讓民眾具備更多水知識,一起來愛護我們的家園,自來水公司研擬一連串研習營活動,開放自來水廠、淨水場供外界參觀,讓民眾更了解其中運作原理,將愛惜水資源的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另外也針對國中小舉辦研習,讓水知識從小紮根,自然養成愛護水資源的習慣,擔負起為家園保有永續水資源的公民責任。

  目前高雄大部分的學校也都已經裝置起水龍頭、廁所的省水裝置,同時教導學生懂得回收水再利用,因為「從生活中,傳達愛惜水資源的環保觀念,是最深刻的教育,也能成為以後每位市民最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十全國小教務主任顏永進如此表示。 

讓水成為高雄人的驕傲

  以行動響應珍惜水資源,讓一個擁有好水的水城市得以永續生存、永遠美麗!相信有一天,「水」將成為高雄人最值得驕傲的資產!

長流 細水長流的美好生活

從看不見的開始做 打造永續城市必須有的堅持

現代指標水 生生不息 活力泉源

  洗去都市一身的污塵,換上清爽亮麗的新妝,在看不見的地底下,有川流不息的污水處理工程,維繫著城市的延續與新生,讓清澈的潺潺流水再現,讓城市美麗長駐。

淋漓,看不見的汗水。 當水靜靜的流過

美好生活的要求

  近年來新興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所產生之廢水帶來水源的污染,很多無法預知之有毒物質、致病性物質、重金屬污染等已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因此降低並阻絕污染物,已成為全世界飲用水水質要求之潮流趨勢。

  也因此,在民眾生活水準提高後,對於飲用水質要求也日漸嚴格,自來水水質除了安全衛生外,可口度與適飲性亦為民眾要求的條件。

打通都市任督二脈

  高雄市是個快速成長的城市,日漸形成一個蘊含無限發展潛力的大都會,其中河川整治及下水道建設是改善生活環境品質及提升國際形象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因此在這兩項建設方面,高雄市一直不遺餘力,並且以驚人的速度展現傲人的成果。

  然而改善水質的工程卻被喻為「看不見的工程」,耗資鉅大的工程由於大部份身處地底,且施工時期長,常帶來生活的不便,在市政建設上總是容易被民眾忽略,但它對於都市的重要性卻有如人體血脈一般重要。 

看不見的更要做

  對高雄市長期以來無法大幅改善的水質問題,市長謝長廷更不只一次地在公開場合表示:「看得見的建設要做,看不見的工程更要做。」,因此從向中央爭取經費解決預算不足問題、輔導上游畜牧業者轉業、聽取環保專家意見改善先天水源的不良條件、運用全新的工法、並多次與其他縣市協調,以至讓民眾早日實現喝好水的夢想,當美麗的河水靜靜地流過,當我們享受一杯安全清淨的好水,其中業已經歷經漫長而艱辛的努力過程。

  現在,令人欣喜的美好成果已經呈現,或許你從來沒有發現在地底下工作、為你的水質把關的工作人員,但是,看見你暢飲好水的幸福表情,將是這些看不見的汗水最大的鼓勵價值所在。

從看不見的開始做

看不見的工程 看得見的成績

文/陳月素

國際化的建設指標

  污水下水道處理系統的完善與否,被視為是都市生活品質、是否達到國際級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城市是否能夠永續經營的關鍵。謝市長曾表示,污水下水道工程是一項耗資龐大又不容易看到成績的市政建設,各縣市政府都不大願意投資建設,但高雄市必須眼光放遠積極的建設。近幾年來高雄市下水道系統興建績效顯著,雖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規定,各縣市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卅以上時,中央即不予補助,但因高雄市用戶接管的能力與效益有目共睹,確實能有效協助行政院所訂的「九十六年台灣地區的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廿點三」的目標,因此中央的補助逐年增加,由最早的三分之一、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大幅提升為百分之七十五,並且被行政院選為「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水與綠建設」污水下水道的示範地區。

謝長廷市長認為污水下水道雖然是「看不見的工程」,但因為是城市優質生活的基礎建設,因此更是「看非做不可的工程」。攝影/鮑忠暉
謝長廷市長認為污水下水道雖然是「看不見的工程」,但因為是城市優質生活的基礎建設,因此更是「看非做不可的工程」。攝影/鮑忠暉

乾淨「水」高雄

  污水下水道主要環節包括用戶接管工程、分支管網、主次幹管、污水處理廠,最後再經過海洋放流管排至大海中。其中用戶接管尤為關鍵,藉由密封接管直接將污水匯流集中至污水處理廠,避免污水溢流到馬路上,滋生蚊蠅細菌,引起疾病。同時也因為污水不再隨意排放至河川中,原已受到嚴重污染的河川也逐漸重現以往清澈的面貌。整個城市的環境生態與衛生都因此變得更好了。

  這種顯著的成效也在用戶接管工程中看得到,被市府工務局水工處列為家戶接管美化示範區的苓雅區城北里,完工時還邀請市長謝長廷親自剪綵,里長曾有聲表示,家戶接管工程完工的同時,因加裝格柵吒板、舖設磁磚美化,原本髒亂的後側巷環境大有改善,不但臭味不見了,水溝保持乾爽,惱人的蚊蟲也跟著消失,由於側巷空間經改造後空間寬敞,現在反成為左右鄰舍聚會聊天的最佳場所!如今有更多的民眾願意暫時忍耐施工期間的不便,爭取家用接管工程,期待乾淨而美麗的未來生活,從高雄市下水道工程一步一腳印紮實的推展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更美麗乾淨的「水」城市正在成形。

下水道維護管理資訊系統

  除了馬不停蹄的建設污水下水道硬體工程,為加強日後的維護管理品質,使下水道工程發揮最大功能,市府水工處自八十八年起,即委託專業廠商開發及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管理資訊系統(MIS)建置「高雄市下水道維護管理資訊系統」。

  水工處表示,高雄市已陸續完成河道整治、雨水下水道幹線、污水下水道主次幹管、分支管網及用戶接管等工作,但隨著相關管線系統資料越來越龐大,管線資料的管理更形重要,尤其是雨污水下水道多位於都市道路之下,若管線受破壞而造成損毀,將無法提供應有的服務水準,為充份掌握下水道系統最新狀況,有效進行管理清理、維護與修繕等定期常態性工作,有必要採用電腦化的資訊管理系統。這套全國首創的可動態管網服務現況的下水道維護管理資訊系統將於明年中建置成形,未來除了相關業務單位可以直接查詢應用,市民也可以直接連上網際網路,查詢污水管網的資料。

用戶接管完工後的社區巷弄,乾淨清爽的空間讓人眼睛一亮。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水工處
用戶接管完工後的社區巷弄,乾淨清爽的空間讓人眼睛一亮。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水工處

你所不知的污水處理工程 深入地底 看見艱辛

  高雄市自五十九年開始進行污水下水道工程的規劃(見表一),近幾年的下水道工程成績尤其亮眼,這可從用戶接管率看得出來,在各縣市中僅有最早發展污水下道建設的台北市高於高雄市,勢如黑馬的高雄市以驚人速度竄進,全國排名第二,遠遠領先其他縣市(見表二)。而用戶接管率成長速度傲視全國,可用「三級跳」來形容,今年可望衝破30%,根據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第三期實施計畫,更預計民國93年用戶接管率可達37.4%,完成接管十四萬戶數,民國96年達50.7 %,完成接管十九萬戶數(見表三)。

表一: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計劃與推動一覽表

實施年度總經費計劃工程內容
第一階段計劃
68至80年度
五十一億六千萬元1.主幹管廿四點四公里
2.海洋放流管三公里
3.污水處理廠第一期及第二期工程
4.抽水站
5.愛河自河口至博愛橋兩岸的河堤整建與綠化
6.九處截流站
第二階段計劃
79至90年度
七十九億五千萬元1.一百廿六公里的污水主幹管、分支管網等中下游設施
2.增設加壓站
3.截流站
4.中區污水處理廠二級處設施及第三期工程,將處理廠的日處理容量由四十萬噸提升為五十萬噸。
第三階段計劃
88年92年度
卅八億元污水管線七十六公里、家戶接管及五號船渠截污設施
88年到91年度十二億五千萬元中區污水處理廠第四期工程將日處理容量提升為平日七十五萬噸、尖峰為九十五萬噸


表二:各縣市接管率一覽表(至2003/6/3為止) 

名次縣市用戶接管率
1台北市63.9%
2高雄市28.7%
3台南市6.5%
4基隆市4.9%
5高雄縣4.2%
6台中市4.1%
7台北縣2.4%
8桃園縣1.7%


表三:高雄市用戶接管率

年度用戶接管比率
87年6.5%
91年27%
92年9月28.7%
93年目標40%以上

污水下水道博物館 環保觀光兼具的新地標

文/筱薏

雨污水下水道系統

  排水系統分為合流制與分流制兩種,目前的趨勢則是採分流制,將雨水及污水以獨立不同的管線分別排放,如此可將不同的水作不同的處理與運用,也避免污水暴露在外,發出惡臭,滋生蚊蠅,影響環境衛生與生態。

1.雨水下水道系統:
  主要分為排水側溝、集水槽及排水主幹管,收集雨水的下水道通常將收集來的雨水直接排放至河川、海洋,對於都市積水也有相當大的助益,在暴雨來時,還擔任排洪的功能,可說是整體防洪工程的一部份,對於高雄防洪計劃極為重視的謝市長,曾主張應將本市整體防洪水利規劃自100年提高到200年,以保障市民的身家財產安全,目前高雄市已建立各截流站、抽水站、防洪設備自動化監控管理系統有效監測,將可望大幅提昇高雄市防洪掌控與應變能力,守護整座城市的居住安全。

 

你所不知的污水處理工程

2.污水下水道系統:
  包含四個重要的環節:污水處理廠、主次幹管、分支管網及用戶接管工程。將住家排出的污水,透過密封管線,經過大小幹線匯流集中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後達到放流水標準,再放流海中,或者將污水回收運用。

  高雄市污水下水道系統分為楠梓污水區、高雄污水區、臨海污水區及高坪污水區等四個污水區,總長一千零七公里。其中高雄市污水區人口佔全市行政區域的百分之七十五點五,終期處理污水量達每日一百萬公噸,因此,高雄市自六十九年編列預算辦理污水下水道建設至今,其建設均屬高雄污水區範圍內的污水下水道系統,目前已完成四百卅五公里,約佔全部的百分之四十三。而楠梓污水區目前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正辦理公開徵求民間投資興建,至於臨海污水區及高坪污水區則列入中長程實施計畫。

英雄不怕「出身低」 看不見的城市英雄

  這是看不見的美麗,這些人正在看不見的地方,為你打造一座美麗的城市。

城市溝通高手

  走過愛河,你也許曾經不只一次讚嘆,這些美麗川流不息,然而不停歇的還有工程的智慧與汗水。有一些人,正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為你打造美麗的高雄,他們可是這個城市最厲害的「溝通」高手。

  這天我們走訪了污水下水道工程施作現場,水工處第五科的張碧濤股長,熱心且仔細地為我們解說了整個工程經過,身旁的巨大的機械不停地運作,看著一組組具有不同專業能力的工作人員專心工作,有人仔細盯著電腦螢幕監看數據資料、有人操作攸關工程效率與安全穩定性的大型機具、有人深入地底以最迅速準確的動作進行實際的接管工作,我們不禁讚嘆整個過程竟是出奇地迅捷。

  「一方面是考慮施工時間,所以採用全新的機具、技術和工法,最重要的我們也很希望能將民眾的不便減到最低,因此,對於部份民眾提出必須在入夜之後停止工作的要求,我們都儘量做到。」張股長一面指著可以迅速徹離的工程車說。

看不見的城市英雄

工程來自於人性

  最令人欣慰的,莫過於民眾在知道工程施作、是為了帶來更優良的民生用水之後,不僅減少了抱怨,更與工作人員有了良性的互動。

  「曾經有民眾提早幾天告訴我們說要結婚宴客,請我們暫時不要在空地上施工,我們不僅修改了工作時間,還幫他整地,甚至還有說老婆預產期快到,希望能暫緩施工的,我們都欣然接受並儘量配合。」始終笑容滿面的張股長敘述諸如此類的生活小事,都是公部門與地方民眾一再溝通互動的成果,減少民怨同時也是整個污水下水道工程能在預定時程內完成的主要原因。

  「其實最辛苦的工作階段,應該是地下管線調查,其中包括了民生用電、瓦斯管線、甚至是有線電視纜線,分屬於不同的管理單位,不僅需要多處奔波協調,施工過程中更不能破壞任一管線。」工作人員說來輕鬆,他們說,其實都是為了民眾能有好水喝。

最美麗的分享

  河川、海洋,是高雄的生命力,也是水岸城市的美麗元素。有人行經愛河會忍不住讚嘆,也有人經過下水道工作現場時、搞不清楚地底下正在進行著城市重要的水文工作,但這些地底英雄說,能和你一起分享美好的成果,就是給他們最好的掌聲與鼓勵。

 用戶接管

  目前許多用戶的污水仍然與雨水混合排放,造成了住家附近的排水溝總是飄散著臭味,排放至河川,造成嚴重污染,因此,從用戶家中另外接管線收集污水(詳見下圖),可以說是整個污水下水道系統最為基礎、關鍵的一環。由於許多存有排水溝的後巷往往堆放許多雜物,凌亂骯髒,工務局除了必須在極小的空間努力完成施工外,同時也會將其鋪上防滑舖面,讓居住環境更加清爽美觀。

資料提供/串門文化
資料提供/串門文化

下水道管線施工

  接連高雄市用戶接管的則是分支管網、主次幹管,整個下水道管渠收集系統,遍及下水道供用地區,但因鋪設時往往造成週遭環境的交通的不便,完工後也不易更換,而且所需工程時間過長及工程經費昂貴,佔下水道總工程經費之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因此龐大的工程規劃、管線埋設與施工,都需要慎加重視。

下水道管線施工工程。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水工處
下水道管線施工工程。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水工處

 截流站

  由於污水下水道需深埋在地下,工程浩大,所需經費、時間都相當驚人昂貴,短時間內難以全部完成。因此,目前高雄市政府先採治標方法,於治平橋、九如橋、鼓山運河、力行路、興隆溝、二號運河、七賢路、六合路、民生路、新樂街、大義路等雨水下水道出口設置截流站,將水直接藉由污水幹管排放至中洲污水處理廠裡,阻絕污水於閘門前,避免排放於河流,形成污染,是分流制污水下水道系統全面建置前的暫時措施。

凱旋截流站。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水工處
凱旋截流站。照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水工處

污水處理廠

  污水處理廠有如人體的排毒系統,將污水處理至符合排放標準的水後,再經由海洋放流管排流到海中,污水處理廠的等級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一級處理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成本最低;三級處理成本最高。目前高雄市的中洲污水處理廠是採一級處理,並計劃提升為二級處理,讓處理過的水可再回收利用。

結合旗津與風車公園的海岸線風光,中洲污水處理廠週遭將具備環保、生態與觀光區域機能。
結合旗津與風車公園的海岸線風光,中洲污水處理廠週遭將具備環保、生態與觀光區域機能。

水光流轉 再現清澈河流

文/陳月素

  河川整治是高雄市邁向海洋首都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近幾年來,高雄市的愛河、前鎮河及後勁溪等三大河川的改變,一日千里,讓人刮目相看,以往清澈河水川流不息的景象又再次重現,人們又重回到河邊,未來在河上行船,飽覽河岸風光的浪漫夢想指日可待。

愛河整治篇

曾經臭氣四溢

  愛河原名高雄川,上源於高雄縣鳥松鄉、鳳山市及仁武鄉,主流全長十七公里,市區河道長約十一公里,流域內聚居人口近七十餘萬人,佔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沿岸附近藝文建設及觀光遊憩資源相當豐富,景緻浪漫兼具都會意象,是國內外知名河川。不過日據時期,高雄市並沒有埋設污水下水道,事業廢水與家庭污水便共同排入這個高雄市最重要的洩洪道,尤其在高雄市全力發展工業時,繁榮之餘相對帶來污染,使愛河流域遭到嚴重污染,終至導致魚蝦不生、臭氣四溢,人人掩鼻避而遠之。

生機盎然 再現風光

  為改善愛河水質污染問題,市府初期以截流方式辦理第一階段愛河污染整治,以改善愛河局部河段水質,近年來則是加速推動全流域污水下水道,辦理雨、污水分流及提昇用戶接管率,使得愛河全線水質獲得改善。今年底全市用戶接管普及率可望達到百分之三十,另愛河流域及鄰近港域的用戶接管普及率已達百分之五十九,連同支流截流設施則已高達九成以上。

  愛河流域經過整治後,河川生機盎然,不但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更是生態保育重要的據點,據調查,目前愛河已有廿九種以上魚類存活,經常可見到民眾在河畔垂釣。在整治成功之後,為了讓愛河不只可以「遠觀」,也能「近玩」,讓緊張的都會生活有股清流般的休閒空間,市府養工處以「水和綠的親水空間」為規劃主題,分三期執行愛河親水景觀工程。

水光流轉 再現清澈河流

麻雀變鳳凰 愛河亮起來

  自八十九年發包施作,愛河景觀改造工程已斥資四億五千萬元,經過親水景觀工程的重新打造,愛河猶如麻雀變鳳凰一般,尤其是重新規劃的照明設備,在夜色中營造既羅曼蒂克又熱鬧的氣氛,也創造愛河夜間彩色水景的柔美景觀,成為民眾最流連忘返的地方。為了將高雄市的綠帶及藍帶做最好的結合,市府規劃沿著愛河河畔增設接駁碼頭,一路溯河而上到河堤社區、客家文物館、美術館、鹽埕區的博物館、音樂館,並串聯前鎮河到達小港的高字塔,營造高雄市區的藍色水路網。2002年7月24日,在陳水扁總統及謝長廷市長見證下,完成愛河全線通水大典。為了替明年初推動「愛河行船」做準備,使愛河水質更趨穩定,水工處更與高雄農田水利會達成協議,明年開始引入曹公圳灌溉節餘水,以活化愛河水質。

二號運河 再度粉妝

  而曾被視如臭水溝的二號運河,在設置截流設施之後,污水完成截流,截污率已達百分之八十五,今年三月十六日整治成功通水,滾滾河水重新流入的壯闊氣勢,振奮著每一位民眾渴望親水的心。二號運河經過景觀工程的粉妝玉琢,已展現不同以往的風情,並且延續愛河藝文景點與休憩功能,未來更將透過東盟橋及瑞源橋的改建,蛻變成一條可以撐篙搖櫓的風情小河。

  此外,二號運河更結合新興公園,呈現「都市、陽光、生態、協奏曲」的社區藝術地標,住在二號運河畔的歐昌典雀躍地說,以往當地雜草叢生,停車凌亂,蚊蟲孳生,臭味四溢,如今完成改觀,每天清晨及黃昏,都可以看到老一輩的民眾慢跑、做運動的景像,由於開封街到民族路段做為行人徒步區,因此小孩子可以安全的在這裡騎腳踏車、溜冰、自在嬉戲,每逢假日還有街頭藝術表演,他們的生活變得既休閒又健康。

水光流轉 再現清澈河流

前鎮河整治篇

變身為美麗塞納河

  在整治之前,前鎮河被喻為「黑龍江」,要將「黑龍江」變成美麗的塞納河,是一大挑戰。前鎮河全長約二十公里,在高雄市轄區僅約六公里,每日污水量約廿萬噸,其污染量高雄縣佔了百分之八十五,高雄縣中、上游之工業廢水、畜牧廢水與本市大量家庭污水注入河川,導致前鎮河水質每況愈下,因此整治過程備覺艱辛,自八十八年起市府陸續推動十項重要整治工程,合計廿億元,目前已逐漸展現成果。

重新恢復生氣

  前鎮河的整治分為水質改善及親水景觀規劃,在中區污水處理廠擴充處理容量、興設高公截流站及鎮興路污水管線近三公里、底泥清疏相繼完工之後,前鎮河水質大幅改善。緊接著施設興旺截流站、中山路污水管線工程及中區污水廠第四期工程,在九十一年十月間前鎮河的水質已與愛河相接近,如今前鎮河的截污率已達百分之九十七,原本河川生命跡象近似死亡的前鎮河水質透視度升高,溶氧量突破零,河中生物重新恢復生機。

  目前水工處正針對位於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的五號船渠進行整治,預計在九十二年底完工。五號船渠早期作為原木儲存池塘,長年受到家庭、工廠污水污染,導致河水發黑,容氧量接近於零,經過整治後,預計截污率可達八成以上,配合堤岸整建及親水公園,將為高市都會水岸公路再添新的據點。

高唱「我家門前有小河」

  為了讓前鎮河畔的民眾得以開窗呼吸,驕傲的高唱「我家門前有小河」,市府水工處積極規劃親水景觀工程,期待讓鄰近住戶從「背水而居」轉成「臨水而居」。在市府的魔法棒下,前鎮河畔斥資五千萬元分期規劃了木棧道、親水台階、觀景平台、造型燈光照明、活動廣場、溜冰場、自行車道及簡易輪渡站,可供小艇划行使用,未來做為市區藍色公路通航後的停靠點。前鎮河不只白天景觀讓人耳目一新,夜間更讓人猶如置身河面版的城市光廊一般,日後還將串連下游的鎮興橋、新生橋及五號船渠工程,成為廣大的親水綠帶。

優質社區與觀光新據點

  病入膏肓的前鎮河得以起死回生,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河畔居民,前鎮區興邦里里長蔡春榮感慨地說,以前連窗戶都不敢開,深怕被惡臭給窒息了,如今不但「味道」改變了,環境景觀也今非昔比,民眾經常到河畔運動、休閒、聊天,使用率相當高,連別里的民眾也慕名而來。為了維持這樣的生活品質,附近社區也組成河川巡防,以防止前鎮河再遭到污染破壞。希望有朝一日,龍舟競賽能移師前鎮河舉辦,為前鎮河畔秀麗景色再添風采。

水光流轉 再現清澈河流

 後勁溪整治篇

五大工業污染源

  在愛河、前鎮河及二號運河親水景觀工程完工啟用,為鄰近社區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之後,後勁溪成為下一個改造目標,市府將投資十億元進行整治及景觀改造,並且首創以生態工法設計,創造不同的水岸風情,讓後勁溪轉變為北高雄的「綠色生態長廊」。

  後勁溪又稱援中港溪,位於楠梓區北端,和愛河、前鎮河並列高雄市三大水系,全長廿一公里,在高雄市轄區有九點六公里,自民國六十二年以後,兩岸設有仁大工業區、楠梓加工區及中油高雄煉油廠、仁武工業區及台塑仁武廠,五大工業污染源使得後勁溪景觀丕變,隨著垃圾滲透水、工業廢水及家庭廢水流入,導致後勁溪污染嚴重。

徵求民間參與

  雖然五大工業污染源所產生之工業污水,現在大部分都聯合由海洋放流管收集排放之後,排入後勁溪之污水量已大幅減少,但是後勁溪污染仍相當嚴重,因此徹底解決的方式在於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管制家庭污水,初期將先建立截流系統,中程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長程則進行下水道系統分支管、用戶接管工程等。

  後勁溪是目前三大河川中接管率最低的,因為全市唯一污水處理廠位於二十多公里之遙,影響了整治時程。後勁溪位於楠梓污水系統中,楠梓並未建立下水道系統,所以整個工程相當浩大,此污水系統面積三千五百公頃,管線長度一百五十二公里,廢污水量每日十七萬噸,約佔全市的百分之十二,所需經費約一百億元。為提高處理績效及節省政府經費,市府正著手辦理公告,公開徵求民間業者投資興建及營運,期望能在九十六年底通水運轉,加速改善後勁溪水質。

打造北高雄的「綠色生態長廊」

  雖然污水下水道工程尚未進行,後勁溪景觀工程先行開展,德惠橋到益群路之間的第一期整治工程,斥資一億九千萬元,使得高雄縣市界排洪瓶頸得以打通,提高排洪能力。市府水工處緊接著辦理中游段整建工程,中游段寬約七十到一百公尺,南岸為住宅區與學校用地,北岸為高雄都會公園與高雄大學特定區,人口稠密,對防洪及休憩空間需求相當大,加上該段河道淤積嚴重,因此以疏浚和生態復育為重點。

水光流轉 再現清澈河流

  中游段整治工程分為二標,第一標為益群路至興中制水閘門,預計明年六月間完工,第二標為德民橋至德惠橋間。第一標工程採複式斷層生態工法施作,低灘地將有香蒲、蘆葦等水草生態區。另有塊石堆疊的纍石區、綠草如茵的緩坡及親水人行步道、環河自行車道,完工後,除確保河道排洪及淨化水質功能之外,更可創造鳥類棲息環境,讓後勁溪原有的生態復原。

  第二標工程更讓人期待,將有連結高雄都會公園的景觀橋及共構生態池,未來若財政允許,尚有制水閘門到軍區排水溝、德民橋到加昌橋、加昌橋到竹子門橋的第三、四期整治計畫,可以想見的,經過持續的河岸美化、生態復育,連結高雄都會公園,後勁溪流域勢將成為北高雄民眾休閒空間與生態教育最佳的去處,尤其在河道拓寬、加深河水深度後,宛如英國哈佛與劍橋大學的年度盛事,鄰近大學在此舉辦校際划船賽,水上悠遊競賽的美麗前景,也將離我們不遠了。

污水下水道博物館 環保觀光兼具的新地標

文/陳月素

  高雄市河川整治因污水下水道建設的佈設而展現具體成效,負責處理這些污水的 中區污水處理廠功不可沒,猶如污水下水道工程中最重要的心臟一般,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未來,中區污水處理廠除了不斷提升處理容量及功能之外,更將結合環保、教育、科技、觀光功能,打造一座全國首創的「污水下水道博物館」。

都市的排毒系統

  中區污水處理廠位於旗津區中洲大汕頭海濱,用地面積十二點六公頃,北側預留的七公頃用地,則已開闢為風車公園。自民國七十六年開始運轉,如同人體的排毒系統一樣,每天都有大量污水由前鎮匯流坑及過港污水幹管,經高雄市區穿越高雄港主航道進廠後,先經廿部攔污機除去較大固體物,再經十座曝氣沉砂池除去砂粒和膠凝作用,以控制臭氣、分離油脂,並增加處理效率。接著經由初級沉澱池除去懸浮固體物,再流到消毒池,添加取自海水電解所得的次氯酸鈉消毒殺菌,最後經放流抽水站加壓,藉海洋放流管排放至三公里外的外海,藉海洋的天然稀釋擴散淨化作用,完成最終處置。放流至外海需達到乙類海域水質標準,若至旗津海水浴場,則需達甲類海域水質標準。

提昇處理等級 水資源再利用

  高市河川及家戶污水處理全賴中洲污水處理廠,其處理容量由廿八萬噸到四十萬噸,目前又增加為五十八萬噸,由於只有初級處理,必須接海洋放流管排放到外海三公里遠、深廿公尺以下放流。因應環保要求標準越來越嚴格,水工處有意提升為二級處理,但苦無擴廠發展腹地。

  於是水工處計劃「與海爭地」,規劃在中洲污水處理廠北面填海造陸長一千四百公尺、寬一百九十公尺,面積廿六點六公頃的海埔新生地。這項計劃目前已規劃完成,也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正辦理海埔地開發申請。待提升為二級處理後,將可進一步回收成為工業用水,提昇水資源的利用,可解決高雄市部分自來水用量問題。

結合環保教育功能 成立博物館

  配合旗津區整體環境改善的腳步,中區污水處理廠位居進入旗津觀光路線的門戶,每年均有逾三千五百人次的參訪人潮,但已有十六年歷史的舊有建築感覺顯得有點老態,因此市府工務局水工處決定斥資四千五百萬元,把中區污水處理廠改頭換面成為「污水下水道博物館」,使中區污水處理廠成為旗津地區結合環保、教育、科技、觀光的產業地景。

  首先讓人眼請一亮的是高達卅七公尺的北放流抽水站彩繪,充滿藝術化的風格。該抽水站是全世界最大型的抽水機組之一,全棟粉紅色建築體採歐式風格設計,與全國唯一利用風力發電照明的風車公園毗鄰相對,加上背景聳立著狀似煙囪,有藍色水紋圖案、高四十二公尺的平壓槽,在傍晚落日餘輝反射下,相當美麗壯觀。

設計前衛的「污水下水道博物館」。資料提供/張瑪龍建築事務所
設計前衛的「污水下水道博物館」。資料提供/張瑪龍建築事務所

透明化設計 讓「下水道世界」看得見

  全國首座兼具教育、觀光功能的多媒體「污水下水道博物館」,充滿創意的將舊有倉庫變裝,以玻璃屋方式展現下水道的世界,將平日深埋於地底的污水管、化糞池、污水下水道透明化呈現,標示成為展示的一部份,讓民眾了解從廁所或家庭而來的污水如何處理,並透過水資源循環系統,看見回收水養魚的成果。博物館還增設眺望平台,遊客可以到此,一望風車公園及污水經海洋放流的壯觀景像,遠眺水天一色的海上風光。

  為使該館資料更豐富完備,館內展示資料及設施除廣徵全國有關機關及廠商提供之外,將由中區污水處理廠服務多年的資深員工以自身經驗導覽,見證該廠成長史,帶領遊客重尋城市污水處理工程的歷史發展軌跡。館內多媒體科技運用與教育功能設計考量,提供生動活潑的環保教育素材,可說是二十一世紀環保生態教育的最佳示範;而新穎設計與週遭景觀結合,更可望成功結合科技與觀光,串聯週遭美麗景點,為旗津明媚秀麗的海岸線,再添一處吸引遊客的新地標。

透明化設計 讓「下水道世界」看得見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