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港都】
城市裡的風格推手 張孝維低調營造城市風景
在高雄市,有一些地方終年播放爵士樂,空間中流盪著厚實卻自由的氣氛,吸引了許多喜愛這股氣味的同好。這些地方雖然不是村上春樹筆下寂寞離奇的咖啡館,但是它們同樣有個熱愛閱讀、非常真實的主人,他是張孝維。
2001年,城市光廊開幕後,每個星期的某個晚上,總會有個人,坐在移動式的音響前,在光廊的一角,播送著自己推薦的爵士樂,娓娓地說著每個曲子的故事,這個人,也是張孝維。
音樂因緣深厚 累積文化生活能量
本職是室內設計師的張孝維,從小受到擔任爵士樂手父親的影響,每天都在Bill Evans的樂聲中醒來,耳濡目染的結果,讓他幾乎成為爵士樂的活字典。這種深厚的素養,在他開始跨足咖啡館的經營後,成為店裡最自然、也是最重要的元素。
從「strada步道咖啡」、「little green小綠人酒館」、再到「半九十茶屋」與「Marsalis 酒館」,十幾年來,張孝維在不同的城市角落裡,陸續拓展不同類型的店,也由於他敏銳的美感與空間設計,讓每一間店都成為高雄市非常獨特的風格景片。
各家店內經常可見藝文活動的訊息張貼,偶爾會有Lomo相機的攝影展,牆上懸掛活潑大氣的畫作是年輕新秀的作品,有時年輕的爵士樂手會跑到Marsalis即興演奏,最近還協助駁二藝術特區「烈燄駁二」音樂會販售票券,店中看到的、聽到的,都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氣息。這些空間、陳設及活動等積聚起來的能量,讓市政府文化局把它們視為能代表高雄市某種生活方式的「文化生活圈」。
很多客人會以為爵士樂就是他店裡的特色與招牌,有些人會想像他是不是就像村上春樹開一間爵士咖啡屋,在那裡觀察芸芸眾生。張孝維說,自己從來不會想去標榜自己的店是什麼音樂型態,也不認為音樂只是一首曲子而已,「音樂是一個人與一首歌相處的狀態」。他認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點、多少人、在做些什麼,就會產生不同的音樂。
因為音樂 涉獵多方領域
對於音樂,張孝維有深刻的哲學式定義,但其實,音樂卻正是帶領他進入哲學領域的源頭。而這一切,都得從他的成長背景談起。
40年代左右,張孝維的外公在鹽埕區壽星戲院附近經營高雄第一家、也是全東南亞第一家的樂器行—「美聲樂器行」,當年有樂手身分的父親來到這裡工作,認識了母親,而他就在這裡誕生,也因此從小就接觸到爵士樂。後來,外公到皇后舞廳擔任經理,父親也在那裡擔任樂隊領班,當時樂隊是Big Band的型態,讓他的兒時記憶充滿了Big Band演奏的樂聲,「小時候我媽抱著我去等父親下班,那時候都會演奏Glenn Miller的月光小夜曲,讓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聽到這首曲子,就覺得要回家了」。
爵士樂在他的生命裡佔了很重要的份量,一直到17、18歲,在一些只放音樂、而且放很大聲的「音樂屋」當DJ,聽到很多的搖滾樂,讓他吸收到更多西方的元素。「那時候的搖滾樂有很多對社會的觀察和批判,我也開始察覺我們這裡和西方的不同,想要去懂得、去了解、去思考、去辨明,所以就開始讀很多哲學、文學、社會學的書」。
誰也沒想到,高中只讀半年就輟學,學歷證明上只有國中畢業的張孝維,從那時候開始,靠著自學,讀了無數的文學作品、社會理論、思想著作,也學會廣告、設計。現在的張孝維,沒有傲人的文憑,但和他深入接觸過的人都會認為,他的學問與思想深度是值得尊敬的。
拉長時間軸 培養港都文化沃土
深思明辨的習慣,讓張孝維在面對高雄人文發展時,有了堅定不媚俗的方法論。從小在鹽埕長大的他,對家鄉有很濃厚的情感,面對高雄與西方、甚至是與台北之間非常不同的面貌,一直去思考要怎麼做,才能不氣急敗壞地,讓文化不再是高來高去的事,而是能夠落實於生活中,「改變人們的習慣」。他認為與其花兩年去種一株美麗的花,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培養肥沃的土壤,「拉長時間軸去思考,把土壤養肥了,才能長出百年的樹」。
這個想法,讓他決定以不同型態的店來開始時,同時默默地在做「養土」的工作,並且不求快的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大家會發現這幾家店幾乎沒有明顯的招牌,只以鮮明溫厚的風格就吸引很多人。張孝維表示,他不喜歡標榜口號,喜歡用自然的方式與民眾接觸,「就算不大聲嚷嚷,別人也可以看到你的美」。
就是這種內蘊的精神,讓張孝維看待自己推展人文所做的事,也是同樣地平靜與自然。他說,幫駁二賣音樂會的票,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因為八年前,就提供空間給很多獨立樂團在店裡販售作品,和他們也因此相熟,像是陳綺貞當年名氣還沒有很響亮時,咖啡店裡就在陳列販售她出的EP。經過這麼多年之後,當年的樂團、歌手都長大成熟了,也因此很自然地再次用另外一種方式、在另一個時空交會。
也許是因為拉長時間軸的關係,讓張孝維覺得這些說不上是「他去做了什麼」。但是,在我們的眼中,他所認為的風中之塵,其實是他這麼多年來所埋下、養成的肥沃土壤,也讓人渴望在他的方法論下,有一天真的會在高雄長出又高又壯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