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打狗散策】

文龍宮的小安平

  五月的高雄港邊瀰漫著炙人的暑氣,熱辣辣的貼附在水泥牆面上把鮮鹹的海風燻出烤小卷的味道。這季節的港邊,總像是老店裡濃郁的特製醬汁,滑過小卷白嫩光滑的表面滴進火紅的木炭裡,散發出來的勾人心神、令人飢餓的美食氣味。又或者,是在日曬下遍尋不著遮蔭的一陣悶苦過後。決定坐進老牌冰店,擦乾汗水、抓好湯匙,塞進脾胃裡的那一口冰涼。

巷尾港邊。(畝嘰斗.攝影)
巷尾港邊。(畝嘰斗.攝影)

  這是現今的鼓山渡船頭。我們在這裡排隊上船、次第下船;在這裡開始旅行、在這裡結束一天。無論來去,烤小卷、大碗冰,總會出現在我們的旅程裡。但在60年前,這裡沒有烤小卷、沒有大碗冰。只有一群胼手胝足在碼頭與魚市打拼的勞動者,在這塊日治時期規劃出的「新濱町二丁目」的倉庫與鐵道之間穿梭。

  在高雄一步一步的,以海港都市之姿站穩在世界舞台上的腳步時,這裡的勞動者在背後默默撐起了屬於高雄的經濟奇蹟。他們是隱沒在歷史紀錄裡的外來者。從遙遠的家鄉來到這裡扎根、在這裡滴下汗水、在這裡請來原居地的神明蓋起了宮廟。最後又悄悄的離開,彷彿從未存在過。

  這一期的打狗散策,要談的便是他們曾住過的聚落以及他們依著原生信仰興建的廟宇。帶領讀者朋友們去拜訪這群與高雄港的歷史密不可分的台南安平人,看看他們的文龍宮。

  文龍宮像是個膚色黝黑的歐吉桑,藏在巷底的樹蔭下午睡。走進濱海一路五十七巷,在幾棵榕樹與民宅的包圍下,文龍宮安適的坐在這裡。與左近的幾間大廟不同,它既非雕樑畫棟、也非香火鼎盛。就是間小小的扎實的宮廟,靠安平人之間對原鄉的情感支持著。

文龍宮旁巷口。(畝嘰斗.攝影)
文龍宮旁巷口。(畝嘰斗.攝影)

  日治時期,文龍宮一帶交錯排比著鐵道與倉庫。一路延伸至東邊的打狗駅(今打狗鐵道故事館),土地也全屬國有。日本人離開後,因為高雄港的迅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此處的地權管理又青黃不接,外地人便開始大量移入,在倉庫與倉庫間搭建了自己的家。到現在,拆除多年的鐵軌沒剩下半點痕跡,只剩下道路與建築的排列能推敲出些許端倪。要往東到鼓山路口的廢棄平交道,才能看見從水泥地裡浮露出的兩條鐵軌。

  但仍有許多東西被留了下來,像是文龍宮,以及與它相關的文史記錄。文龍宮興建於一九五一年,發源於台南安平海頭社的文朱殿。至今這兩間廟之間仍以兄弟相稱,每逢慶典便會相互進香道賀。

  文龍宮的興建源起於一場數百人死傷的災難。一九四九年,在十號碼頭發生了「眾利輪大爆炸」,這艘來自中國廣州的軍差船滿載了逃離中國的人員與補給彈藥,卻在進港的時候發生了爆炸。造成十號碼頭全毀,附近倉庫、民宅也遭受波及。就連一公里外的高雄女中也有災情傳出,在碼頭工作的工人們亦有大量死傷。但碼頭工人中,家中懸掛文朱殿「李天王令旗」的安平信眾皆倖免災厄、均護平安。為了感念神恩,信眾才從安平請來文朱殿的「范府千歲」,蓋起了文龍殿。

  那是文龍殿最興盛的時代,安平來的居民佔了新濱町二丁目的大多數。除了安平人以外。更吸引了在文龍殿後方的高雄漁業製冰廠的員工,以及為利用製冰廠補充碎冰冷藏漁獲而停靠的漁船漁工。從文龍殿旁的巷子走進去,右手邊高大的磚瓦建築便是製冰廠的遺跡。冰塊從二樓的窗戶乘上流籠,穿過對面的巷子往停在港內的漁船溜去。也運往更裡面一點的鼓山漁市場。聽附近居民說,緊鄰著製冰廠的這間公廁興建於日治時代,是當時人口集中僅存的佐證。

上:港邊的巷子尾。下:永安宮。(畝嘰斗.攝影)
上:港邊的巷子尾。下:永安宮。(畝嘰斗.攝影)

  時間也像坐著流籠一樣往海裡去了。漁市場與製冰廠徒留建築的空殼,在歲月跟樹根的包圍裡腐朽;鐵道跟倉庫只剩下些許遺跡供人憑弔。曾被稱作「小安平」的新濱町二丁目也少見安平人的蹤影。由於土地仍屬國有,第一批安平工人在經濟狀況改善後大多往別處置產。一九七八年的一場大火,燒掉了文龍宮後方的大量民宅,也逼走了許多安平人。我向路上遇見的幾位長輩探問「小安平」的過往,但他們都知道台南的安平,未曾聽聞自己安身立命的家有過小安平的稱號。

  我走進文龍宮旁的巷子,在文龍宮與製冰廠之間這短短的一百公尺內便有四、五座小型的家廟。巷底的永安宮正在歡慶神明聖誕。建廟不到四十年的它,大概是在安平人走後移入的居民帶來的信仰吧。廟起廟落,在起落背後藏著的是族群的移動變遷。透過觀察這樣的變遷,高雄港邊的歷史才能變得立體而富有血肉。

  下次在「鼓山旗津一日遊」的尾聲,別忘了在下船後往濱海一路的巷子裡鑽。這裡沒有新潮的店家與人群,但卻能看見在繁華港都的背後,滴著汗水在此生活的人留下的痕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Information

◎文、攝影/畝嘰斗
高雄人,屏東出生、高雄長大、台南定居。
目前沒有繼續往北移居的計畫,
只希望能把這三個家鄉好好記在腦袋裡。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