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4-02-01更新日期:2004-02-01
【高雄講堂】
美麗高雄向前走─城市美學新紀元
特別撰稿/施並璟(高雄市政府副秘書長)、攝影/李青亮
文化是人類生活整體面相的呈現,經由土地及常民生活的經驗發展並落實在社區的活動中,美學應與市民生活、活動結合,政府及民間的力量應著重美育的普及化...,這種美學與文化活動、社區主義、市民主義的理念相結合,我們稱這樣的發展為市民美學或城市美學。

空間與心靈的觸動
城市,對市民來說,是當代社會各種體驗的平台,文化、資訊是都會生活重要的內涵,台灣社會長期以台北為尊的文化及新聞觀點,使得高雄成為邊陲。高雄在戰後1960年代的國際產業分工中確實是扮演邊陲產業,工業污染...,人口、工廠、車輛、房地產均急速膨脹,使都市品質惡化,加上舊時代長期戒嚴,對文化心靈的壓抑,難以形成市民意識及文化意識...,文化發展遲滯不前,許多人在當時還戲稱高雄是文化沙漠。
直到1998年12月25日開始,高雄漸漸起了一些變化,謝長廷市長帶頭的市府團隊,除了積極著力於捷運開工、水質改善、愛河、前鎮河的整治,污水下水道的接管等城市重要的基礎建設,同時另有一軸線的發展,那就是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市民意識及心靈的提升質變,是故高雄近年來的改變,應該是一種空間與心靈的觸動。

城市美學
我們應如何來看待城市空間的改造?當高雄市有許多景觀工程及重大工程逐一完工,而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景觀工程立即成為被觀賞者的客體,美學_邊有一個「直觀論述」,就是在談「美感」產出的要件,必須要有個「主體」、「客體」...,所以當每一位市民佇立在城市之一隅,立刻成為主人,成了主體(觀賞者),城市景觀成了客體〈被觀賞者〉,城市美學就是在多一份努力及工程要注入美感的高度要求下,自自然然的地被發展出來。

一景一觀一世界
行筆至此不禁再度提及謝長廷市長,謝市長從政以來關心本土文化,不斷在思考文化課題,甚至把政治改革工程,當做是文化實踐,早年喊出的四大優先與社區主義,不料卻成了高雄空間改造與發展城市美學的最高指導方針,除此之外由於謝市長的素養,他深諳「景」之被創造,其結果必定與市民有關,通常我們常談「景觀」,一即「景」、一則「觀」,從鑑賞的理論看來,除了市政府不斷提昇「景」的被創造這部份,同時也再努力如何提昇「觀」者的觀賞能力,那就是市民文化及美學方面的素養。

城市美學的執行面
以上略談城市美學的直觀論述,但從執行面來說,城市美學應包含那些重點:
1. 城市空間改造應注入美學
2. 藉空間改造,改變市民的生活形態
3. 發展創意帶動產值
4. 城市美學應落實在社區
5. 發展或創造市民的嘉年華活動
6. 廣闢市民廣場、藝文、休憩的空間
7. 美育的普及化
8. 注重生態及永續發展
9. 尊重生命的友善城市
10. 公共藝術的設置及文化創意產業

期待未來更好
近日在內政部召開全國景觀顧問團會議,主席林盛豐政務委員特別提到高雄市的市容景觀變美了,要求探討個中原因並請經驗分享,記得結論是這樣的,最後提出與大家分享:
1. 高雄市政府在謝市長的領導下,許多藝術家能參與創作並得到充分的授權與尊重。
2. 高雄市已能吸引年輕建築規劃團隊,並透過公正的評選制度,得到服務的機會。
3. 確實的審查制度,使得規劃品質越來越好。
4. 公務員勤勞、勇於任事、觀念創新。
5. 許多主管級辦公室的書架多了美學、藝術概論、建築史...等書籍。
【用心看高雄】高雄好讀─看見閱讀的人
特別撰稿、攝影/許玲齡(文化愛河協會理事長)
近來高雄市不管是書店的投資經營、圖書館的重新改革與全民閱讀文學創作運動的風氣養成,都讓人深深體會到城市書香的特別芬芳,有空也別忘了換換心情,用「閱讀」的角度看這個改變中的城市。
從讀書會到書店
1985年左右,我和幾位家庭主婦辦了一份社區報,不久,我們就發起一個純女性的讀書會,叫做「知性書香會」。這個讀書會後來成為市立圖書館的第一個種子讀書會,現在每個分館都有。「知性書香會」雖小,但是氣派可不小。我們請文學大師余光中來講「梵谷傳」,請文榮光醫師來談性教育,請當時的環保局長跟我們交代水質問題.....。哦,當時並不覺得如何,事後追憶,我們那群女人還跑得真快。
1999年,我又參與了婦女新知協會發起的籌備女性書店工作,2000年元月,一群女人打造了夢想中的「好書店」。2001年我從第一任董事長李佳燕醫師手中接下「好書店」的棒子,一直到現在。

女性的求知力量
因為好書店有婦女新知的背景,所以書店的使命是婦女運動的延伸。我們不斷伸出觸角,把好書店變成了半個行動書店。我們深入高雄市各級學校校園及社區,足跡遍及南高屏各鄉鎮,辦主題書展、導讀、演講。我們接觸到廣大的女性朋友,深刻體會到女性的旺盛求知慾,有待填補的空間仍然很大。
在高雄定居已三十年,我親眼見證了高雄女性的成長。閱讀,是最快的途徑。透過閱讀,女性從覺醒到成長,然後實現自我。
看見閱讀者的喜悅
看見書,看見書店,看見閱讀的人,我就滿心歡喜。就像有一次,我們到新興國中辦書展,下課時,學生湧向書攤,男生故作老成地看科學類的書,女生嘰嘰喳喳地買通俗小說,這種因性別而造成的明顯差異,令我微笑。不過當我看見一個國二男生毫不猶豫地買下奈波爾的「大河灣」時,簡直是喜孜孜地想要擁抱他一下了!

閱讀城市芬芳
自從好書店成立以來,高雄書市風起雲湧,誠品、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一間間開,一間比一間壯觀;又有明儀書店帶領風騷,一時之間,法拍書、三折書更紛紛出現在街頭,但39元一本的書我也買過,法拍書中仍有好書,端看你識不識貨。雖然有了好書店,我還是常逛其他大書店,倒不是刺探軍情,實在是太愛書店的氛圍。在別家書店,打烊前,看見排成長龍等待結帳的買書人,總令我心情複雜(因為好書店從未出現過這種景象)。
但不管如何,能隨處與書相逢,讓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這樣的城市,就是我理想中的城市。
【高雄模樣】音樂創作者的新舞台─Music客在高雄流行
採訪撰文/白瑄玲
全國首次舉辦客家流行歌曲創作比賽,選在高雄市舉辦意義非凡,長期以來從事文化深根的高雄市率全國之先,不僅成立客家文物館、客家文化基金會、客家廣播電台,並積極催生客家事務委員會,對客家文化的重視不輸給客家原鄉。

客家文化新紀元
近年來,高雄市在客家事務之推動受到各界肯定,包括設置客家圖書館,編篡客家群族發展史,設有客家資源教室及推動客家文化教學重點學校,還成立「客家電台」,其中每天在高雄電台播出的「三分鐘客家話」讓許多聽眾也能說上兩句日常用語的客家話,明年高雄市將進一步成立「高雄市客家事務委員會」,成為市政府的一級機關,為高雄市的廿五萬客家鄉親服務。
而今年也在主辦單位市政府、客委會、新聞局、內政部大力推動下,「第一屆客家流行歌曲創作比賽」正式展開,向全國音樂好手徵求作品,為高雄開啟客家流行歌曲新紀元。

創作多元風格獨特
在為期約兩個月的徵件時間,主辦單位共收到一百五十六件,經過評審團評選,選出十二件入圍作品,包括「什麼錯了」曾雅君,「月光光」及「燕子」邱幸儀,「愛是什麼」湯運煥,「你不識堐了」許泰浟,「後生人唱火大」林家鴻,「拜義民爺爺的故事」林碧霞,「行自己的路」張彥帆,「天空落水」謝宇書,「拐杖」羅國禮,「恩介故鄉像天堂」黃翠芳,「怪歌」顏志文。同時公佈網路人氣票選活動,在市政府網站上設立專屬網頁,將十二首入圍歌曲同步開放給全國民眾上網試聽,讓全國聽眾共同挑選出他們心目中最優、最IN、最超人氣的客家流行音樂。
從十二位入圍者及歌曲當中可以發現,無論是資深音樂人或非音樂科班出身創作者,曲風涵蓋抒情及搖滾,可見客家歌曲多元化的發展;創作者中有樂壇老將謝宇書,還有已經出專輯唱片的知名客家樂團「硬頸」主唱羅國禮、客家藝人顏志文,也有還是學生的曾雅君、邱幸儀、林家鴻、范姜峻宏等。
客家歌曲展露新生命
在曲風方面,「硬頸」樂團主唱羅國禮表示,這次入圍的歌曲相當的有實力,不管是四年級的還是七年級的,都表現出相當傑出,尤其是七年級生的作品,代表的是新世代的活力;他說,其實,不管曲子裡面有沒有包含傳統南管八音等客家音樂的元素,只要套上客家詞唱出來,就是客家流行歌曲,因此他也鼓勵年輕人多創作。
而曾經和林志炫合出過唱片的音樂人謝宇書也說,不必限制客家歌曲的曲風,只要跟隨著大眾市場的喜好,慢慢改變一般民眾對客家歌曲的刻板印象,客家歌曲也能像國語歌、閩南語歌、日語歌、韓國歌、粵語歌等一樣,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流。
他們都透過客家流行歌曲比賽的舉行,參賽者讓客家歌曲擺脫以往只能唱山歌的刻版印象,加入全新的流行音樂元素,讓客家音樂展露新生命。
令人驚喜的得獎者
以「什麼錯了」獲得第一名的曾雅君年僅十八歲,本身是客家人,目前還在就讀五專三年級,從小六就開始嚐試創作的她,參加過許多創作比賽,這次拿下冠軍將可獨得獎金五十萬元,讓她和陪她參加頒獎典禮的媽媽都興奮不已。


一曲「月光光」獲得第二名的邱幸儀也是客家人,雖然從小移民紐西蘭,因為父母的要求從來沒有忘記母語,本身也是學音樂的她,日前放假回台灣剛好得知創作比賽消息,一參加就入圍兩首作品,最後還以「月光光」一曲得獎,並以八千多票贏得網路票選人氣獎。
第三名的羅國禮是知名客家流行樂團「硬頸」的主唱,他以「柺杖」一曲得獎,因為他的入圍,硬頸樂團全員到齊參加頒獎晚會,他也特別和一起走過客家音樂創作艱苦路程的夥伴們分享這個榮耀與喜悅。
另外許泰攸、林家鴻、謝宇書、顏志文四人的作品亦獲選為佳作。
創造力與新視野
「第一屆客家流行歌曲創作比賽」意外地選擇在高雄舉辦,不僅展現了新都會的魅力,更讓十一位參賽者及演出人員、評審有機會走訪高雄,體驗高雄人的熱情與活力,也對變美的高雄市容驚艷不已;評審之一的游昌發老師,小時後曾住在高雄,就對高雄這些年的變化讚嘆不已,認為高雄已經完全從印象中的重工業都市蛻變成國際港都。

知名電視製作人張富、也是評審團成員,因為這次活動也更認識高雄,尤其一趟遊港行程讓他驚訝高雄港都的氣勢,表示將到高雄拍攝電視節目,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高雄。
藝文盛事,為高雄人帶來新的文化視野,同時也為創作者延伸了更多元的創造力,毫無疑問地,這些都是城市擁有世界觀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型塑高雄擁有熱情活動與內涵質感的元素、契機。
高雄城市興革之道(王又民)
一、表面:市容多改善,再解決「行」的問題,由公、民協力,讓市民多角認識生活圈。
二、心理面:以人文柔性消除對立陰影。
三、經濟面:激化市場、增加內外銷,調節產業,從訓用面解決失業問題,間接改善治安。
四、文化面:多元包容、關懷,尤其應消除語言障礙,國際觀與本土意識共融。
市府各局處可就既有的硬體建設,依季節舉辦多元活動,使得心理和諧,同時達到實質改善經濟生活面之效。
原來我們的城市這麼精采(蔡淑真‧家管)
看了上一期「城市玩家」單元介紹樂團,突然發現原來我那愛玩音樂的兒子,是擁有這樣的精采生活方式,音樂小飛俠葉開的「真情告白」,也讓我回想起年輕時的夢想。無意間看到的「市府刊物」,竟然有令人意想不到內容,希望將來能多報導城市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導正一些偏頗的刻板印象,如玩樂團、到夜店休閒等都是城市進步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