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25-08-01更新日期:2025-08-01

【202508大港連線】

我是男生,也是幼教師:用溫柔翻轉印象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幼教老師」經常與女性畫上等號。然而,陳嘉興老師在這個領域已深耕十二年,他不僅親手設計教具、積極參與教學規劃,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的他,更將性別平等的理念融入日常課程,成為打破刻板印象、實踐多元教育的重要推手。

陳嘉興老師親手設計教具,引導孩子從遊戲中學習。(攝影/Carter)
陳嘉興老師親手設計教具,引導孩子從遊戲中學習。(攝影/Carter)

專業幼教 不只是陪伴更是引導

  「小朋友,今天誰想先來玩摺紙呢?」陳嘉興老師微笑著,開啟了一天充滿樂趣的教學日常。孩子們動動小手,透過摺紙、著色與拼圖等活動,培養專注力與手部的精細動作;又或者帶到戶外遊戲區,讓他們盡情奔跑、釋放活力,享受快樂的遊戲時光。

佈置學習區的角落空間不僅需要專業的幼教知識,更需要細膩的觀察力及對孩子發展需求的理解力。(圖片提供/陳嘉興老師)
佈置學習區的角落空間不僅需要專業的幼教知識,更需要細膩的觀察力及對孩子發展需求的理解力。(圖片提供/陳嘉興老師)

  「當孩子學習時,我們就像是他們的鷹架,適時提供支撐與鼓勵;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我們給予恰到好處的協助,讓他們能夠一步步成長與突破。」陳嘉興這樣形容自己的角色。為此,他親自設計教具,例如「量詞挑戰卡」、「雪花片玩加法」等,讓孩子帶回家與家長互動,將學習延伸到家庭生活。他相信:「每個孩子的學習步調都不同,而我們的責任,是為他們鋪出一條可以自由探索的學習之路。」

幼稚園老師在班上扮演的不是命令者角色,而是如同「鷹架」般適時地提供支撐與鼓勵,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與成長。(攝影/Carter)
幼稚園老師在班上扮演的不是命令者角色,而是如同「鷹架」般適時地提供支撐與鼓勵,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與成長。(攝影/Carter)

在性別窄巷中 走出自己的路

  身為男性幼教老師,陳嘉興一路走來,經歷過不少被誤解的時刻。他曾多次被誤認為替代役、警衛,甚至是工友;更令人難過的是,有家長在得知孩子的班上有位男老師後,隔天便火速辦理轉學。談起這些經歷,他語氣中難掩一絲無奈:「你還不認識我,卻只因性別就拒絕孩子與我互動,真的很可惜。」

  這樣的偏見,並不僅存於工作現場。早在學生時期申請實習時,陳嘉興就曾因為性別遭到婉拒。「怕家長有意見」這句話,他聽過不只一次,家長對生理照顧存有疑慮,陳嘉興採取「逐步建立信任」的方式因應,例如初期由女老師協助處理敏感性照護,等家長與他熟悉、建立信任後,他才慢慢接手相關工作。

陳嘉興設計的教具可選擇適合的難度,讓孩子依自己的節奏學習。(攝影/Carter)
陳嘉興設計的教具可選擇適合的難度,讓孩子依自己的節奏學習。(攝影/Carter)

  幼教這條路雖充滿挑戰,陳嘉興始終未曾退縮。全國男性幼教老師不到1%,他與同儕組成支持群組,互相鼓勵、分享經驗。面對職場中的性別偏見,他選擇以行動堅守初心,相信終有一天,社會會看見男老師在幼教現場的獨特價值。

性別教育 是每天的功課

  除了日常的教學與照顧,陳嘉興更積極將性別教育融入每一次互動中,他說:「有一次班上孩子們討論『同志可不可以結婚』這個話題,我沒有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們各自表達觀點,並提醒他們,『你可以不喜歡,但不代表可以傷害別人。』」這句話成為那堂課的核心理念。他堅信,性別平等教育不應只是課堂上的知識,更應成為生活中的態度與習慣。

  在這樣包容的氛圍下,班上一位來自同志家庭的小女孩,也開始能夠自在地介紹自己的家人:「這是我媽媽,這是我媽媽的女朋友。」陳嘉興說:「我不教孩子判斷對錯,而是教他們學會尊重。」他也希望孩子能看見,男老師不只是會搬重物、帶體能課,更可以溫柔細心地幫忙綁頭髮、一起串珠玩耍。他接著說:「越早建立這樣的認知,孩子未來就越能尊重多元與差異。」

懷疑與不安衝擊男性教職員在幼教圈的存在空間,陳嘉興尊重家長的不安,願意用時間來化解疑慮。(攝影/Carter)
懷疑與不安衝擊男性教職員在幼教圈的存在空間,陳嘉興尊重家長的不安,願意用時間來化解疑慮。(攝影/Carter)

每天的陪伴 種下性別平等的種子

  12年的教學生涯中,陳嘉興始終用行動回應外界的偏見。面對情緒張力較大的孩子,他設立了「心情區」,透過撕報紙、丟沙包等方式,幫助孩子釋放情緒,並在事後與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細膩的理解與引導,不僅促使孩子逐步融入團體,也學會了彼此尊重與共處。

      對陳嘉興而言,每一天的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在孩子心中播下平等與理解的種子。這份看似溫柔卻深具力量的付出,正悄悄改寫我們對教育與性別的認知與期待。

從教學到空間設計,陳嘉興都透過細膩的理解與實作,陪伴引導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圖片提供/陳嘉興老師)
從教學到空間設計,陳嘉興都透過細膩的理解與實作,陪伴引導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圖片提供/陳嘉興老師)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