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活動好好玩 GO

【202008職人大賞】紙紮工藝的死亡美學

  農曆七月普渡的大日子即將來臨,合真紙藝第三代傳人楊憲璋準備就緒,迎接旺季到來。台灣的紙紮習俗,一般出現在祭神儀式、喜慶節日及弔喪禮儀這三類場合。紙紮就是糊紙祭品,是台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儀式結束,紙紮將伴隨親人的不捨與掛念,一同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不過,這麼獨特的糊紙工藝已經愈來愈少見了。

合真紙藝第三代楊憲璋。(攝影/曾信耀)
合真紙藝第三代楊憲璋。(攝影/曾信耀)

傳統手工紙紮一脈相傳

「我喜歡傳統形式,堅持要純手工」,楊憲璋坐在紙紮洋房前受訪,說著,「年輕一輩很多都沒看過了」。紙紮手藝對楊憲璋而言,算是家學淵源,因為阿公是老道士,那時候辦理喪禮科儀,兼做祭祀用的紙紮是必備技能,父親在40多年前成立合真紙藝行,在常年耳濡目染之下,他退伍後決定接手,傳承這份家族事業。

  傳統紙紮製作費時複雜,必須先將竹子加工,製成細竹條,利用竹條韌性製作骨架,並用玻璃紙加工切割,當成束帶纏繞、綑紮,就像是建築結構裡的鋼筋水泥。楊憲璋指出「塑型是最困難的」,等到結構完成才開始糊紙,相較以往使用手染的紙質容易褪色,現在都是採用進口紙,細部裝飾質感也更加出色。

手工紙紮屋保留了藝匠的巧思與人文的氣息。(攝影/曾信耀)
手工紙紮屋保留了藝匠的巧思與人文的氣息。(攝影/曾信耀)

紙紮是民間信仰、也是民俗工藝

  紙紮屋從阿公時期只有兩、三種基本款,到了楊憲璋發展出40多種式樣,傳統閩南三合院、現代洋樓、日式等,像是建築演進史的縮影。透過師傅的巧手,從地基慢慢蓋好一間亡故後安身立命的住所,替家屬完成法事,全部的科儀到入土為安,紙紮不只是商品,也是撫平心靈的連結。

  一般紙紮以「五間」(註:三合院傳統建築)為普遍型態,需要5個工作天,若要10多尺規模的紙紮屋,甚至要費時2週之久,早期紙紮師傅往往是一手包辦,現在紙紮製作講究分工,綁骨架、細部裝潢通力合作,「我們這種做傳統的,沒付出3、5年的功夫,是沒辦法來競爭的。」

楊憲璋說,「我堅信唯有靠手工去製作紙紮,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才能感受到親人的心意。」(攝影/曾信耀)
楊憲璋說,「我堅信唯有靠手工去製作紙紮,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才能感受到親人的心意。」(攝影/曾信耀)

紙紮屋內的裝飾小物件多,客戶需求愈來愈多樣化。(攝影/曾信耀)
紙紮屋內的裝飾小物件多,客戶需求愈來愈多樣化。(攝影/曾信耀)

嚴師出高徒

  楊憲璋解釋,「紙紮是一項非常需要細心的手工藝」,像是把竹子綁成圓圈一定要是正圓,尤其給神明的紙紮,更要注重小細節,連尺寸都不能出錯,光是廟宇石獅的方位角度就是一門學問了。「我爸爸是嚴師」楊憲璋一邊笑著回憶自己的出師之路,當年偷偷將父親製作過程錄影下來,還有無數次拆解重做而寫成的筆記,如今的熟能生巧都是用心與耐心累積而來的。 

  隨著時代進步,客戶需求愈來愈多樣,3C產品、名牌商品早已是常見的紙紮品,iPhone手機、筆記型電腦、跑車也一直與時俱進,「不只有普渡用的12尺普渡公,我們還有罩杯升級的辣妹、穿西裝的保鏢」。

  楊憲璋坦言,「這行業要傳承並不容易,只要沒被市場淘汰,我就會一直把手工紙紮做下去」。

農曆七月的普渡藝品。(照片提供/合真紙藝)
農曆七月的普渡藝品。(照片提供/合真紙藝)
Information

合真紙藝行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武功巷60之3號

電話:0913-588-588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