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5-11-01更新日期:2005-11-01
【高雄觀點.論述新視野】
德國契尼茲vs.高雄
【高雄觀點.論述新視野】北京vs.高雄 遠方流浪‧城市攝影
專訪2005雲門流浪者計畫/實踐者/李青亮
文/謝美萱 攝影/蔡宜亭、李青亮
-◇- 到北京,尋找文化交會火花
他帶著一整組攝影器材,隻身前往北京探訪這個大城市的藝術家與藝術氣息,行程安排上寫著舊貨市場、露天散攤、老舍茶館...,腦中思量著一串藝術家的名單。他說他要往複雜度高的地區去,要看見豐富的北京,還要和當地的藝術家面對面接觸,看看,會有什麼交會的火花?
25歲的李青亮,在今年獲選參與雲門獎助年輕藝術家到國外從事自助式貧窮旅行的「流浪者計劃」,而有了為期兩個月的北京攝影之旅,這個旅行伴隨而來的是各式各樣的問題,就連甄選的時候,林懷民都忍不住問他:「你對北京有那麼多想像,如果到了那裡你才發現那裡沒有你想拍的,你怎麼辦?」一身黝黑皮膚的李青亮不為難於此,他說:「不管怎麼樣,我還是做我的攝影記錄。」

-◇- 透過台灣看世界
而北京究竟是什麼樣子?李青亮說,他所接觸到在北京的台灣學生都普遍討厭北京人,「他們覺得北京人囂張、凶悍,但又不見得有內涵。」他在想,這樣的衝突從何而來?在與北京藝術家面對交談時,李青亮發現他們都對台灣很感興趣,並且試圖從他身上詢問各種關於台灣的訊息。「我甚至看到當地的報紙有一句這樣的標語:『透過台灣來看世界』。我發現他們對於我能夠以這麼年輕的身分,出國、自在自信地和他們訪談,感到非常驚訝,於是我慢慢體會到他們的某些自傲,或許是來自很幽微的自卑心理。」
-◇- 看見實踐夢想的能力
而他所看見的北京,終究沒有如他所想像地那般令人著迷。多元、豐富、後現代-所有預設的形容詞融化在街道上相互碰撞的擁擠人潮裡,但李青亮卻覺得這一趟旅行對他而言非常重要。「這個流浪者計劃讓我清楚看見自己實踐夢想的能力,這次我給自己的完成度分數可能是不及格的,但我卻更明白自己要去努力什麼。」
這是李青亮的北京行,一個年輕創作者,以城市為經、藝術為緯,所做的一次耐人尋味的自我探索。
當腳步邁入北京的同時,也往回走向高雄。在他城裡,更清晰地看見了自己。

高雄私語
「相較於北京,我會覺得高雄是一個比較舒服的地方,這裡有文化面的空氣讓人吸收,也有很好的生活步調,你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一家好店坐下來歇息、思考、享受。」--李青亮
【高雄觀點.論述新視野】台北vs.高雄 把女影拉回高雄,把高雄推進主流
專訪2005女性影展/策展人/林杏鴻
文/謝美萱 攝影/李青亮
-◇- 為高雄爭一口氣
你也許注意到,2005年的女性影展以「雙城記」姿態同時舉辦於高雄和台北,這是闊別十多年來,女性影展繼第一屆後,首度再「回到娘家」,期間長達十多年女性影展都在台北舉辦,高雄人引頸顧盼多時,終於把影展盼回來。而這幕後最重要的推手之一,就是本屆女性影展策展人林杏鴻,一個道道地地的高雄人。
林杏鴻說,過去高雄一向被認為沒有藝文人口,甚至是文化沙漠,以女性影展來說,由於長期以來都在台北舉辦,所以儘管高雄的民間團體一直有心將這些好電影帶進高雄,都礙於經費不足而只能挑選幾部影片做零星的單點放映。「但其實我心裡很強烈的理解到,高雄人渴求的藝文能量遠勝於此,卻又因為長期被劃為藝文邊緣地域而不習慣去積極爭取,我覺得我想要為高雄人爭一口氣。」為這一口氣,讓林杏鴻卯足了勁,不但把女影拉回高雄,甚至相較於台北,為高雄投入更多的資源。

-◇- 也讓台北「邊緣」一下下
對林杏鴻來說,把女性影展拉到高雄,這個動作在本質上和女性影展的精神是互通的。「在社會中,男性是主流,女性是相對的非主流,這也好比長期以來台北是主流,高雄是相對的非主流。不論是性別或地域,我一直在意的就是,翻轉主流與非主流的既定角色。我希望女性被看見、高雄被看見,並且蓬勃發展自身的力量和影響力。」眼尖的朋友發現,林杏鴻刻意將女性影展的開幕放在高雄,甚至有些片子是台北看不到、專屬於高雄人的。她俏皮的說,偶爾也讓台北去「邊緣」一下下。
於是,本屆女性影展以100多影片的大規模進駐高雄,多數場次舉辦映後座談,殷殷期盼電影的高雄人終於不再被劃做「邊緣」,以此為起點,繼續往前邁進。

高雄私語
「我的朋友常和我說,他們很羨慕台北,有各種影展、小劇場、藝文表演,我心裡想的是,不要羨慕他們,我們現在就要行動。」「在台北做什麼都很方便,辦影展很容易去想怎麼樣比較好操作,但是在高雄,我覺得自己特別因為處於弱勢、資源匱乏的位置,而更能去想,我們真正要的是什麼。」--林杏鴻
千里相牽的異國戀愛
專訪飛利浦/德國工程師/Andreas Winkler
文/張唐偉Tony 攝影/李宣融
☆ 浪漫的愛情,造就另一段美麗的邂逅
29歲的安德魯斯‧文克勒 Andreas Winkler (暱稱阿德),兩年前落腳高雄,起因正是一段時下流行的浪漫網戀。更浪漫的是,他為了身體不適、無法繼續留在英國唸書的女友,開始在網路上蒐集資料,只為了更認識女友的家鄉,最後更千里跋涉來到了高雄,並從此定居下來,也因此開啟了和高雄另一段美麗的邂逅。
☆ 想要永遠住在高雄
目前在楠梓加工區的台灣飛利浦建元電子公司,擔任生產企劃助理管理師的阿德,雖然只會說簡單的國語,雖然只來了兩年,但是卻開始無法自拔地愛上了高雄,「我覺得很奇怪,我無法解釋,但我希望我能永遠住在這裏,因為我喜歡這裏的人民、食物及生活」。
已經完全融入高雄生活的他,平常最喜歡跟同事到公司附近的麵店,吃他認為口味一極棒的麻醬麵或水餃。而繁華熱鬧的夜生活、繁忙的上下班交通,都曾讓他嘆為觀止,卻也讓他走遍了高雄各大夜市,練就了一身騎摩托車的好技術,這些可都是以前的他想都沒想過的經驗。「或許是感染到南台灣的熱情勇猛,我還曾經騎著小綿羊,一路飆往阿里山,接著又折返南部抵達墾丁國家公園,雖然當時是冬季,但是我實在無法抗拒碧藍的墾丁海域,所以就毫不猶疑地往海裡一跳,卻一點也不覺得冷!」想起自己曾經有的瘋狂舉動,阿德既自傲又開朗的笑著說。

☆ 高雄,迷人的異國戀人
這兩年來,走過台灣許多城市及風景區,但阿德說他最喜歡的還是高雄。「高雄市人不但親切熱情,生活方便又有生命力,每天都能發現新奇的事物,這些都是我在德國無法體會的。雖然我的故鄉--德國東部小鎮「契尼茲」(Chemnitz)面積大小跟高雄市一樣大,綠地較多,空氣較新鮮;但相對地人們也較冷默、生活很無趣。」住在愛河邊的阿德,就像在這座城市的所有年輕人一樣,也喜歡跟女朋友相偕,到城市光廊喝咖啡看表演、登上八十五層大樓俯瞰迷人的城市夜景,到新堀江、電子街去看看新鮮玩意。對他來說,這城市就像一位迷人的戀人,擁有讓他想要不斷探訪的神奇魅力。
最近,他又買了一輛單車,他說,他要用另一種速度,另一種方式,再次看見高雄的美,再和她談一場戀愛!
高雄私語
「希望高雄市能繼續努力,多一些文藝活動,增添高雄市的文化氣息,同時也不要忘記尋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平衡點,讓高雄市更美更發光。」 --安德魯斯‧文克勒 Andreas Wink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