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25-08-01更新日期:2025-08-01

【202508大港連線】

榫卯傳承:木匠父子共築工藝美學

  在高雄小港,有一間飄著木香的工作室——大匠座。蔡順河與蔡維仁父子,以一榫一卯接合木材,共築時光軌跡。除了木作教學,這裡也連結著跨世代的情感與生活哲學。

以木為名的人生旅程,父子攜手為大匠座注入了新的節奏與方向。(攝影/Carter)

以木為名的人生旅程,父子攜手為大匠座注入了新的節奏與方向。(攝影/Carter)
以木為名的人生旅程,父子攜手為大匠座注入了新的節奏與方向。(攝影/Carter)

一刀一鑿之間 刻劃生活的溫度

  蔡順河出身木工世家,父親打造木製漁船,他自小便耳濡目染。然而,長大後選擇投入廣告與設計領域,直到一次工作上的機緣巧合,接觸到工藝製作,喚醒他對木工的記憶與情感。此後,他拜屏東科技大學黃俊傑教授為師,系統性學習木工技藝,並專注於講究榫卯工法的明式傢俱(特點為造形大方,結構單純簡練),逐步踏上屬於自己的職人之路。

  「榫卯,是一種不需使用釘子的傳統木工結構,僅靠榫頭與卯眼的精準咬合,就能組合出堅固耐用的家具。」蔡順河解釋。這種工法不僅環保且易於修復,更融合了手工精神與思維邏輯的,「榫卯不只是技術,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美感的追求。」

榫卯有鳩尾、粽角、圓榫等多種形式,可依用途自由組合,支撐起木作的穩固與優雅。(攝影/Carter)

上圖:榫卯有鳩尾、粽角、圓榫等多種形式,可依用途自由組合,支撐起木作的穩固與優雅。下圖左為鳩尾榫(燕尾榫); 下圖中為45度三缺榫;下圖右為八字插(方材丁字角接合)。(攝影/Carter)
上圖:榫卯有鳩尾、粽角、圓榫等多種形式,可依用途自由組合,支撐起木作的穩固與優雅。下圖左為鳩尾榫(燕尾榫); 下圖中為45度三缺榫;下圖右為八字插(方材丁字角接合)。(攝影/Carter)

  工作室課程從60小時的基礎入門,到進階的榫卯實作訓練,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參與。蔡順河認為木工是結合技能與文化的實踐,重視學員的參與感和互動交流,課堂內氣氛和諧溫馨。

老師與學生一問一答,就像朋友一起做木工。(攝影/Carter)

老師與學生一問一答,就像朋友一起做木工。(攝影/Carter)
老師與學生一問一答,就像朋友一起做木工。(攝影/Carter)

  在他眼中,木工不只是技藝的表現,也是人與物之間的對話過程,更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這段旅程,如今也迎來了同行者——他的兒子蔡維仁。起初,蔡維仁只是協助父親進行網路行銷,沒想到招生效果出奇地好,也讓他逐漸被木工的魅力吸引。如今的他已能獨立創作,作品曾於三義木雕博物館展出。

木作如橋 連結兩代的手與心

  蔡維仁的加入,為課程注入了年輕的活力與數位優勢,也成為父親與學員之間溝通的橋樑。他與年輕學員們互動自然,許多問題經由他的轉化與敘述,更能釐清,也解除了世代間的隔閡。當然,父子二人也難免有觀念上的差異,尤其在節奏與時間感的拿捏上。然而,他們有一個共同信念——就是讓工作室延續並變得更好,觀念上的分歧,也在一同動手實作中慢慢磨合、找到平衡。

  這份理念,同樣體現在他們對待學員的方式。蔡順河始終相信,教學是雙向的交流:「很多時候,學員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讓我重新反思自己。」而蔡維仁則坦言,木工讓他的性格變得柔和許多:「原本性格中尖銳的部份,漸漸被這些溫潤的木頭包覆了。」除了教學,父子倆也共同接案實作,舉凡客製化的榫卯家具,或文創商品,皆有他們攜手打造的成果。他們相信,最具說服力的教學方式,就是身體力行、實際完成作品。

可實作多層、多隔間的櫃子等較進階的作品。(攝影/Carter)
可實作多層、多隔間的櫃子等較進階的作品。(攝影/Carter)

  談起彼此,蔡順河語氣溫厚:「我不強求孩子成為誰,只希望他能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到最好。」而蔡維仁則對父親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深感佩服:「他是我很好的榜樣,我從他身上學到,不急著完成,而是問自己能不能再更好。」

學員把木工當作他們療癒生活的方式。(攝影/Carter)

學員把木工當作他們療癒生活的方式。(攝影/Carter)
學員把木工當作他們療癒生活的方式。(攝影/Carter)

  榫與卯的結合,不僅是木構件間的扣合技術,更象徵著父與子之間無聲卻穩固的理解與信任。他們以雙手及歲月,將大匠座打造成一處讓人安心停靠的所在,讓人與工藝的關係,變得更加深遠而綿長。

Information

FB:大匠座-高雄木工教學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