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城市探索】

高雄好「站」 共度好時光

     成立14年、每月瀏覽人數達350萬人次的美國知名旅遊網站「BootsnAll」,在2012年一開春,即票選出全球最美麗的15座地鐵站,這個票選活動讓人們更了解地鐵站不僅具有交通功能,也能成為兼具景觀與藝術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更是提升大眾生活美學或了解地域歷史文化的重要場域。

高雄有許多值得旅人探訪的好「站」,陪伴民眾一起共度好時光。(圖/高雄關稅局、高雄市文化局、Anita攝)
高雄有許多值得旅人探訪的好「站」,陪伴民眾一起共度好時光。(圖/高雄關稅局、高雄市文化局、Anita攝)

     在全球眾多各具特色的地鐵站競爭下,高雄捷運的美麗島站和中央公園站,以黑馬之姿一舉奪下第2名和第4名的殊榮,網站特別詳述這些美麗地鐵站所刻劃出的城市獨特氛圍和演進,讓「高雄」之名,在全世界發光。

     當然,高雄除了有受到世界肯定的美麗車站外,也保留了在舊時光裡,曾肩負著重要的交通樞紐與影響著常民文化的老車站,透過翻新整修、加入文化保存的功能,重現過往時光的風華。

     在時光洪流和時代演進的交錯下,高雄有許多好「站」值得旅人一一探訪,見證時光之美,也感受光榮時代的驕傲!

<時代之光  不同凡響>

     隨著時代的演進,城市內快速交通運輸系統的車站,不僅是被人們用來移動的交通工具,更成為結合藝術與特色建築的巨大展覽館,讓忙碌的現代人輕鬆接觸生活美學,也可作為展現國家或城市核心價值的開放窗口。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

     由義大利國寶級的藝術大師-水仙(Maestro Narcissus Quagliata)繪製,並且和享譽國際的德國 Derix工作坊共同合作,耗費四年半所創作出燦爛奪目的「光之穹頂」,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件玻璃公共藝術作品,它就座落在高雄捷運紅橘線交會的O5/R10美麗島站內,也是本次榮獲美國知名旅遊網站「BootsnAll」給予全球最美麗地鐵站第2名殊榮的一大原因。

     過去人們對地鐵站的認知,大多歸類在交通運輸的價值中,易忽略它其實是最貼近生活、最長時間陪伴民眾移動的場域。積極營造幸福城市的高雄,在高雄捷運初期規劃時,即把捷運站結合公共藝術視為打造城市幸福角落的必要工作,所以如世運站、橋頭站、三多商圈站等眾多的捷運站,都有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的呈現。其中,地處曾是台灣民主歷史事件發生地的「美麗島站」捷運站,更承載了歷史傳承與包容的使命感,讓在地民眾走在美麗島捷運站裡,能深化對自我環境的認同;外來旅客透過美麗島站,認識高雄的百變風華和內蘊的城市精神。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內公共藝術「光之穹頂」,受到國際旅遊網站肯定。(圖/ Anita攝)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內公共藝術「光之穹頂」,受到國際旅遊網站肯定。(圖/ Anita攝)

     於是,美麗島站內大廳的「光之穹頂」依此理念,化身為最具高雄意涵的代表性作品。四千多片德國空運來台組裝的彩繪玻璃,中間是代表陰(藍色)、陽(紅色)的兩個柱子,撐起整個世界的繽紛和生生不息;上方的圓頂彩繪中,以孕育生命的海洋、載負生命的男性、照亮宇宙的太陽、浴火重生的鳳凰等圖像,代表宇宙的誕生、成長、榮耀及毀滅,彷彿與高雄不斷創新、前進和多元共榮的城市性格,相互輝映。

     而站外四個主要的出入口,也請日本建築大師高松伸規劃設計,以鋼架和玻璃建造出四個船型的大型玻璃帷幕,船身造型代表了高雄海港城的意象,明顯可見的鋼架代表了人們堅定的意念和城市堅強的性格。當從空中向下俯瞰時,四個宏偉又彼此連結的建築體,又像是人們伸出雙手合掌,虔誠祈禱,強化了美麗島站祈求和平的寬容氛圍。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四個相對的玻璃帷幕出入口,是意涵祈禱平和、包容的象徵。(圖/ 蔡明余 攝)
高雄捷運美麗島站四個相對的玻璃帷幕出入口,是意涵祈禱平和、包容的象徵。(圖/ 蔡明余 攝)

     不管人們用哪個角度解讀美麗島站,它都是讓歷史記憶和地域文化從無形化為有形的重要指標,當美麗島站躍上全球15大美麗地鐵舞台時,就同時讓全世界的人們,看見高雄珍貴的愛與勇氣。

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

     同樣獲得BootsnAll網站票選為全球第4大美麗的地鐵站─高雄捷運R9中央公園站,座落在中山一路及五福三路口,一頂重達200公噸、無接縫的鋼板結構白色雨庇,兼具力學與美學,突顯城市「飛揚」的意象,象徵高雄的起飛和茁壯;捷運站內運用似溫暖向日葵的黃色風車、兩旁斜坡的草皮、壯觀的水瀑等,將捷運站外的陽光、綠意引入捷運站內,景觀、休閒、娛樂與交通功能一氣呵成,令世人驚豔,成為國內外旅客造訪高雄必留念的超人氣景點。

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夜裡閃閃發光,彷若大型裝置藝術,增添城市美麗身影。(圖/ 蔡明余 攝)
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夜裡閃閃發光,彷若大型裝置藝術,增添城市美麗身影。(圖/ 蔡明余 攝)

     捷運中央公園站設在以自然、生態為主的森林公園內,不同於美麗島站的歷史文化意義,四周的中央公園、五福國際觀光大道、城市光廊等觀光景點,及大立商圈、漢神商圈、新堀江商圈、玉竹商圈等熱鬧商圈,一種時尚、活潑又自然的都市氣息,圍繞著中央公園站蔓延。所以本站的設計師,也是因設計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而聞名全球的英國建築大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便以簡約、大方及白色的頂棚設計,象徵繁華都市中的自然純真,呼應「都市之肺」中央公園成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素質的目標理念。
 

     理察‧羅傑斯以向下露天開挖的方式,引近自然光線,讓地下捷運站內也能感受到陽光溫度,加上16支黃色鋼柱,以直接、簡單的構造,撐起200噸重的屋頂,開放了捷運站的寬廣度,並與中央公園的綠地無痕串聯,使人一進入中央公園站便有進入公園的清新感;而如葉子般飛揚的頂棚,不僅象徵了高雄躍上國際的視野格局,其有助於雨水集中蒐集與循環利用的流線造型設計,更是高雄重視綠色環保的實例證明。

     捷運站內處處充滿設計的巧思,包括三層樓高的手扶梯旁,有細細流洩的水道設計,民眾順勢而下彷若將公園流水綠意一同引入,出站時見水流如晶瑩寶石般閃閃發亮,更添心中涼快的舒暢感和好心情。具有吸音效果的曲面沖孔天花模具,讓人來人往的捷運站並不吵雜紛擾,反而有種寧靜的舒適氛圍,其他如燈光、空調、造景等細微的景觀與藝術設計,都讓中央公園站洋溢著清淨自然的氣息。

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內,將潺潺流水及自然綠意帶入了移動生活中。(圖/ Anita攝)
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內,將潺潺流水及自然綠意帶入了移動生活中。(圖/ Anita攝)

     中央公園站令人尊敬又容易親近的建築設計,將高雄走向國際又兼具環保與在地人情味的城市個性表露無遺,也因此能超越德國、英國等工業大城的地鐵設計,讓世界對高雄留下深刻印象。

<時間之美  永恆記憶>

     早年的舊時光,火車站是城市與城市間重要的連結,它滿載著遊子的希望和夢想出發,成為記憶中專屬於故鄉的印記;火車站帶入的人潮和商業活動,也啟動了城市發展。過去的高雄,有兩條鐵路記錄著早期農業與近代工業發展的回憶,一條是將旗山美濃地區與縱貫鐵路線串起的旗尾線;一條是將海運陸運結合的高雄臨港線。這兩路線目前都已停駛,旗尾線的五分車軌道也都拆除了,但在許多人努力下,將旗尾線的旗山車站與高雄港線的打狗驛站保留下來,即便時光荏苒,民眾仍可從舊車站回憶過往繁榮時代。

旗山車站

保存全台唯一八角型候車亭的旗山車站,承載著旗山繁華歷史的記憶。(圖/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保存全台唯一八角型候車亭的旗山車站,承載著旗山繁華歷史的記憶。(圖/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提供)

     人聲鼎沸的旗山老街,在盡頭處有座藍白牆面,覆蓋著灰色菱形與魚鱗狀屋瓦的木造建築物,這是擁有百年歷史、帶動著旗山地區近半世紀富庶與繁榮的旗山車站。雖然火車停駛了,但過往屬於旗山的文化、歷史回憶,都因這座車站而具體留存。

     「中山路1號」是旗山車站的地址,也代表著這裡是旗山小鎮發展的起點,日治時期為了製糖運送甘蔗,修築了旗尾線至九曲堂連接縱貫線鐵路,1912年旗尾線客運貨物集散的總站旗山車站落成完工,也帶動起車站前中山路的發展。從製糖到香蕉產業,當時無數的列車從這裡發車,帶回了蓬勃的經濟生機,尤其在客運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火車同時也是小鎮對外的主要交通工具,在老一輩的旗山人腦海中,還保留著過去月台上離鄉、返家、送別、相聚的回憶。

     1978年停駛的旗尾線,沿線的鐵軌、車站陸續被拆除,目前僅有旗山車站保留下來並完整修復,與旗山老街上帶著濃濃歐式風味的巴洛克式牌樓相同,旗山車站的建築,也融入了西洋式設計,建築左側是一座全台僅存的八角形候車亭,與維多利亞式的外觀,呈現出歐洲都鐸式建築風格,卻又有著小巧優雅的比例,許多旅客都愛上了這個有著童話中可愛城堡味道的車站。推動在地文史保護工作的柯坤佑老師,在考察全國大大小小的車站後說:「旗山火車站絕對是全國最可愛的車站,找不到第二個長得那麼夢幻的火車站。」

旗山車站內有柳杉製的精巧屋頂,並設有展覽空間,回顧歷史和販售文創商品。 (圖/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提供)
旗山車站內有柳杉製的精巧屋頂,並設有展覽空間,回顧歷史和販售文創商品。 (圖/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提供)

     曾閒置許久,並遭過四次祝融之災的旗山車站,在古蹟空間活化利用後,吸引著更多人在這裡流連忘返,踏上曾是月台的水泥階梯,或坐在八角形候車亭內,抬頭仰望用柳杉製作的精巧木結構屋頂,感受30多年前等待火車的懷舊氣氛,站內空間也有火車站修復過程、旗山歷史與販售旗山相關文創商品的展區。走過百年的旗山車站,火車雖不再來,但凝聚在這裡美好時代的歲月風華,會持續沿著記憶的軌道,傳遞給每位來到這裡的人們。

打狗驛站

     曾是台灣縱貫鐵路最尾端的「高雄港站」,又稱做「打狗驛」,自西元1900年設立至今,是高雄市第一個火車站,同樣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人文價值。屬於縱貫線鐵路最早通車路線車站之一,打狗驛站因肩負著高雄港口海陸聯運及南部產業發展的重任,而更具保存意義。過去以高雄港站為基地,往北是通往基隆的縱貫線和通往屏東平原的潮州線;往南面和東面,則為連絡碼頭的各側線,高達40股鐵軌在這裡分岔交會,是全台最複雜的系統,目前站內仍保存著錯綜複雜的鐵軌。

「打狗驛」現為打狗鐵道故事館,是高雄市第一個火車站。 (圖/ Anita攝)
「打狗驛」現為打狗鐵道故事館,是高雄市第一個火車站。 (圖/ Anita攝)

     年復一年,許多旅客貨物在這匯集、分散的景象,逐漸隨著高雄產業與交通的改變而沒落。1941年,縱貫線旅客列車轉移到新的高雄站(現在的高雄火車站),老車站繼續擔負著全台灣最重要的貨物運輸角色,直到2008年吹起熄燈號,百年老車站終於走入歷史。

舊火車頭停靠在昔日打狗驛月台旁,讓超過百年的鐵道歷史重新展現。(圖/ Anita攝)
舊火車頭停靠在昔日打狗驛月台旁,讓超過百年的鐵道歷史重新展現。(圖/ Anita攝)

     滿載著百年台灣鐵道歷史與高雄城市發展軌跡的打狗驛站,有著許多重要的城市文化價值,是南台灣的第一個火車站、是南方現代文明的發源地、是台灣百年來最大的貨運轉運站,也是活的鐵道歷史館。停用的車站在2010年以「打狗鐵道故事館」重新展現在大家面前,將舊有的貨運辦公室做為展覽室,陳列難得一見的托運單木櫃、日治時代的鐵道部辦公木桌,還有完整的鐵道資料館,結合戶外綠地鐵道及各種火車頭的實境展示,同時還保留著台灣目前唯一僅存19世紀明治時代末期的「活化石」低月台,因1900年代的月台比較低,旅客須從月台爬上兩三階才能進入車廂,隨著時代演進,旅客愈來愈多,這種低矮的月台對上下車旅客較為不便,於是鐵路沿線各站的月台就一層一層地加高,而高雄站1941年搬遷到新站之後,就不再有縱貫線旅客列車使用,故保留1900年當時的月台原始高度,加上目前軌道區陳列的蒸汽火車,形成原汁原味的舊時代鐵道氛圍,吸引許多鐵道迷前來參觀,成為具城市代表性的重要景點。

「打狗鐵道故事館」保留完整打狗驛(原高雄港站)的鐵道資料和舊時文物。(圖/ Anita攝)
「打狗鐵道故事館」保留完整打狗驛(原高雄港站)的鐵道資料和舊時文物。(圖/ Anita攝)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