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首都·有情城市 魅力高雄城鄉新風貌<建設篇>2002/09
發布日期:2002-09-01更新日期:2002-09-01
【城市魅力方案一】水岸
圓環變身 鹽埕埔市民廣場
文/王御風 攝影/謝明祚
日治時期,高雄成為台灣糖業重要出口港而開始繁榮,市區也從旗津、哈瑪星擴張到鹽埕,不論是最新的百貨公司、電影院、酒店,乃至於市政府都建設在鹽埕,造就鹽埕的黃金時代。
以往的鹽埕,是高雄市的政治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建築物,就是總管高雄市的市政府,旁邊則是交通樞紐的鹽埕圓環,圓環中央則為國父銅像,俯視著來來往往的人車,市政府對面則是名聞全台的地下街,當時的鹽埕,是高雄最最繁榮、最重要的政經中心。

這一切,卻在多年前逐一消逝,地下街在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最後被填為平地;市政府則遷到了四維路上的新市政大樓;鹽埕圓環也改建為廣場。20世紀的鹽埕風華,如今不再現。
在20世紀末,許多人開始思考,該如何重建鹽埕,這些具有「鹽埕象徵」的地點,自然成為「新鹽埕」如何脫胎換骨的首選。當初位於交通樞紐的鹽埕圓環,在捷運即將通車,舊圓環卸下交通重任後,市府則運用巧思,讓其成為一個代表鹽埕市民的大廣場。

市府將圓環的道路動向重新規劃,讓原屬圓環的土地,變成一個方形廣場,為了讓地處亞熱帶的高雄,能夠有更清涼的感覺,廣場中更設計了噴泉水舞,依照季節不同,每天在不同時段表演,讓鹽埕民眾,更樂於使用。
這個廣場連接由地下街改建的仁愛公園,及新開闢的愛河徒步區,使其成為有河、有草地、有集會場的大型場地。對面則是工商展覽中心、歷史博物館與音樂館,也因此,市民廣場成為新鹽埕的中心。未來隨著捷運動工,在大勇路改成徒步區後,不管是搭乘捷運,要前往三館欣賞展覽、音樂會的民眾;或是剛從愛河離開,要到鹽埕市區逛逛的民眾,都必須經由市民廣場,市民廣場也成為名符其實鹽埕市民散步、聚會、休閒的好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