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3-11-18更新日期:2003-11-18

【優質生活】

快樂城市 喝好水 溯源 美麗水世界的源頭

  享受優質的生活,晉升世界級都市,除了全面整治河川、改善河岸景觀創造新的清新環境與生活空間,高雄已自今年十一月開始,提供市民乾淨水質。

  近來市府大力推廣生飲自來水,謝市長更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市面上所販售的礦泉水都不會比高雄的自來水乾淨!

快樂城市 喝好水

 順暢的新滋味

  過去因為高屏溪水源太髒,導致高雄地區的自來水都要加入很多「氯」來消毒,民眾多不敢直接以自來水當作飲用水。

  現在,請你忘記「自來水像消毒水」的可怕印象,在高級淨水廠完工後,高雄地區的自來水以「臭氧」及「活性碳」進行消毒,成為全國唯一不以「氯」消毒的自來水,並改變水的硬度,使得飲用口感更佳。

 這是我們的水色生活

  毫無疑問的,水、是一個城市永續經營建設最重要的指標,高雄市是台灣的工商業重鎮,人口已突破一百五十萬大關,民生用水需求量相 當可觀,但大高雄地區並沒有大型水庫可以作為自來水水源,高雄人飲用的水,主要由澄清湖、拷潭、坪頂及南化淨水場所供應。

  從管理水源改善汙染,到興建汙水下水道、淨水廠,亮麗的城市水色生活不再是夢想,為了生飲一口乾淨甜美的自來水,你是否已經開始動手清洗自家的水池、水塔等用水設備了呢?

快樂城市 喝好水

喝好水‧好夢成真 市長的允諾

  走近愛河、感受高雄的親水魅力,已成為高雄市民新美好生活選擇。

  然而喝好水的暢快享受,你親自體驗了嗎?

暢飲 好水‧好生活

文/張耀欣

  多年來高雄人飲用的自來水水質一直為人所詬病,不管是無可奈何的喝「髒水」、還是特屬於這個城市的街道景觀-到處林立的加水站,又或者大部分家庭都花了錢加裝濾水器的現象,都顯現出高雄人基本生活權利長期以來遭受漠視。因為深深感受到高雄人拿著「加水桶」前往自助式加水站買水的無奈與悲哀,謝市長上任以來,最念茲在茲的施政重點便是要讓所有高雄人都能真正享受到「好水家中來」的優質生活品質,將「喝好水」的基本權利還給民眾,讓高雄人告別買水的噩夢。

在謝市長心中,提供市民「喝好水」是市責無旁貸的責任。照片提供/串門攝影、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在謝市長心中,提供市民「喝好水」是市責無旁貸的責任。照片提供/串門攝影、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而謝市長對於高雄市水質改善的理念,於民國88年,也獲得陳總統的認同與支持,指示從90年至92年度中央動支一百五十億經費,徹底改善大高雄水質,並逐漸推動統一水管單位的成立。至此,跨越高高屏三縣市行政區、延宕多年的高屏溪水污染問題才獲得較為快速的進展,高雄市市民期待擁有一口好水可喝的夢想才終於逐漸清晰實現。

  不過自來水改善工程並非一蹴可幾,牽涉範圍廣而複雜,是項需要長期而持續推動的艱鉅任務。從民國86年至民國90年成功推動的離牧政策與高屏溪攔河堰完工,才使這項任務有了好的開始,讓原水中氨氮含量已減少百分之九十以上,水源水質獲得大幅改善,其間還有眾人期待跨行政區的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的成立,接著高級淨水場、聯通管路建立以及澄清湖底泥清除等趕工進行,逐步推動的成績,終於將於十月底隨著三座高級淨水場的完工,展現在所有高雄市民的面前。

  在謝市長心中,提供市民「喝好水」是市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高雄成為國際級城市最基礎的必要條件,所以高雄市水質改善皆採以高標準來處理,以「臭氧」及「活性碳」進行消毒,或「薄膜」處理成為全國唯一不以「氯」消毒的自來水,安全性高且口感好,要讓所有高雄人隨時都能打開水龍頭,輕鬆取得比礦泉水還乾淨的自來水。

  自上任以來,謝市長為這座城市做了很多努力,有諸多改變已讓不少外國人士稱許,並逐漸注意到高雄的美麗蛻變,如今謝市長更要實現當初對於高雄人的允諾,讓高雄人「喝好水」的好夢成真,讓大高雄的水全面升級,甚至享有超越其他城市的自來水質,期待高雄市能躍登世界級城市,打造成為一個最適合人居的幸福城市。

轉機 水色城市世紀工程

文/王御風

高雄的買水奇觀

  「喝水」,是件普通的事,卻一直是高雄市民心中的最痛。由於高雄市的自來水,長久以來都有因加氯過量產生的怪味,使得高雄市民視喝水為畏途。為了喝水,高雄民眾得親自走出戶外,花錢購買山泉水,造成特殊的「買水奇觀」。

  圍繞著高高屏民眾飲水的問題,大致可分為水質及水量兩大部分,而這些問題,都與高高屏水源主要供應的高屏溪有關。大高雄地區約二百五十萬的人口,每日平均需供水一百七十萬立方公尺,水源來自於高屏溪(澄清湖、拷潭、翁公園、坪頂給水廠的高屏溪伏流水系統為主要的水源)、東港溪及南化水庫,其中東港溪僅供應工業用水。在每日的一百七十萬立方公尺中,又可分為民生用水及工業用水,其中民生用水每日用量為一百一十五萬立方公尺,由大崗山、坪頂、澄清湖、拷潭四個給水廠及南化水庫供應。工業用水則每日需五十五萬立方公尺,由鳳山水庫及澄清湖淨水廠供應。其中,澄清湖淨水廠每日可供應四十四萬立方公尺的水量,有三十四萬為民生用水、十萬為工業用水。

澄清湖不但是知名觀光景點,也是儲水、供應大高雄自來水之所在。照片提供/串門攝影
澄清湖不但是知名觀光景點,也是儲水、供應大高雄自來水之所在。照片提供/串門攝影

高屏溪水源污染嚴重

  在民生用水多來自高屏溪的情形下,高屏溪品質當然攸關高雄地區飲用水的水質。不幸的是,高屏溪長期遭受汙染,導致水質不佳,汙染源主要有三:一是工業廢水、二是沿岸鄉鎮的家庭廢水、三是沿岸畜牧養豬戶的廢水,要解決這些汙染源,前兩項必須做好汙水下水道,讓沿岸工業、家庭廢水經過處理後再排放,第三項則需嚴禁沿岸再有畜牧行為。數十年來,高雄地區居民默默忍受,使用混雜著工業、家庭廢水,甚至是豬鴨排泄物的高屏溪溪水。為有效澄清如此髒的水源,自來水公司只好加入大量化學藥劑,像氯等做為消毒,才能使自來水達到飲用標準。這些化學藥劑因為含有很多氨、氮成份,易生藻類,而這些藻類又會在水中形成土味、土霉味,再加上消毒水的味道,以及原水含鈣過高,煮沸後形成茶垢。造成民眾寧可去買來路不明的山泉水飲用,也不願意喝經過檢測合格的自來水現象。

  由於高屏溪流經及使用區域,包含高高屏三縣市,再加上整治費用過高,因此要整治高屏溪,徹底解決大高雄地區民眾的飲用水問題,勢必要由中央統籌,成立跨區域的河流管理單位,投入大量資金、人力才能有效解決。高雄市的水質長期無法改善,讓民眾深感失望,並於民國八十七年以選票表達了心中的抗議和不滿。

高屏溪攔河堰上移後,將可以取得更乾淨的水源。照片提供/串門攝影
高屏溪攔河堰上移後,將可以取得更乾淨的水源。照片提供/串門攝影

終結喝水夢靨

  謝長廷市長上任後,針對自來水改善問題積極謀求解決之道,並分為近、中、遠程,提出各種期程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終結高雄市民的「喝水夢靨」。近程計畫分別是高屏溪大樹攔河堰工程、優質生活水計畫及繼續汰換舊漏管線;中程計畫則是興建高級淨水處理廠、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水源聯合運用輸水幹管;遠程是建請中央優先整治高屏溪,儘速成立「高屏溪流域管理局」專責機構。市府的這些計畫,透過中央的全力支持已逐日一一實現。

離牧政策與取水口上移

  自從八十六年口蹄疫疫情引爆之後,政府與民間開始關注於豬隻豢養的污染問題,因為高屏兩縣養豬十萬頭以上鄉鎮集中在自來水公司所設置的取水口附近,對引用自來水的大高雄地區居民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八十六年起中央政府開始展開離牧計劃,將養豬戶遷離水源區,以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並成功遷離百分之九十九的養豬戶,使得骯髒排泄物不再混雜在我們飲用的水中,原水中氨氮含量也已減少百分之九十以上。從前自來水公司取用水,是在高屏溪中下游地區,經過沿岸的工廠、養豬戶、住宅所排放的廢水後,取用的水質自然不佳,因此自來水公司將原取水口上移至高屏溪攔河堰,如此一來就能夠取得更純淨的原水,提升飲水的品質,這項取水口上移工程在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實現完成。

優質生活,從喝好水開始。攝影/蔡宗昇
優質生活,從喝好水開始。攝影/蔡宗昇

三處高級淨水廠

  取得乾淨水後,接續的處理仍是相當重要。供應民生用水的澄清湖、拷潭、翁公園三個處理場將增設高級淨水設備,經過處理後,讓民眾可以喝到如礦泉水般的高級飲用水,這些工程預定在今年十月底完成,未來,每天至少提供七十四萬立方公尺的高級水,大大提升高雄地區的飲用水品質。

澄清湖底泥清除

  在這其中,與高雄市最有關係的是澄清湖。提供大部分高雄市飲用水的澄清湖,也是製造高市飲用水「怪味」的元兇之一,這主要來自於澄清湖十多年來未曾清理的底泥,這些底泥由於太久沒有整理,沈澱了許多有機物,加上南台灣的大太陽曝曬,有機物經過化學變化,產生怪味,因此要消除怪味,除了興建高級淨水場外,當務之急必須清除底泥。

澄清湖底泥是造高雄市飲用水「怪味」的元兇之一,清除底泥可以提升高雄地區的飲用水品質。資料提供/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澄清湖底泥是造高雄市飲用水「怪味」的元兇之一,清除底泥可以提升高雄地區的飲用水品質。資料提供/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清除澄清湖底泥是件極浩大的工程,要執行有兩個方式,一是將部份湖水抽光,執行部份湖底的底泥清疏,另一種方式則是將所有湖水抽乾執行後再將湖底的底泥清疏。高雄市政府認為,要一勞永逸,就得全部抽乾,但這會讓澄清湖無法供水,可能會使高雄市陷入缺水危機。為不影響水庫正常營運,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市府最後決定採分區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採樣調查,這些底泥深度約四十至五十公分,水公司規劃清除深度為三十公分,總清除量約為二十三萬立方公尺,並預計在九十三年底完工,屆時原水進入澄清湖,就不會遭受「二次污染」,維持乾淨的好水質。

高雄市長謝長廷與高雄縣長楊秋興陪同行政院院長游錫堃視察澄清湖底泥清除工程。攝影/鮑忠暉
高雄市長謝長廷與高雄縣長楊秋興陪同行政院院長游錫堃視察澄清湖底泥清除工程。攝影/鮑忠暉

成立跨區域的河川管理委員會

  而在民國九十年八月二日成立的「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是國內第一個以流域整體管理理念所設置的機關,讓橫跨高高屏三縣市的河川整治問題終於有了好的起步,藉由統一管轄的機關單位來統籌協調相關事宜,專責負責高屏溪整治、河川巡護、水土保持及沿岸鄉鎮市污水下水道規劃、闢建等工作。

老舊水管汰換

  在取水、處理都達到一定標準後,運送的水管是否老舊,同樣會影響最後抵達民眾家中的水質。為把守好最後一關,自來水公司在九十二年度編列了一億八千六百八十一萬元汰換高雄市逾齡管線一萬一千九百七十二公尺,這項汰換老舊管線的工作還會持續進行,讓「喝好水」的美夢不致因此而前功盡棄。

「蓄豐濟枯」調配水資源

  以上工程都是針對「水質」,實際上,降雨不豐的南台灣也常受缺水之苦,為了解決高雄市常出現的「乾旱」,經濟部水利署更積極推動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聯通管路計畫,興建茅埔、內門兩座減壓池及埋設聯通幹管約五十七公里,總經費約五十三點一億元,將在今(九十二)年十月底完成,屆時南台灣主要的兩個供水系統-南化水庫與高屏溪將可互相通聯,平均每日可增加供給嘉南及高雄地區各二十五萬立方公尺水量,可解決大高雄地區之用水需求,同時可「蓄豐濟枯」有效調配水資源,在高雄豐水期時可「南水北蓄」,將高屏溪的河水蓄積於南化水庫,遇枯水期則可「北水南送」,引用南化水庫的水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自來水從取水開始,必須經過加藥、混凝沈澱、過濾消毒等過程,再經過配水管輸送到用戶家中,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會影響自來水水質的良窳。資料提供/經濟部水利署
自來水從取水開始,必須經過加藥、混凝沈澱、過濾消毒等過程,再經過配水管輸送到用戶家中,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會影響自來水水質的良窳。資料提供/經濟部水利署

迎接喝好水的時代

  從民國八十七年起,市府開始推動「喝好水」計畫,面對幾十年無法解決的喝水問題,照著市府擬定的策略「照表操課」,經過約五年的努力,如今已到了收割的時候。

  在市府規劃中,從取水口的水質改善、到澄清湖、拷潭、翁公園增設高級處理場,並將澄清湖的底泥清除,再加上老舊管線更新,經過一關又一關的更新處理,保證讓市民家中的水,絕對純淨可口,與以往讓人搖頭不肯喝的情形,截然不同。這些工程中,取水口上移已完成,高級處理場也將在十月底完工出水,換句話說,從今年底開始,高雄市民就可以迎接「喝好水」的時代來臨。沿街都是買水站的奇觀,也將隨著「喝好水」工程的陸續完成,成為每個市民腦海中的歷史記憶。

澄清湖提供了大高雄大部分的飲用水。照片提供/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澄清湖提供了大高雄大部分的飲用水。照片提供/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大高雄自來水水質改善工程一覽表

工程工程內容目標投入經費完成日期
取水口上移至高屏堰埋設口徑1500至2200公厘導水管15.8公里。完工後,自來水氨氮含量降低26.92%,加氯率降低33.33%。每日74萬噸出水量。16.6億元91年底
澄清湖淨水場增設結晶軟化、臭氧、生物活性碳等高級淨水設備 總硬度低於150毫克/公升,改善口感、減少白色沉澱物。每日45萬噸出水量。15億元92年10月底
拷潭及翁公園淨水場增設薄膜等高級淨水設備。 總硬度低於150毫克/公升,改善口感、減少白色沉澱物。每日共26.1萬噸出水量。9.69億92年10月底
南化水庫至高屏堰聯通管埋設口徑2600至3000公厘導水管57公里。以蓄豐濟枯的水資源調配方式,達成南部地區之成就高品質的穩定供水及生活與經濟的持續發展。53.1億元92年10月底
澄清湖水庫底泥清除工程清除深度三十公分,總清除量約為二十三萬立方公尺。減少底泥中營養鹽之釋出作用避免自來水,水源進入澄清湖後再次遭受污染,還可增加澄清湖水庫的蓄水量以利水源調配。1.25億元預計93年底完工
汰換老舊易漏管線82年91年已汰換18萬公尺。12.5億元 
92年計劃汰換6.3萬公尺。7.6億元
93年至102年計劃汰換2615公里。100億元
資料來源/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溯源 美麗水世界的源頭

文/張耀欣

  高屏溪是高屏地區近百萬人口賴以維生的活水源頭,隨著工業的發展及環境的變遷,這條居民賴以為生的水源曾遭受到各種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破壞和污染。為追本溯源,探究原因,讓我們先從高雄地區水源發展的歷史脈絡談起。

  高雄水源的利用,隨唐山來的移民開墾軌跡而發展,主要以高屏溪為主。清道光年間,鳳山縣令曹謹引用高屏溪水的興建灌溉渠道,為當時全台最大的灌溉渠道(後稱曹公圳),成功解決了當時水源貧瘠、農田荒廢問題,為高雄地區最早的水利工程。後由日本政府經營水利工程,設立竹寮抽水站、小坪村淨水場等,順利的引用高屏溪水源,此時高雄地區才有了供水系統的雛形。

高雄水源之母-高屏溪

  高屏溪,古稱下淡水溪或淡水溪(光復後,因位於高雄縣與屏東分界,改稱高屏溪),全長171公里,流域面積廣達3257平方公里,發源於中央山脈玉山附近,上游共有旗山溪、荖濃溪、美濃溪、濁口溪、武洛溪和隘寮溪,在高雄縣嶺口處匯流成高屏溪,是台灣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

曹公圳是大高雄地區最早的水利工程,對大高雄地區的繁榮功不可没。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曹公圳是大高雄地區最早的水利工程,對大高雄地區的繁榮功不可没。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高雄民生供水系統

  日據時代高雄居民水源處有二,一為高雄港口北方山上的一處湧泉,二為高雄柴山東側的內惟,但經評估,在高雄港發展後,造成用水的不足。因此在當時規劃的都市計劃中,高屏溪(下淡水溪)被列為水源計劃的重點,被視為高雄地區的母親之河,尤其水的石灰質含量、水的硬度等都比較好,可以提供大高雄地區充沛的水資源。

  下淡水溪的水源地調查,從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開始著手測量,製作實測圖。竹仔寮入水口、小坪頂水源地及高雄淨水池間鐵管幹線管路的實測工作亦於同期完成。翌年完成高雄市街及旗後町方面。而水道工程則於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開始施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十二月大部分工程竣工,大正二年(1913年)四月一日起開始供應一般給水。但最後因為河流改變、暴風雨,又必須進行新的工程施工,並且隨著市街的發展、延長配水鐵管、增設濾過池、沈澱池的工程,到大正十五年(西元1926年)才完全竣工。

  由於台灣最初的自來水系統是建立於日據時代,所以也就是採用日本的「上水道」及「下水道」公共工程系統,這也就是國語所稱的「自來水」,台語叫做「水道水」的緣故。自從1898年全台灣第一套自來水系統的淡水水道完工起(日據時代在全台灣共建設了大小八十餘處上水道),奠定了台灣現代化水工程的重要基礎,尤其其利用地形陡坡落差,採用重力輸送水的方式,也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上水道輸配系統特色。高雄最早的水源抽取站-竹寮抽水站也具有同樣的特色。

竹仔寮抽水站建於日據時代,是高雄最早的水源抽取站。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竹仔寮抽水站建於日據時代,是高雄最早的水源抽取站。照片提供/串門文化

高雄最早的水源抽取站

  竹寮位於高雄縣大樹鄉,竹寮抽水站是高雄市最早的水源抽取站,在日據時代推出的都市計畫中所建立,而此取水站係取曹公圳概念而來。竹寮取水站主要是抽取高屏溪的溪水,透過深度二、三十公尺的地下水井,再利用動力輸送到西面一公里外高地的小坪頂儲水池,解決了小坪頂區域因為地勢高,挖井不易,必須到高屏溪載水的不方便。溪水經淨水處理後,再以動力輸送方式,流送放到較低處的高屏地區,這種由高而下放流設計,解決了大高雄地區的民生用水的問題。目前,竹寮取水站屬於坪頂給水廠管轄,高雄市自來水的抽取處很多,但水質較好的地方就屬竹寮取水站了。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由高雄市政府接管坪頂給水廠,改名為「高雄市自來水廠第一水源地」。民國六十三年,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成立,小坪廠隨高雄市自來水廠合併於自來水公司,隸屬第七區管理處,並更名為「坪頂給水廠」。

  目前竹寮取水站已被內政部正式列為三級古蹟,內部的抽水機具設備,皆為當時建廠時所遺留下來,可真為名符其實的水源地古蹟。而抽水機房建築則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築元素,外觀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物中的瓦鎮與山牆,及類似哥德式建築的西方建築理念,例如在山牆上強調垂直元素及在牆壁上鏤空作窗戶的設計。這樣的設計理念為留學歐洲的建築師,在見證西方建築的思考模式後,再與中國傳統建築相揉合所設計的,此類建築物只在台灣出現,非常特別。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