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2-09-01更新日期:2002-09-01
【城市魅力方案四】照明
水誘光 舞夜色 鹽埕埔市民廣場
文/夏樹
昔日,這兒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圓環,往七賢路、往鼓山路以及五福路都在這個圓形的路口轉彎,後來圓環被要求打掉,因為通行很麻煩,圓環中央的銅像要求被拿掉,因為是封建戒嚴的象徵…突然淨空下來的廣要做什麼呢?對了,就是每個市民都可以來參與的「市民廣場」。
這個廣場的地底下,據說伏流的水是鹹的,是海水的近親,因為鹽埕埔以前就是一塊海埔新生地,廣場的西北邊曾是清朝時期的瀨南鹽場,深深的地層之下彷若有海水還在流動,而高雄又是港都,那麼何不將水化成實體,在這裡建造一座噴泉廣場,像羅馬的許願池一般,但是有了噴泉,想要舒展筋骨的人去那裡找一塊空地呢?
拜現代建築技術之賜,這兩個願望可以同時實現,關於噴水池,或許還有一些人未曾忘記,在河的東岸,高雄歷史博物館前曾有一座高雄人引以為傲的噴水池,很多人小時候的市政府印象是:偌大的羅馬列柱式大廳、寬敞的階梯以及市政府前廣場那一座噴水池。

設計監造噴水廣場的建築師陳致吉說,噴水廣場是日夜都可以前來享受、觀賞的,白天廣場仍是人群往來,可以運動,可以練功,可以自由活動,是一般廣場的功用,廣場中央有噴泉,以10個噴頭為1單位,共有5到6組的噴頭,如果有特殊活動,噴水的活動白天也可以進行,並且伴有音樂。
如果想看水舞表演的話,最好在入夜之後,搭配著組曲的音樂以及變幻多端的電腦光束,這樣的效果絕對不遜於任何舞台,隨著音樂起伏,水柱可以直上直下地跳躍,總共有7種顏色可以隨著水柱上昇下降做5到60度的轉動。
噴泉廣場在去年七一一水災之後,才重新發包動工,建造成今天這個模樣,相信許多民眾在今年燈會時,都被這裡繽紛眩目的水舞振奮過,尤其是青少年和小孩,完全無視於其它活動的存在,時間一到就準時守候在廣場中央,隨著組曲的高昂、興奮,而起舞、狂歡,令這個市民廣場人氣指數高居不下。
和以往市政府前的噴泉比較,往日的噴水池圈上重重的鐵欄杆,惟恐小孩貪玩失足掉落,如今安全性大大提升,噴泉直接嵌入廣場地下,人可以在上面走動,只要小心注意不要滑倒,噴泉廣場消暑避熱的效果絕對是令人滿意的。

陳致吉表示,噴泉設計是現代都市的美化景觀之一,他所服務的建築事務所也曾接過大陸城市大連的噴泉水舞景觀設計,可見新興中的都市都很重視,高雄市能在市區建造一座噴泉廣場,充份表現出海洋都市親水的個性之外,同時也是城市景觀的一種變化。
現代都會建設,除了實用性之外,美觀已漸漸成了一種重要參考值,大家不再拼全國最大、全國第一,而是比較美不美,有沒有設計感,雖然不致於比怪比炫,然而特殊性、視覺美感都不能再落入俗套,當鹽埕風華不再,曉鷺也漸然離去之際,我們可以看到市民廣場前面,飛快輕躍的水舞,在晚霞中、在星空下映著微微的光閃動著,就覺得擁有這樣的城市一景,是很幸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