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首都·有情城市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建設篇>2002/09
發布日期:2002-09-01更新日期:2002-09-01
【城市魅力方案二】海岸
哈瑪星迎賓象徵 鼓山三角公園
文/王御風 攝影/謝明祚
20世紀末,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提昇,台灣興起一股「城鄉新風貌」的社區總體改造風潮,中央撥出經費,在地民眾參與改造設計,讓原先日漸頹敗的舊社區,重新展現出新風貌。在高雄市,首先登場的是早期發展的濱海舊市區─哈瑪星,在哈瑪星當地居民、中山大學教授,以及市府的合作下,開創了新世紀的哈瑪星風貌。
這個哈瑪星的社區改造計畫是分期進行,第一期登場的是進入哈瑪星的三角公園及哨船街、濱海二路圍繞而成的第一船渠;緊接著才重新改建了哨船頭公園。

哈瑪星在鐵道及壽山的切割下,與高雄市區的聯繫道路並不多,如不繞山而行,就只能從現在的鼓山一路進入,在進入哈瑪星後,分成鼓山一路、臨海一路兩條道路,在道路中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公園,原來造型普通,不引人起眼,在城鄉新風貌的工程改建下,重新改頭換面,讓人一望公園,就知道「哈瑪星到了!」,成為哈瑪星的門戶。
濱海的哈瑪星,是高雄港的大門,許多人到哈瑪星,就是為了要欣賞「大船入港」的華麗景象,因此三角公園在設計方面,用了「船」的意象,塑立桅桿地標,遠遠望去,彷如一艘乘風破浪大船,不但與哈瑪星的海港背景相關聯,更象徵著哈瑪星在經過改建後,揚帆待發,期待再創高潮。
除了「船」的造型外,三角公園也沒有忘記公園原有的社區功能,在園內設有七彩廊道等設施,讓當地孩童能夠在此地嬉戲、成長,同時還有中央廣場,使當地居民能夠在此聚會、討論社區事務。結合社區的在地功能,以及地方代表意涵,新的三角公園,張開雙臂,歡迎每一個到訪哈瑪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