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02-09-01更新日期:2002-09-01
【城市魅力方案三】街道
詩意篇篇 市民藝術大道
文/林美秀
高雄變美了!當這句話在電視、廣播出現時,身為高雄市民開始察覺,似乎高雄真的變美了…從中正文化中心經過,繼城市光廊後第二條市民藝術大道也張開藝術的翅膀,在風中與路過的市民打招呼,錯落在街道的藝術品和藝術燈光座使整條街煥然一新,由年輕人組成的街舞、樂團演出,使高雄街頭四處彌漫著藝文的馨香…注入藝術的公共空間讓高雄變美了。
7月的高雄艷陽高照,到了夜晚盡是一些出來納涼的人們,多了藝術大道喘氣享受悠閒的空間,文化中心比起以前扮演的角色更多元,也更輕鬆自在。
原本被圍牆包圍的文化中心,今年四月終於褪下層層的舊衣,舒展了它原本綠油油的草地與樹林。經過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巧思,以美觀和創意妝點街道。這裡原本只是一些停放機車的人行道,如今它被藝術包圍,在都市叢林中以藝術發言,讓市容好看,也可成為市民休閒展藝的新處所。
城市的美麗,的確需要花一點心思。

高雄市政府在近年投入大批改造公共空間人力、物力,像一個空間魔術師,在城市揮灑創意與藝術,為這個城市注入美麗靈魂。
4月12日,文化中心藝術大道在爵士與搖滾的樂聲中,十座藝術大燈相互輝映下,閃爍著藝文光芒,融合交雜著城市的美麗新氣象展開一連串的藝文對話。
在車陣熙攘的大馬路旁,坐在休閒平台上,聽著音樂,和著節拍,對多數高雄人而言是一種動人經驗的初航。有一位民眾每個晚上都會到此散步,他說;「高雄真的變得很有氣質。」
這樣的感覺盪漾在市民當中,有些市民習慣性的來到文化中心,他們說,事先都沒查過有什麼表演,反正,只要是假日就有很多藝文節目,去就是了,最值得高興的是,在這裡,孩子不必正襟危坐,偶而跑動一下,不但不會影響節目進行,孩子也可以很自由的欣賞表演。
拆了鐵欄杆的藝術大道,有了綠地,添了藝術,成群的鴿子悠哉的散步,一點也不怕路過的人群…似乎多了這些美麗的元素,整個文化中心比以前活絡朝氣不少。街道傢俱扮演著藝術大使的身份,提供來往路人休憩與停駐的民眾對話。大門前「風之舞廣場」有「詩的迷宮」、兩旁矗立的大型藝術燈光座椅,民眾可以在休閒椅上就著燈光閱讀在椅背上的新詩,欣賞藝術燈光的幻化,以「光影音樂盒」作成的時鐘也24小時提供美麗的鐘點服務,精工藝術家劉丁讚所作10幾件鋼雕作品不時的與民眾貼心的打招呼。整條藝術大道最精彩部份莫過於全市國小兒童以18萬片玻璃馬賽克所拼貼創作的地畫,展現內有高雄主要風景印象,有旗津燈塔、玫瑰聖母堂…「腳踏實地─高雄」別有一番滋味。

週末假日輕鬆隨意的街舞與一連串的樂團演出擔任文化中心藝文「窗口」,每週六、日固定的表演節目,常態性提供市民免費多元的街頭展演,趁著暑假來臨,文化中心乘勝追擊加入「藝術市集」,從週五至週日展開夏日藝文熱情,民眾除了可在藝術大道上欣賞多元的節目之外,還可以欣賞文化藝術商品、畫作圖書、民俗藝品,連年輕人為之瘋狂的影歌星簽唱會也即將在此展開。
平均每場次都有5百人,假日還可多達1千多人次,藝術大道這條路是一直要走下去的,不僅僅要永續經營,接下來還要擴大範圍,從廣州街、和平路與林德街,未來文化中心四周圍牆都將拆除,打破界限,高雄城市之美,不但從藝術大道出發,還要遍及高雄整個城市,由點到面,全面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