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封面故事】

一起來偷吃惹腥-專訪雄影策展人黃皓傑

  從2007開始,黃皓傑擔任高雄影展策展人已經十年。十年前,臺灣出了臺北就沒有影展活動,高雄也沒有播放獨立電影的影廳。在缺乏資源、觀眾也不知道在哪裡的情況下,高雄電影節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草創初期以委外招標的模式經營,現在高雄電影節已經有隸屬於高雄市電影圖書館的在地常設團隊,負責策劃、推廣等工作。形塑高雄影展獨特風格的重要推手,就是策展人黃皓傑。

黃皓傑從2007年擔任高雄影展策展人,至今已經10年。(高雄電影節‧提供)
黃皓傑從2007年擔任高雄影展策展人,至今已經10年。(高雄電影節‧提供)

  一開始接下選片、策展的工作,黃皓傑就清楚知道不能把臺北影展的選片和策劃模式,原封不動搬下來高雄。不像金馬影展將大量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影展影片介紹到臺灣,高雄電影節側重在「類型電影」。例如:去年高雄影展就以驚悚片為主,剛好哥吉拉、異形推出新片,也蒐羅怪物類型的舊片,讓觀眾再一次感受怪物帶來的震撼。今年的主題《慾望之味》將人的食色之性擺在一起,同時選了看似清淡的美食影片,也選了硬芯(hardcore)的異色電影。

《享受吧!瘋味西班牙》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享受吧!瘋味西班牙》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蒲公英》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蒲公英》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多年下來的策展經驗,讓黃皓傑摸出高雄觀眾的口味。他說日本片、情緒激烈、話題性高的影片在高雄比較容易被接受,反倒是三大影展得獎片卻不一定會有票房保證。現在黃皓傑大部分時間都在拍片,不過仍會撥出三分之一的時間關注國內外影展。儘管高雄影展以類型片為主,他還是希望從國際影展中選出一些好片介紹給高雄的觀眾。

  從去年開始,黃皓傑就有策劃一系列美食電影的想法,剛好紐約影展也在去年播放伊丹十三的《蒲公英》,高雄電影節的主題可以說是從這部片輻射出去的。《蒲公英》從一個牛仔般的卡車司機教導女主角蒲公英如何經營拉麵店開始,經歷了一連串讓人捧腹的經歷,同時收納了各階級吃飯和性愛的故事,大力諷刺社會中的階級現象。黃皓傑選列的食物主題劇情長片多有類似的特性,不僅展現人類最原始慾望之一的食慾,也談人吃人的社會。順著這個主題,今年度的「紀實人生」收集了不同飲食文化地區的紀錄片。

  今年影展片單中,最突出、最刺激的莫過於瓦萊利安博羅夫奇克(Walerian Borowczyk)專題,讓觀眾直視原始慾望之一的性欲。這位來自波蘭的導演用色情爆破這個虛偽的世界,作品充滿裸露、亂交、獸交,不斷挖掘色情主題,充滿性壓抑的破壞力,甚至把色情變得使人戰慄、不舒服。瓦萊利安的作品飽受當時評論人的攻擊,同時也讓批評他敗德的人偷偷摸摸進電影院的觀賞。黃皓傑注意到電影學者兼創作者Daniel Bird剛在今年完成了《朦朧的愉悅:瓦萊利安博羅夫奇克》這部紀錄片,也把它列入片單之中,讓觀眾能重新思考瓦萊利安。

  黃皓傑有一種迫切和別人分享電影的熱情,能夠不換氣的說出電影大小事。剛在坎城影展以《聖鹿謀殺案》獲得最佳劇情片的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是他非常想要介紹給觀眾的創作者。顧及到高雄觀眾喜愛日本電影,黃皓傑今年選了內田英治這個頹廢、反勵志的導演做系列放映,平衡這個失控的正向思考年代。

左:《漂流遇見你》劇照。右:《衝組》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左:《漂流遇見你》劇照。右:《衝組》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回到臺灣電影,今年則有《衝組》、《漂流遇見你》、《生生》三部作品在高雄電影節舉行首映,其中《衝組》、《漂流遇見你》都和音樂相關。黃皓傑出生在金門,小時候對獨立電影接觸不多,反而是大學後接觸獨立音樂,經由社團學長的引介踏進獨立電影這片寬闊的領域。導演鄭文堂挑戰喜劇風格的《衝組》,讓來自臺南鄉下的搖滾青年遇上閃靈樂團。《漂流遇見你》則帶領觀眾和舒米恩與保卜同行,踏上南太平洋上的法屬小島,在異地尋找原住民的認同與歸屬感。除了電影放映,雄影團隊在映後安排了小型音樂會,邀請歌手現場演唱。

《生生》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生生》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依據黃皓傑的觀察,這十年期間高雄培養出了一群有觀賞獨立電影習慣、以學生為主的觀眾。市政府成立的高雄電影圖書館固定播放藝術電影,也促成這樣的結果。原本沒有藝術電影院線的高雄,現在長出了台鋁、in89等播放獨立電影的電影院。比較可惜的是,這群學生大多北上念書工作,使得影展觀眾累積較慢。時間慢慢的過去,他感慨的說,有一些是教育單位得做的事,他期待電影不再只是被視做娛樂、不務正業,希望電影藝術的種子能透過影展慢慢長大。

Information

2017 高雄電影節
    標榜「奇幻」風格的高雄電影節,是全台最有娛樂性、最活潑有趣的影展,今年影展主題「慾望之味」以料理為核心,連結飲食文化與美學、輻射人性原質慾望。
 • 時間:10/20(五)至11/5(日)
 • 放映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MLD台鋁、高雄市電影館、光點華山電影館
 • 官方網站:https://www.kff.tw/
 • 官方APP:請搜尋「雄影雲端戲院」

◎文/洪明道
醫學系畢業,受臺語歌、秘密讀者滋養,曾獲少許小說類文學獎。
◎圖片提供/高雄電影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從保險套到骨灰罈 - 寂寞的《春之夢》

  大雨方過,午後岡山的「光華大旅社」內陰濕昏暗,《春之夢》劇組人員擠在狹小的走道與房間中揮汗拍攝。顧櫃台的大姐笑著說我們怎麼來的這麼遲,她都要下班了沒辦法被訪問,旅社內頓時充斥著快活的笑聲,空間也溫潤了起來。

《春之夢》導演曹仕翰。(高雄電影節‧提供)
《春之夢》導演曹仕翰。(高雄電影節‧提供)

  以高雄為場景拍攝的《春之夢》是曹仕翰導演的新作,一如過去以社會底層小人物來呈現人們對現實的焦慮,《春之夢》講述主角趙伯面臨同袍老友驟逝,帶著好友的骨灰罈嫖妓的故事。趙伯在與妓女的互動中面對性的挫折與自我存在的懷疑,恐懼被遺忘,又身陷時代的洪流中身不由己。《春之夢》的原型是一位左營里長親自將十三名老兵的骨灰罈背回中國故鄉的故事,當地的「祥和山莊」居住著海軍或陸戰隊退伍的單身老兵,他們四人一間居住在四坪大的房間內,最多時祥和山莊的居民曾達三千餘人。這些老兵受限於政府的禁婚令,服役期間難以娶妻,退伍時往往已年屆五、六十歲,許多人因此終生未能成家,或必須接受社經地位較低的對象,成為見證那段反攻戰爭年代最直接的受害者。

  東方社會普遍避諱討論「性」與「死」,但對曹仕翰導演來說,這卻是人活著最重要的驅動力,而《春之夢》就是一部在討論「性」與「死」的電影,它不僅處理老兵面對性與死亡的凋零,也在呈現一種國族意識的性與死。對於處理「性」、「死」與「國族」,曹導演特別提到了作家陳映真與他的著作《纍纍》。陳映真的小說《纍纍》講述底層外省士兵隨政府流亡他鄉的寂寞與衝突,書中的老兵在迷濛中,憶起年輕時在中原曠野上遇見的一大片死屍,雖然腐朽但陽具卻仍挺立著,如同被遺棄在這個海島的他們,除了憤怒,他們一無所有,也除了挺立著的陽具,他們的一切都倒下了。在《春之夢》中,主角趙伯作為底層的外省老兵,面對著同樣的淒涼晚景與肉體腐朽,得靠著與妓女的溫存來維繫自我的存在,但當性也趨於無能,獨自面對死亡的那種景況,是我們難以想像的煎熬。

《春之夢》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春之夢》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春之夢》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春之夢》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春之夢》除了廣泛取景於高雄,也在畫面中安插了大量的符號。從一開始趙伯希望用國旗包裹將被送回家鄉的老友骨灰罈被婉拒,到房間裡仍在對弈的藍綠兩盆棋,都顯示了老兵身處台灣社會的矛盾;而趙伯在妓女身上嗅聞到的家鄉氣息與旗津過海的渡輪,彷彿暗示這是一場渡過海峽尋春的夢境。曹仕翰導演表示這些在《春之夢》不斷出現的細微符碼,有它們的意涵與象徵,也期待觀眾能去思考,但他希望電影作品仍應回歸到人真實的情感,探討人物的存在本身,這一直是曹導演的創作所追求的目標。

  在台灣,老兵的議題常受到政治的操作,但撇除政治,對曹導演來說,每個社會議題拋開後,其本質都是在談人生存的困境,每個「人」的存在都該有它的尊嚴與價值。死亡是必須學習的,但我們總是任人獨自面對,春之夢的高潮後如何有勇氣面繼續面對陰影?或許從我們真正認識那些處在陰影中的人們開始。

Information

《春之夢》A Dream of Spring  ★雄影全球首映
    曹仕翰 Shin-Han TSAO|台灣Taiwan│2017│DCP│Color│20min
老趙的室友老馮過世了,而人死後不過就是塵土,老馮那一米八的身軀火化之後,就裝在不過酒甕大小的骨灰罈裡。還活著的老趙也沒多快活,他依舊在遺世般不過四坪大小的退伍軍舍房裡苟活。里長依循老馮遺囑到退伍軍舍收拾遺物,幾天後要將老馮的骨灰帶去對岸故鄉。但執拗的老趙卻要里長讓老馮留下,再多陪自己一天,只因老趙還想跟老馮這老兄弟敘敘舊。拗不過老趙的里長留下老馮。而老趙與老馮酒過三巡,竟想起兩人與流鶯阿鳳歡快的風花雪月。於是老趙決定帶老馮向阿鳳道別,並踏上尋求人生最後溫暖的一段旅程。
     • 關於導演曹仕翰
高雄長大,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導演組,擅長以荒謬手法挖掘生命裡的困境與無奈。自編自導作品《我的狗男友》、《加蓋春光》曾入圍電視金鐘獎,並參與法國、北京、舊金山、印度、曼谷等各地影展。2016年入選由侯孝賢導演擔任院長的金馬電影學院,精進電影創作觀。

Information

「高雄拍」影像創作獎助計畫
    強調短片影像美學之創新與新媒體應用,鼓勵影像創作人才進駐高雄市,以高雄為發想及創作場域,劇情片將高雄作為劇中角色、故事背景、重要元素等影像創作來源,紀錄片則以高雄或南部人文相關題材為主題創作。
 • 執行單位:高雄市電影館
 • 官方網站:http://kfa.kcg.gov.tw/
 • 高雄拍計畫洽詢電話:07-551-1211 #26

◎文/王挺之
在成功大學就讀臺灣文學的北部人,曾獲建中紅樓文學獎、成大鳳凰樹文學獎。
◎圖片提供/高雄電影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科技始於眼界:以虛擬實境作為過去與未來的紀念

  從今年開始,虛擬實境(VR)不再只是科幻題材中的幻想科技,也不只是遊戲或直播節目的炫技體驗,順應世界潮流並呼應高雄市政府推動體感科技園區計畫,今年「高雄電影節」搶先全台推出五部風格迥異的VR短片。

  包括首次與蔡明亮《家在蘭若寺》的技術顧問Funique合作,結合傳統靈異與搞笑題材的《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及抱持著「創客」(Maker)開發精神,由創作者摸索新器材描繪而成的歷史劇《左營光影紀事》;還有溫柔飄逸的異國風戀曲,透析夢境人間、越南與台灣的詩意短篇《羽》;以及兩部奇幻豐沛的火車故事──與阿嬤的故鄉接軌的《哈瑪星列車》,和畫有許多童趣動物,繽紛迷人的動畫片《末班車》。

  這五齣VR短片的初啼試聲,不僅製作團隊獲益良多,影迷們也都引頸期盼能被VR包覆的奇異感受。我們的目光隨著日新月異的影像技術,造就不同以往的世界觀,通過五位導演的創作思維,讓我們一起認識虛擬實境「新電影」的誕生。

左:《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劇照。右:《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左:《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劇照。右:《全能元神宮改造王》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創新命運3D視角 ── 徐漢強《全能元神宮改造王》

  VR是影像創作的嶄新路徑:不能分鏡、不能用傳統鏡頭組合和運動來說故事、完全仰賴場域和表演組成全劇,在如此陌生的拍片條件下,徐漢強導演依然勇敢地透過不熟悉的媒介,呈現他所熱愛的喜劇片。

  《全能元神宮改造王》的構想源自於日本綜藝節目,大家耳熟能詳的「全能改造王」。改造殘破環境需由內而外,徐導演天馬行空地把它連結至台灣習俗「觀落陰」,描述男主角為改運而付費進行「觀元神宮」的儀式。雖說拍攝成品免不了和作者的最初想像有些落差,但也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導演表示:「我們是五支片中唯一採用3D及8K高規格拍攝的團隊,影片不僅有立體景深,所有的細節也將被觀眾看得一清二楚,這一切嘗試都是為了營造出更逼真的幻象!」

戲院與相館的黃金年代 ── 許紘源《左營光影紀事》

  聊及拍片經過時,許紘源導演解釋,初期VR技術多用於直播、LIVE演唱會、運動賽事或是大明星的音樂錄影帶。一般電影圈還沒什麼機會接觸這般科技。「第一次運用雖然新鮮但也很困難,一開始的想像總是美好,然實際拍攝中卻有許多不習慣。」尋求硬體設備即一大難題,國內現有的VR廠商在器材收費上相當昂貴,而他們拍直播的經驗,與電影的拍攝需求卻有很大的差異,要先克服這一點,才能走到還原歷史場景這一步。

《左營光影紀事》用VR技術,重疊軍民互動熱絡的左營舊時光景。(高雄電影節‧提供)
《左營光影紀事》用VR技術,重疊軍民互動熱絡的左營舊時光景。(高雄電影節‧提供)

  關於影片主題,最終吸引許導演的是左營的廢棄戲院。身為北部人,導演在實際前往西陵街勘景後,彷彿見到了老左營早年的繁華榮景,過去大街上即有五六家電影院,阿兵哥人來人往、店舖生意興隆,南方黃金時代的氛圍促使《左營光影紀事》的成形。除了戲院,照相館也是左營不可磨滅的記憶,當時為軍人拍攝肖像照的師傅,常在背景中以油彩畫上軍艦或地標,合成一幅幅特殊的人像風景畫,這些真實的地方記憶都將藉由VR被還原重現。

輕柔穿透國境幻夢 ── 廖克發《羽》

  「必須重新思考以VR呈現視覺的意義。」絲毫不覺得用VR拍片有任何不適的廖克發導演如是說。導演試著在每一個鏡頭都放入不可控制的元素,為了讓影像具有獨特的生命力。他在創作過程中意識到,虛擬影像並不只是新科技的擬真,導演認為每顆鏡頭都是某種巧遇、都有緣的成份,這也才符合《羽》所傳達的情感及概念。

《羽》導演廖克發以羽毛之「輕」,反轉VR在360度視覺上的過度飽和與沈重。(高雄電影節‧提供)
《羽》導演廖克發以羽毛之「輕」,反轉VR在360度視覺上的過度飽和與沈重。(高雄電影節‧提供)

  與其說它是一部高科技電影,毋寧說是一首輕柔吟唱人間際遇之歌。廖克發以羽之「輕」,反轉VR在360度視覺上的過度飽和與沈重,其影像緩緩牽引著觀者遇見大自然中的動物及雲、霧、風,命運的巧遇不可捉摸,卻又使人無比幸福。「就像在生命中遇見你最親密的人……觀者是一顆空氣中的塵埃,飄在人們的夢中,而『羽』的古字,即符合兩個相愛的人窩在床上相依偎的樣子。」這是馬來西亞籍的廖導演,對其VR首作之浪漫形容。

四海交流無國界 ── 賴冠源《哈瑪星列車》

《哈瑪星列車》劇組於鳳儀門排練。(高雄電影節‧提供)
《哈瑪星列車》劇組於鳳儀門排練。(高雄電影節‧提供)

  喜歡烏托邦及科幻題材的賴冠源導演,在研究老高雄的歷史後,把舊日各族群齊聚一地的時期,編織成有如夢境/電影般的劇情。為了化解過去的戰爭與衝突,導演希望創造一個沒有隔閡的世界,「那就藉由名為哈瑪星的列車來完成這趟旅行吧!」

  但目前以VR拍攝許多人群聚的場景,技術上還有些限制,在許多臨時演員同步演出的狀況下,很難掌握每個方向和每位演員的表演與走位。而後期製作所要克服的技術問題都有別以往,賴導演認為,最不習慣的是剪輯流程:「需以360度放映軟體事先揣摩,輸出後才能用VR眼鏡看效果,然後再回到軟體修改!」工程十分繁複,但為了描繪自己阿嬤的生長之地,《哈瑪星列車》這個故事仍在導演強烈的心心念念之中被刻畫完成。藉由列車的意象,土地的前世即被傳送到現今觀眾的眼前。

銀河鐵道動畫篇──邱立偉《末班車》

《末班車》VR電影動畫,童趣的畫面。(高雄電影節‧提供)
《末班車》VR電影動畫,童趣的畫面。(高雄電影節‧提供)

  「像舞台劇排戲一樣,一個接一個步驟地推進,但使用VR無法像拍傳統動畫一樣有基本的討論基礎……因此,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也成了日常。」邱立偉導演在動畫題材的發想上,從他到外地求學的學生時代,及現在工作中搭乘火車的經驗裡,回想自己趕末班車的每一個情境。關於搭末班車的人,導演有許多版本的想像:「人生中總有些過客,轉過身就是一輩子。有時覺得或許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會再碰到,但往往就只是覺得而已!」

  《末班車》是五部VR電影的惟一動畫製作,童趣的畫面讓人聯想到日本的《銀河鐵道999》。邱導演猜想,觀眾或許也跟他一樣需要時間適應新的觀影方式,他目前最緊張的,是擔心觀眾能否接收到完整的劇情。畢竟沉浸於360度影像中,作品很難再強制觀眾的視角。而目前正在製作、修改階段的VR動畫將會虛擬出何種「現實」,就讓我們跟作者一起滿心期待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Information

◎文/游千慧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畢業,
現於國家電影中心撰寫影像類型文字,
作品多見於國內報章雜誌媒體。
◎圖片提供/高雄電影節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