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5-07-01更新日期:2005-07-01

【哈燒專題】

高雄綠色心臟

文/李宜玲 攝影/蔡宜亭

然而,我卻體驗到,有時候在自然界的對象中,
你可以找到最甜美的、最溫柔的、最純潔的與令人鼓舞的社會關係,
即使對最可憐的厭世者和最憂鬱的人,都是如此。
凡是生活在自然界而又仍有心靈感官的人,便不可能那麼不可自拔的憂鬱。
不論何等的風雨,在一個健康而純潔的人聽來,都有如風奏琴的音樂。
~梭羅 湖濱散記

  在城市文明生活的你,有多久沒有傾聽過大自然的聲音,誠心感謝大自然帶予的生命恩典?其實,你知道嗎?在生活中接觸大自然,不必遠赴野外,只要細心觀察,高雄市裡不斷長大的綠色空間,正蘊藏著豐富生機,等待你走入一同體驗。

高雄綠色心臟

  城市與自然,在生態環保聲浪高漲的21世紀,已不再是截然劃分的概念。2005世界環境日以「綠色城市」為主題,共有世界各國五十多個城市簽署「城市環境協定」,宣告了「城市」在未來地球生態保育所佔的重要位置,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擴張,城市成為能源、水源等最大的消費者,自然保育不再僅限於城市外的荒野,而將是從都市生活中實踐開始。

  以S.H.E為城市經營目標的高雄,近年來也特別重視生態城市環境的營造,不僅打造位於都市核心的都心綠帶、橫跨都市的生態廊道,綠覆率全國第一,揮別過往的工業大城,蛻變成為更重視環境品質與健康生活的國際級城市,環保團體義工的投入,更見證了城市民主的進步與社區主義的興起。

  本期專輯將從不同角度,包括:生態綠廊、市民參與、都市公園、環境教育、未來願景等,介紹高雄這幾年來在生態環境努力的成果,並邀請市民一起為建造生態城市而努力。

一座生生不息的永續城市 陳其邁市長談S‧H‧E 

整理/曾祥屏 攝影/蔡宜亭

*  SHE城市 讓家鄉更迷人

  「SHE」,指的是希望將高雄市打造成為一個安全(safe)、健康(healthy)、生態(ecological)的城市,最原始的想法是要把高雄變成水與綠的城市,我是高雄人,所以要讓自己的家變更漂亮,更迷人。

*  貫穿城市的都心綠帶

  高雄很得天獨厚,有海、有河、有山、有港,是台灣綠覆率最高的美麗城市。從大的方向來說,要實踐高雄成為「SHE」城市,要從大型計畫開始做起,比較重要的如都心綠帶計畫。高雄市比較特別的是在城市中央就有濕地、綠帶一路連起來,像大家熟知的洲仔濕地、半屏山濕地、大小龜山到愛河,變成綠帶走廊,這樣的綠帶建立起來,可以讓高雄成為在都市中央就有「綠肺」的城市。

內惟埤文化園區就位於高雄市中央,扮演都市綠肺的角色
內惟埤文化園區就位於高雄市中央,扮演都市綠肺的角色

*  綠美化 還城市本色

  而綠美化是最基礎、最簡單的城市環保及景觀改造工作,可以讓城市的視覺改觀,實際的作法如打掉圍牆,高雄有很多地方像鐵路旁,或舊有廢棄的閒置土地都有圍牆,所以要逐一把圍牆拆除,在視覺上先還給高雄一個開朗、乾淨、簡單的城市面貌,因為高雄就是直率、簡單、熱情的城市,回歸高雄原來的面貌,把人工加諸的難看、過時、不符合需求的建築體先拿掉。

  另外如左營舊社區的活化,首要恢復左營護城河。左營是一個舊城,過去有護城河,後來消失了,如果保留城市原貌,恢復護城河,那左營的河流又回來了,左營就會成為一個非常美麗有人文氣息又保留原先文化的舊社區。

*  落實環保生活

  在個人的實踐上,京都議定書簽署後,全球各地就開始在響應節約能源的運動,我也期望市府首長同仁,夏天到了,除非特別必要,接待特殊的外賓,不然不要穿西裝打領帶,穿短袖涼衫,恢復南國特質,把冷氣設在26。C─28。C,以節約能源,地球是大家的,從個人開始為整個環境盡一點心意。

  不論是都市規畫或個人實踐,都希望環保綠化不只是時髦的口號而已,而是真的可以在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城市看見、實踐這一套哲學的成果,恢復人和自然和諧、和平相處與互動的狀態。

陳其邁市長帶領市民一起打造高雄成為生態城市。左圖攝影/鮑忠暉
陳其邁市長帶領市民一起打造高雄成為生態城市。左圖攝影/鮑忠暉

*  旅人地圖中的美麗城市

  希望未來高雄能成為台灣的驕傲,讓全世界都知道,高雄是一個美麗的城市,當世界上的旅人想要到某一個城市去旅行時,高雄會是在最想去的城市名單裡,這是我們的目標,讓旅人來到高雄玩水、曬太陽,欣賞這個擁有水與綠,漂亮、迷人的國際級城市。

【高雄綠地圖篇】打開窗門,看見自然美

★  1 後勁溪濕地
  高雄市少數的紅樹林自然分佈區域,過去曾是稀有保育鳥種『水雉』在高雄的最後繁殖紀錄。人口密度低、加上鄰近海軍軍港管制嚴密,因而鳥類種類繁多。本區以鷺科、鷸科鳥類為主,列名世界紅皮書的東方白鸛曾來此過冬!

★  2 半屏山沉砂池
  高雄市半屏山東麓有5座大型沉砂池,經過市政府評估,決定將闢建成全國最大的都會濕地公園,做為城市動植物最佳棲息場所。

★  3 洲仔濕地
  以前遍布大片菱角田,因「水雉返鄉」計劃而生,曾獲得全國福特生態保育百萬首獎,復育水雉、鴛鴦有成,台灣藍鵲、環頸雉、唐白鷺等罕見鳥類,都曾在此出現。

洲仔濕地
洲仔濕地

★  4 蓮池潭
  蓮池潭,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的東側,南近龜山、北接半屏山。潭中遍值綠荷,每逢盛開,花香四溢,清代鳳山八景中的「泮水荷香」即指此地。

★  5 本和里滯洪池
  防洪排水計劃容量為10萬立方公尺,配合金獅湖,可消除附近低漥處的淹水問題,目前已成功營造淡水埤塘生態系。

★  6 金獅湖
  金獅湖位於高雄愛河上游,原名大埤,是愛河源頭的儲水埤塘之一,水域面積約十一公頃,在雨季時有調節水位的重要功能。

★  7 內惟埤濕地公園
  位於高雄美術館旁,園內設有兒童美術館,園區周圍有成排的小葉欖仁綠蔭、擁有兩棵稀有雜交柳樹及樟樹、台灣欒樹等本土樹種,更有紅尾伯勞等過境候鳥,綠繡眼、白頭翁等。

★  8 中都濕地
  中都溼地是最新發掘的自然環境,原為木材工廠的貯木池。

★  9 旗津紅樹林
  旗津紅樹林是由「水筆仔」與「海茄苳」構成的混生林,為稀有的胎生植物,特異的自然生態,有各種魚、爬蟲類聚生,更吸引許多覓食而來的鳥類棲息築巢。目前因生態變遷,僅存十餘株。

★  10 高雄都會公園
  是國內首座利用垃圾掩埋場開闢公園的最佳示範,第一期開放35公頃,目前有170多種植物,100多種鳥類,屬於食物鏈最頂層的猛禽類-鳳頭蒼鷹,也在此築巢,園區森林生態系統已隱然成形。

★  11 半屏山、龜山 柴山自然公園
  這三座高雄市民最喜歡的假日爬山地點,其實皆是隆起的珊瑚礁群所構成,構樹、血桐是主要成員。柴山因台灣獼猴又稱猴山,擁有被列為保育類的黃裳鳳蝶、台灣魔芋、密毛魔芋。半屏山8年復育有成,種植木本植物近2萬顆,舊礦區植生覆蓋率已達90%以上,自然生態豐富。

★  12 原生植物園
  為全國第一座以原生植物為主題的公園,面積4.66公頃,近180餘種植栽,以台灣低海拔原生樹種為主,曹公圳流貫園區東側,也成為景觀生態規劃的一部份。

★  13 愛河沿岸公園

高雄綠色心臟

生態綠廊篇【壹】 城市裡的自然之歌

文/葛蔓 攝影/蔡宜亭

  你有多久沒有抬頭看看城市裡的自然朋友,向他們打聲招呼,問問他們在現代城市裡是否住得習慣?

  隨著全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失衡,許多自然生物逐漸消失,甚至開始危及人類的健康與生存,「永續發展」因此成為當代城市最重要的時代使命。但其實「生態城市」的建立,最基本便需奠基於城市綠地的開發,其中大型自然公園的建立,或者「生態廊道」更是重要,能避免過於破碎綠地棲息地,讓許多野地生物生存不易的問題發生。

高雄綠色心臟

⊙  生態廊道 疏通地球的肺

  綠意,是地球的肺!現在的地球,因為人類破壞了綠色肺支幹,無法暢快的呼吸,因此「生態廊道」的保育觀念,便在打破人為疆界,把片散的物種棲息地連結起來,提供多樣性物種生存的空間,讓大自然能生生不息,也讓人類寄居的城市奏起和諧的自然生態之歌。
 
  這樣的觀念於國際間早引起關注,早於1967年,美國便提出「美洲生態走廊」構想,並於1990年於美國、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國相繼啟動,而台灣農委會林務局目前也積極以台灣生態資源心臟-中央山脈為基地,規劃一條連結11個自然保留區,南北長達300公里的「中央山脈生態廊道」,希望讓這裡成為台灣野生動物棲息的重要保育區。

高雄綠色心臟

⊙  高雄生態廊道 活化城市之肺

  近年,積極規劃都心綠帶的高雄市政府,除了在高雄市內闢建多處大型自然公園外,更計劃將楠梓援中港、半屏山沈砂池、蓮池潭旁洲仔濕地,再延伸至本和里滯洪池、美術館內惟埤、中都濕地、旗津紅樹林公園等濕地,串聯成完整的濕地生態廊道,同時再連接高雄都會公園、半屏山、龜山、壽山、原生植物園、內惟埤公園、愛河沿岸公園,建立起「高雄生態廊道」,希望能在逐漸與荒野棲地失去串聯的都市內,提供較完整的「生態區塊」,達到多樣性生物保育的目的,真正作到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讓大自然能在高雄市裡自在呼吸。

高雄綠色心臟

生態綠廊篇【貳】 參與,讓我門愛上自然

文/葛蔓

  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除了可以讓人心曠神怡,更常帶來的往往是生命的重新領悟與洗禮,讓人學會如何珍惜生命,學會用各種方法找到生命的出口,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有越來越多都市人,正嘗試走進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

  走在高雄許多大型自然公園裡,你常可以發現許多環保、生態志工,熱情的解說,專注的觀察,他們每一份心力的奉獻,看來辛苦,換來的卻是最燦爛的笑容,和生命深層的感動。

  他們和自然的相遇,每一則都是動人的故事,串連起來,也幾乎是近幾年來在高雄城市內,匯聚公私力量發起,一場默默卻不斷累積蓄發的城市生態運動。

攝影/傅志男
攝影/傅志男

高雄公園故事 1  垃圾山變綠肺 - 高雄都會公園
■□  走進大自然

  「漫步在森林步道,你很難想像,這裡在民國88年前還是一片堆積垃圾高達40公尺的垃圾山,當時西青埔仍未封地,公園仍可以聞到陣陣的惡臭味。」當了10年的生態志工王春智指出。目前開放的都會公園達35公頃,而原為垃圾掩埋場的第二期工程,則將於99年開放。

  王春智會當生態解說員,是因為太太李如珍是學藥學的,很喜歡研究藥用植物,王春智跟著太太開始認識植物,再進一步認識各種昆蟲動物,民國85年時,他加入野鳥協會,87年也和太太一起加入都會公園做志工,現在他太太還是都會公園的工作人員。

高雄都會公園
高雄都會公園

■□  森林式公園

  從志工成為公園工作人員的李如珍,看待都會公園,就好像看待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非常清楚公園的一草一木。「常常很多民眾會問我,為什麼公園不整理、雜草叢生,其實都會公園是希望打造一個森林式公園,提供一個自然環境,讓動植物進駐,像水池旁興建就以軟泥舖陳,完全不用硬綁綁的水泥舖地。」李如珍打趣的指出。

■□  泉湧不絕的生命力

  「這裡,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驚喜!像現在就是冬候鳥遷移的時間,你可以看到至少80幾隻的燕行鳥。另外,每年4至5月,還會看到大批的鳳斑蛾在園中飛翔,通常鳳斑蛾的幼蟲會在春秋之季吃光所有的茄冬葉子,春季會演變成美麗的成蟲,你可以看到數千隻的飛蛾在綠地自在飛舞,非常壯觀。」導覽員王春智以專業性的口吻指出。 

■□  向大自然學習

  與大自然陪伴的歲月,受益的不只是夫婦倆,王春智夫婦帶著成長中的孩子們向自然學習的「自然課」,通過認識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更讓孩子更懂得尊重別人的生存環境,並且了解生命的可貴。

高雄公園故事 2  民間認養 讓水雉返鄉 - 左營洲仔濕地
■□  公民參與 認養濕地

  假日早上當你還在慵懶的睡覺,有另外一群人,卻正努力為這塊土地奮鬥!

  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高雄分會及其他保育團體的志工們就發揮世界公民的精神主動向高雄市政府發起「認養左營洲仔濕地」活動,以「水雉返鄉」與「公園革命」的訴求,爭取設立「濕地公園」。

洲仔濕地再現凌波仙子-水雉的美麗身影。攝影/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洲仔濕地再現凌波仙子-水雉的美麗身影。攝影/台灣濕地保護聯盟

■□  城市的帶狀濕地公園

  終於在民國92年5月1日正式由濕地保護聯盟高雄分會認養,而市府也開始積極推動濕地保育工作,規劃高雄溼地廊道,而濕盟也希望以「左公人工濕地」作為城市濕地的實驗場,陸續認養更多的濕地。

  事實上濕地對於城市有很大的防洪功能,4年前711水災本和里滯洪池還曾淹到一層樓高,後來,前市長謝長廷特別以1億6千萬興建這座全國首座都市型滯洪生態公園,期望讓居民免於淹水之苦。

左營洲仔濕地

■□  5年計畫 帶領民眾守護洲仔

  雖然濕地公園的構想已經獲得市政府的認同,但對於濕盟而言,保育的工作才正要開始呢!「保育團體在生態保護上是扮演『承先』的角色,然而保育是長期的工作,保護洲仔濕地上的生態,需要居民們的投入,因此濕盟希望駐留在此5年,培育更多居民投入保育的工作!」濕地保護聯盟高雄分會分會長蘇耀庭表示。

■□  愛土計畫 爭取在地認同

  「剛開始爭取這塊土地,也許地方並不是那麼認同,但我們希望爭取5年時間讓居民了解,設計各種多元活動吸引學童、年輕朋友參加,訓練更多的導覽解說員,讓他們與數以千計的青蛙、蛇、龜、鯽魚、泥鰍、鱔魚、候鳥、植物為伍,並且進一步守護這塊野生動植物種源庫。」蘇耀庭充滿信心的說明,因為他相信濕盟的愛土計畫,在眾多人的努力之下,必將能一點一滴累積影響的力量。

洲仔濕地的水生植物生態豐富
洲仔濕地的水生植物生態豐富

高雄公園故事 3  高雄寶山 - 柴山自然公園
■□  獨一無二 高雄寶山

  「柴山真的是高雄市獨一無二的寶山,台灣任何城市,都沒有像柴山這樣,位於城市旁,不但保留原始且豐富的熱帶珊瑚礁森林,還有滿山的台灣獼猴!」已有生態志工14年經驗的林忠安指出柴山對於高雄市的重要性。

■□  高雄人的柴山主義

  由於過去一直被規劃為軍事重地,卻也保留了柴山原始風貌,如今在很多保育團體的努力之下,你常常會看到許多志工背著水,上山為山友準備一杯杯熱騰騰的茶水,甚至有人背著大垃圾袋撿垃圾,更有人做生態解說,並且為柴山上的動植物做調查,還出版圖鑑,形成台灣特有的「柴山主義」。

柴山獼猴。(左圖)曾經在紫山大量出現的黃裳鳳蝶。右圖攝影/傅志男
柴山獼猴。(左圖)曾經在紫山大量出現的黃裳鳳蝶。右圖攝影/傅志男

■□  柴山 是生活的一部份

  對於很多市民來說,柴山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了!修行內觀多年的洪浚田夫妻幾乎天天上柴山,現在開始把解說導覽當成志業的林忠安則深信只要不斷的解說,會讓更多人了解維護柴山的重要性,他深信人們可以透過解說了解大自然,因為了解而心生感激,因為感激而激起對大自然的保護意識。 

■□  生態保育 從自己開始

  「當了柴山志工,幾乎顛覆我的價值觀。以前我不懂為什麼那些保育人士常用激烈的方式捍衛台灣,一直到我加入柴山自然促進公園,我才真正看到台灣的美麗,但卻被人類加速破壞,令人很憂心!」壽山國小老師傅志男以平靜的口吻道出他11年志工的感觸。「但我常和年輕的孩子說,生態保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而不是只有政府的工作,不要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去做,只要你站出來,盡自己一份力量,社會才會跟著改變」。

高雄公園故事 4  左楠後花園,再現生機 - 半屏山自然公園
■□  延續柴山主義 守護半屏山

  歷經40年砂石採礦的破壞,半屏山自民國86年市府停止採礦,並規劃為「自然公園」,開始復育工作,那時候半屏山才開始與居民有了較多的互動,目前任職於左營高中輔導主任的鄧柑謀也是在那時開始他的「半屏山生態日記」。現在的半屏山更是延續「柴山主義」的精神,成立了山友社,不定期的舉行淨山活動,並且背茶水上山,免費給爬山的居民飲用。

半屏山上的藍色小精靈黑枕藍鶲。攝影/鄧柑謀
半屏山上的藍色小精靈黑枕藍鶲。攝影/鄧柑謀

■□  爬山 寫生態日記

  「我一直覺得半屏山是左楠居民的後花園!」已經觀察半屏山生態7年的鄧柑謀老師充滿感性的表達出他對半屏山的感情。

  「我其實只是喜歡在假日時往自然鑽,會到半屏山爬山,是因為離家很近,當時半屏山剛停止採礦,我就這樣沒事拿著相機上山,看到任何有趣的物種或植物,我就隨性的拍照,順便為他們留下生態記錄。不過這些小東西真的很可愛,有一次我為了觀察斯文豪氏攀木蜥蜴正在下蛋的奇景,就不知不覺觀察了五個小時!」剛獲台灣國際科展首獎的鄧老師謙虛的指出。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半屏山的「原住民」,鄧老師與學校的師生為半屏山出版了「半屏山自然公園步道解說手冊」、「半屏山自然公園動物篇」、「半屏山自然公園植物篇」以及「半屏山軟體動物化石圖鑑」四本書,2年前市議員張清泉也與「高雄市自然觀察學會」製作「半屏山.過五關」作為國小學童的鄉土教材。

大啖構樹果汁的台灣鹿角金龜。攝影/鄧柑謀
大啖構樹果汁的台灣鹿角金龜。攝影/鄧柑謀

■□  偉大的教科書-大自然

  徐志摩就曾說「大自然是偉大的教科書」,的確,對於現今的人們來說,大自然是讓人們學習如何尊重自己與別人的生命最好的老師,這點也是鄧老師多年來當生態志工最大的心得。

  他指出「我是學心理諮商的,學習觀察自然界其實對於我的輔導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帶學生上山,不但教導他們認識這裡的動植物,也讓他們了解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係,這是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當你看到學生們在了解這些動物為了繁衍後代所付出的辛苦代價,那雙感動的眼神時,你其實就知道,孩子已經了解到生命的珍貴!」。

都市公園篇 與自然作鄰居

文/朱正杰 攝影/蔡宜亭

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自然健康的生活,一個進步的城市,除了要有現代化的建設,
也要有充足的綠地公園,才能滿足民眾的需求。
市政府長久經營高雄公園綠地,並開放市民團體認養,提升民眾參與度,
近年來並規劃一些特色公園,對提昇都市形象、環境品質貢獻甚大。
高市的公園綠地政策已展現成果,為城市居民生活帶來實質上的改變,
高雄人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幸福與感動!

生日公園
生日公園

*  健康城市 綠意處處

  近幾年來,在市府團隊不斷的努力下,高雄市容景觀變美麗是市民與外來遊客共同的感覺,公園、綠地品質亦較以往顯得更主題化、人性化與在地化,市民的生活環境品質也有顯著的成長。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發表的資料統計,91年底各縣市公園、體育場、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樂場等五種遊憩設施面積,占都市計畫面積之比率,以高雄市7.8﹪最高。

  截至93年底,本市都市計畫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開闢面積已達679.6315公頃,開闢率為63.4%,共293處。平均每人享有4.49平方公尺。倘加計廣場面積4.9537公頃,則每人享有綠地面積為4.53平方公尺;若再加計非都市計畫綠地、動物園等,則每人可享有綠地面積為5.30平方公尺。由此可見高雄市府對都市綠意環境之重視。

*  《城市光廊》帶動城市景觀改造風潮

  市府在綠地公園這方面所做的努力有許多值得一提,像是「城市光廊」出現,就帶動了城市景觀改造的風潮。從前到了夜晚便顯得漆黑黝暗的中華路、五福路間的公園空間,在經市府的大力規劃整治,搖身一變成為高雄民眾休閒的好去處「城市光廊」,而它現已成為高雄的新地標,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  《生日公園》全國首件公園綠地促參案

  另外,促參法實施以來,各縣市政府無不卯足全力推出促參案件。高雄市政府率先於今年5月24日主持國內第1件公園綠地促參案-「生日公園ROT案」之簽約典禮,為國內綠地促參案創造新頁。該公園臨苓雅國中,面積約17,042平方公尺,配合親子歡樂屋的空間營造,加入12星座的故事及趣味設施,以燈光及雕刻等方式呈現,並配合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營造藝文的人文空間,是全國唯一的生日主題公園。

生日公園內加入各式親子趣味設施,成為社區居民最佳休閒去處
生日公園內加入各式親子趣味設施,成為社區居民最佳休閒去處

*  《自來水公園》承載市民記憶 亮麗變身

  位於五福一路與光華一路路口的「自來水公園」,面積0.9718公頃,園區內水塔興建於1960年代,由美援資金及技術完成,高約38公尺,設計儲水量3600噸,後因設計不良而未啟用。經都市計畫變更機關用地為公園用地,並與自來水公司協調取得該公園用地,且將水塔移轉予市政府,不僅給予水塔再生機會,也提供高雄市民新的都市休憩空間。

  園區內除配置水景、燈光照明及植栽綠化外,尚配置7座以水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建構公園成為水與綠、光與藝術之場域,展現城市美學,也讓承載市民共同記憶的自來水塔,變身為未來的五福國際觀光大道另一個美麗的駐足點。

以水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將自來水公園點綴成光與水相互輝映的美麗據點
以水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將自來水公園點綴成光與水相互輝映的美麗據點

*  花園城市 繽紛四季

  近年來養工處致力於公園、綠地開闢,廣植花木與市容的綠美化工作,除營造高雄市為『生態都市』外,更積極推動成為『花園城市』,藉由慎選適合本市氣候環境的樹種,來代表本市的特色,並利用開花性植物與四季花卉來點綴市容,以呈現不同的城市風貌。

  文化中心周圍人行道、和平路及光華路分隔島上的阿勃勒,成串垂下的金黃色花序,如鈴鐺般迎風搖曳,漫步在其樹蔭下,別具情趣。而中華一、二路段(從中華地下道起至左營地下道止)全長約2.5公里的鳳凰木林道、愛河一期沿岸及部分公園所種植之鳳凰木,皆已綠樹成蔭,夏日一到,火紅的花朵熱情奔放。

  高雄市代理陳其邁市長並承諾成立行道樹種植審查委員會,全面維護管理行道樹,形塑花園城市景觀。

美麗的花木讓城市四季風情多變迷人
美麗的花木讓城市四季風情多變迷人

*  公園認養 提高社區認同感

  同時,為了讓民眾對於住家環境有更深的參與和認同感,推動民間參與市政建設一直是高雄市政府不遺餘力所推行的政策,工務局養工處積極推動鼓勵各界認養全市公園綠地及兒童遊戲場,目前包括有14處公園綠地(面積合計約20公頃)分別由私人企業、公會聯盟、宗教慈善團體、私立學校等認養,每年約可節省800萬元維護費用,約佔維護預算16%,對於市庫助益不小。 
  其中由工務局與高雄醫學大學共同推動「高醫大大學城」計畫,便由高雄醫學大學承擔起認養三民一號公園D區維護工作外,並進行校門前道路、人行步道、公園區步道及公園實驗劇場等改造工程,屆時將呈現市民嶄新面貌,並帶來示範效果。

高雄綠色心臟

*  桂冠鄰里 活力家園

  由於市容改造在硬體工程展開的同時,也應該有軟體配套,讓社區里鄰自動自發動手參與環境的維護和美化,因此市府市政會議通過「桂冠鄰里、活力家園」計畫,將市容改造運動延伸到里鄰,將由鄰里自主規劃、提案,透過競爭機制營造社區環境清潔與美化特色,經過半年的考核選拔,預期將把高雄市的城市美學推進新階段。

  現代人重視養生之道,追求綠色休閒空間,經過市政府長久的努力,高雄公園綠地政策已展現成果,未來養工處將繼續以開闢更優質的公園綠地,改善道路、人行道品質,及建立節能與創意的都市照明為目標,與市民共同建構高雄市成為健康、友善的花園生態都市。

環境教育篇【壹】 種下一顆綠色種子從校園開始

文、攝影/曾祥屏

  生態城市的落實,來自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環保觀念的生根,則要從小、從教育中做起。綠意悠悠的校園,不但是均勻散落在城市裡的綠色園地,蘊藏了無限大自然的盎然生機,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大自然的環境,更是培育環保尖兵的綠色沃土。
  小朋友從小在學校的環保教育中耳濡目染,像種下一顆綠色種子,未來會發芽成長,茁壯成庇蔭眾生的綠色大樹;社區大學的自然環保課程,則帶領我們更了解如何親身實踐環保社區、生態城市的任務。
  校園內外,一場屬於心靈的綠色洗禮,正在興起,也將為遠離自然已久的都市人,打開全新的生活視野! 

-◇-  環保美樂地-加昌國小

  走進永續經營的綠色學校─加昌國小,會讓人驚訝於校園內植物的生長是如此地自然且蓬勃,花叢、樹梢間蝴蝶翩翩飛舞,蟲吟鳥叫唧唧,小朋友們習慣於看到蝴蝶、飛鳥,已經不會撲蝶、打鳥,而是和牠們和平共處,欣賞且讚美牠們。加昌國小教務主任歐哲華說,和自然和平相處的觀念,小朋友就是種子,20年後,自然就會影響到國家、社會,撒生態環保的種子,從小朋友就開始,日後影響深遠。

  加昌國小是高雄市國小唯一的環境教育資源中心學校,是永續經營的綠色學校,更是學生、家長及附近居民環保的美樂地。學校的作為除了是小學生環保觀念的典範外,也是活生生小朋友的環保教材。

-◇-  蝴蝶滿天飛舞的校園

  以太陽光與風力發電照明的加昌國小,展現了太陽與風的力量;利用學校校園呈斜坡狀的地勢,設置戶外水土保持教室,讓小朋友親眼觀察到裸露區的土壤最容易被沖刷流失的事實;保留校園內的榕樹、台灣欒樹等大樹,做為「鳥類棲息區」,成功地吸引包括大捲尾、五色鳥、白頭翁、喜雀、麻雀、斑鳩、綠繡眼等多種鳥類棲息甚至築巢;種植蝴蝶的蜜源植物和蝴蝶幼蟲的食草區,小朋友可以在樹葉上找到蝴蝶的幼蟲,蝴蝶也在校園裡滿天飛舞。

水流景觀生態區培育了約50種的水生及水邊植物,是小朋友的環保樂土
水流景觀生態區培育了約50種的水生及水邊植物,是小朋友的環保樂土

  60個廢棄浴缸種花造景,自己動手做落葉堆肥;還有水資源的多重使用,設置各種集水撲滿,讓小朋友洗過手的水可以拖地,拖過地的水可以澆花;水流景觀生態區中,小溪造景的溪水是廚房使用過排出的RO乾淨廢水,培育了約50種的水生及水邊植物,小朋友下課了,校園內的流水景觀,讓他們遊樂在自然生態中。

-◇-  資源博物館 化腐朽為神奇

  從各教室和辦公室都有設置的手提式資源回收袋,到廢電池、舊光碟的回收桶,以至於愛心媽媽協助成立的「資源博物館」,博物館內廢棄的木質桌面舖地成木質地板,架上陳列廢紙、廢紙盒、鋁罐、寶特瓶所製作的資源再生購物袋、藝術作品,這一整套的資源垃圾回收系統,透過每班的環保小尖兵和老師、家長們的協助,讓小朋友了解資源垃圾回收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同時減少垃圾污染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城市。

  這個和環保緊密結合的學校,宛如自然生態樂土的校園,被充分做為教育我們下一代環保教育的沃土,不論是從學校網站、加昌國小永續校園步道手冊,以至於我們的美樂地活動學習單,都讓師生們體驗到環保生活的美好,進而做到保護環境的實踐。

(左圖)蝴蝶已是加昌國小校園中常見的嬌客。(右圖)加昌國小教務主任歐哲華展示學校愛心媽媽以回收的飲料盒所做購物袋。
(左圖)蝴蝶已是加昌國小校園中常見的嬌客。(右圖)加昌國小教務主任歐哲華展示學校愛心媽媽以回收的飲料盒所做購物袋。

-◇-  推廣城市環保-新興社區大學

  而開辦已5年的高雄市新興社區大學,所做的則是另一種城市環保教育。來新興社大上學的大多是出了社會工作的成年人,為滿足自身對社會生活上的求知慾,前來上課。也因此課程規劃重點側重於發展市民的城市關懷,落實公民意識教育推廣及社區參與的理念。今年度社大為推動高雄港灣城市在地關懷,將具公民意識內涵、社區推廣、環境保育推廣的課程列為核心課程。

(左圖)高雄都會公園鳳斑蝶。攝影/高介志 (右圖)走進大自然,接受萬物給予的生命教育。
(左圖)高雄都會公園鳳斑蝶。攝影/高介志 (右圖)走進大自然,接受萬物給予的生命教育。

-◇-  足跡遍步南部生態野地

  由楊吉壽、郭義良、趙坤隆三位擁有豐厚環保教育經歷的講師授課的「快快樂樂學生態─認識植物和昆蟲」課程,便是很受歡迎的一堂課程。因為許多都市人常有叫不出植物或昆蟲名稱的經驗,也不知道該如何與這些大自然朋友和樂共處,到社大報名上課,基本上是對環境課程有興趣,想多了解環境的訊息。

  講師楊吉壽現在是南台灣植物保育學會會長,濕地保護聯盟、野鳥學會等等綠色團體都有他走過的足跡,出版過如「柴山昆蟲」等多本植物及昆蟲圖鑑。他表示,在新興社區大學的學生,男女老少都有,不過這些學員多是沒有受過環保基礎教育的初學者,但是,對於環保生態有著強烈的興趣,老師們也因此在教學上更注重與學生的互動。

  課堂上,除了照片資料的生動解說,老師也常帶領班上十多位學生,跋涉遠征,到自然野地實地了解植物生態、兩棲爬蟲、昆蟲,並教導野外急救、野外求生的知識技能,足跡遍步壽山、半屏山、旗后山、以及稍遠些的扇平、藤枝等常見的南部生態聚點,令人驚艷不斷的自然奇蹟,令人眼花撩亂的自然萬花筒,常讓學員有很深的感動。

(左圖)環保課程學員在柴山現場觀察。照片提供/高雄市文化導覽協會  (右圖)夜間的觀察也是環保課程重要的一環。照片提供/高雄市文化導覽協會
(左圖)環保課程學員在柴山現場觀察。照片提供/高雄市文化導覽協會 (右圖)夜間的觀察也是環保課程重要的一環。照片提供/高雄市文化導覽協會

-◇-  綠色能量 無限傳遞

  從國小校園到社區大學,不管是學童、家長,或者回到學校再進修的市民,其實都是高雄環保教育累積的種子,每人身上都帶有無限的感染力量,能將心中愛護大自然的心情與感動,再次傳遞出去,也將讓港都蛻變成為更重視環境品質與健康生活的生態城市。

環境教育篇【貳】 動物回家以後

文/李小俠

  當動物開始回家後,更重要的是,這個家是否友善、能夠長久和諧的居住下來?
  這牽涉到的,不只是單一生物的繁衍,而是彼此「關係」的維繫,或者說是以往以「人為中心」的環境倫理價值,修正為以「非人類為中心」的環境倫理觀點,所需的深刻反省。 

-◆-  與大自然和樂共融

  今年,高雄城市出現了許多自然稀客,包括:鳳頭蒼鷹落籍都會公園等,而螢火蟲、水雉、鴛鴦的復育也逐漸展現令人雀躍的成果。這些除了說明這幾年高雄市在生態環境營造與復育的努力外,也拋出了更發人省思的問題與任務-動物回家以後,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共處,創造出一個人與大自然共融的樂園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過往的經驗,追索出些許答案!

高雄都會公園保育類夏候鳥-燕鴴。攝影/高介志
高雄都會公園保育類夏候鳥-燕鴴。攝影/高介志

-◆-  尊重保護大自然

  柴山獼猴一直被視為高雄市最好的自然朋友,但是以往被視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如今卻頻頻傳出騷擾民宅、搶奪登山客食物、攻擊人的情形,引起許多人討論應猴群管制的問題。

  其實,猴子會攻擊人,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獼猴的生活遭到了人類的侵擾,在柴山,仍有獵捕驅趕獼猴的情況發生,不少私設休息區、民眾盜採可食性的植物等、或者過當的餵食,都會侵犯到獼猴的棲息地與覓食場所,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這些不但逾越了人與猴子應有的分際,也影響柴山的生態環境。柴山的台灣魔芋開花時容易飄出腐臭味,無知民眾常因此隨手砍除破壞,而民眾自行開闢花圃,引進外來植物,也對柴山原有植物帶來生存危機。這些可說是民眾缺乏環境自然認知所致。

-◆-  減少人為干擾

  由於柴山登山客多,因此,尋求能減少對自然環境干擾的登山方式,就是目前最需要努力與教育民眾的方式。市府在柴山設立架空於地面上的木棧道其用意便在於此,方便遊客登山的同時,不直接與表土接觸,也可減少對地表草本植物的破壞,進而減低水土的流失,讓植物能自由地生長,也讓小型動物穿梭期間,降低開闢木棧道所引起的棲地分隔效應。

柴山獼猴是高雄市民的好友,彼此該如何互動相處,正考驗都市人的智慧。攝影/蔡宜亭
柴山獼猴是高雄市民的好友,彼此該如何互動相處,正考驗都市人的智慧。攝影/蔡宜亭

-◆-  學習包容自然的生存之道

  曾經擁有千萬隻點點螢火飛舞的城市,如今也興起一股復育的熱潮。高雄也曾在內惟埤文化園區、甚至在都會公園、緊鄰原生植物園的都市森林浴場,都有過螢火蟲的復育計劃。由於螢火蟲是一種優良環境的指標生物,需濕地植生、好水質、無光害,若有人為干擾、水域環境的水泥化等,都可能使得螢火蟲的復育功敗垂成。也可見,螢火蟲的復育需建基於完整的生態鏈與生存環境之上,而非單一物種的復育,關鍵之處在於人類願意去學習包容自然物種的生存之道。

  當洲仔濕地復育水雉、鴛鴦有成,城市裡欣見自然嬌客的出現,讓我們開始從自然學習生命真義與生態倫理,以尊重和理解創造更融合而豐富的生態城市新契機吧!

柴山特有植物-密毛魔芋
柴山特有植物-密毛魔芋

願景篇 綠色新故鄉

文/李小俠

  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僅僅在於經濟建設的發達,更在於其所展現的遠見氣度與生命智慧。對於自然環境,懂得以一份尊重,謙遜以對,加以珍惜;對於萬物生命,平等相待,學會和諧共處,這些顯現的不是競爭豪奪的侵略特徵,而是一種愛惜孕育生命的土地,永續經營發展的宏觀視野。

-∞-  舉手為生態盡一份心力

  建立一座永續經營的生態城市,需要諸多的環節配合。除了政府規劃者對於環保生態的識見,從政策到實際建設環節的貫徹實施,還要有民間認同參與,甚至於個人生活上一點一滴的實踐。

  畢竟生態環保,並不是單一點的努力就可以達成,生態系環環相扣,這也是為什麼被破壞的自然生態,若要復育,若只集中於單一物種,往往極易失敗。同樣的,平時注意減少資源的耗費,也是舉手可以為地球生態盡的一份心力。

攝影/蔡宜亭
攝影/蔡宜亭

-∞-  綠建築 響應京都議定書

  除了都市生態綠地的闢建、環保志工的投入,其實每一位高雄市民可以做的還有許多,今年2月剛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便在提醒開發國家在全力發展經濟之餘,也應響應落實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決心、提昇能源使用效率。行政院「挑戰2008年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中,也有一項「水與綠建設計畫」,就是要使台灣成為生態與產業共融的「綠色矽島」,「綠建築」也是其中要項。

  而從重工業城市成功轉型的高雄市,除了以柔性美學注入公共工程,成功改變城市景觀面貌,綠色環保亦一直是其施政作為的重要考量,希望能創造與週遭自然環境共融和諧的城市建築。如市府合署辦公大樓便於92年完成,包括:建築物外遮陽、雨水回收系統、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等綠建築改善,利用南台灣的長時間日照、陽光充足的的天候特色,有效節省電費100-150萬元,而總回收雨水量預計每年5千噸,用來澆灌大樓周圍植栽,並作中庭採光罩灑水散熱用途。

市府合署辦公室92年完成綠建築改善,率先響應自然環保政策。攝影/李士豪
市府合署辦公室92年完成綠建築改善,率先響應自然環保政策。攝影/李士豪

-∞-  推動綠色環保建設

  未來,高雄市綠建築的推動,除了納入為新建物申請建造執照的必要抽查項目,也將推動既有建物進行綠建築改善。同時在興建規劃中的高雄市大型公共建設,如:高雄巨蛋體育場、2009世運主場地,也都將以綠建築概念設計,並將太陽能光電大量使用在造街建設上,如:已完成的四維路、五福國際觀光大道及河東路,今年還將陸續於12號碼頭、民權路、九如路及新光園道完成設置。

-∞-  和自然共存的家

  從這些城市改變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生態環保的重視,是一種內在的生命哲學,體現於都市規劃、生活習慣、生命對待等諸多細節中,需要的不是一時激情的衝動,而是深刻而持續的實踐互動與自我反省。

  而一座安全、健康、生態的友善城市,將不再只是人類安居之所,更是大自然也能共存的「家」。

利用太陽能光電的共桿電燈,能有效省電。圖片提供/工務局
利用太陽能光電的共桿電燈,能有效省電。圖片提供/工務局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