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發布日期:2002-09-01更新日期:2002-09-01

【城市魅力方案四】照明

河海相會處三座橋 愛河橋照明

文/夏樹 攝影/謝明祚

  延續高雄燈會「光」的主題,愛河的美結合了「光」、「河」與「橋」,讓橋不只是串連兩個空間的工具,而成為了一個新型態的藝術「展演」空間。

  尤其以往的全國性燈會都以廣場性質舉行,南移高雄之後,果然顯出港都大不同的地方,燈會移到河畔舉辦,不止是河岸,尚且是河海交會之處的河岸,有遠方的漁火粼粼,更有海水倒映著岸旁火紅的燈籠,大紅燈籠蜿蜒伸展,將整個喜氣往河岸、海岸散布開來,這樣左右上下的立體效果,果然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外觀光客前來。

  而愛河上的三座橋更在這一場別開生面的「光華饗宴」中,首度登上全國以及國際媒體的鏡頭焦點。

  逆流而上,迎面而來的高雄橋在燈光的巧扮之下,以朱紅的燈光和雷射,將船舶的型態模擬得栩栩如生,這是愛河接近出海口的第一座橋,搭配著十足搶眼的燈光,營造出「大船入港」的意象。

  而連結鹽埕區與新興區的中正橋,跨越了高雄舊市區與都會中心,則是以「海之眼」亮相,弧形的拱橋與河面上的倒影交會時,就像是一對明眸,夜晚來臨時,當七彩燈火亮起,如同漁火點點的燈光讓雙眸睜亮眼,凝視著河岸及遠方的海,也彷彿透視著高雄人的心,進行交流。

  在2002年燈會重新展現迷人風采的建國橋,以「七彩漁火」作為設計主題,為方便未來愛河上的水上活動,新工處也將建國橋提高50公分,讓遊艇等船隻容易通過,另外,在橋的兩端也設置觀景台及夜間照明設備,所有的電力設備及管線都埋藏在橋的內部,現在的建國橋顯得相當現代化,自然的燈光照明又為愛河增添了新意。

  提起愛河的三橋,可說是一段滄桑的歷史,農業時代,它是蛙噪蟲鳴、飛鳥低空盤旋的風之廊,也是民生水產物資的寶藏,日治時代後期,工業引進污染漫淹河底,重金屬的污泥讓愛河幾近死絕,六0年代後期開始整治河川,三座橋上的春色才又漸漸恢復。

  經過城鄉新風貌的工程改造,以及現代的社區意識埋葬了過去的殘敗之象,在2002年的高雄燈會舉辦之後,愛河上的橋逐漸加入高雄夜魅力的行列,也正式宣告愛河進入嶄新的階段。

攝影/謝明祚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