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畫刊

【202009職人大賞】捏麵人公仔藝師陳義進 寓教於樂

  拿起手中的糯米糰壓成一片葉子,黏在玫瑰花朵上,適逢七夕,浪漫又應景。有30多年教學經驗的捏麵人藝師陳義進,從建築轉學捏麵人,走進校園向下紮根,期待從莘莘學子手中,繼續傳承這項民俗技藝。

  「我小時候住在鹽埕區,那時大舞台戲院前都有捏麵人,要用一角、兩角去抽籤,還會把捏麵人包入紅豆餡沾糖粉吃」,年屆七旬的陳義進聊起兒時回憶,言談間就像個大頑童,流露出赤子之心。因緣際會學習捏麵人技藝,從一開始業餘當做興趣,到毅然全心投入做為終身職志,並任教高雄七賢國小、英明國中、鹽埕國中、鼓山高中等多所學校與大專院校社團,逾30年的教學經驗也算的上是桃李滿天下。

陳義進持續傳授捏麵人傳統技藝,捏出新意不藏私。(攝影/曾信耀)
陳義進持續傳授捏麵人傳統技藝,捏出新意不藏私。(攝影/曾信耀)

從祭品到童玩的捏麵藝術

  捏麵是中國民間傳統技藝,台灣稱為「麵粉尪仔」。相傳捏麵人最早起源於山東、河北一帶,古時富貴府第,宴客前常以麵糰捏作酒席,供賓客觀賞,稱之「看席」。逢年過節,捏作三牲五體,用來做為祭品,就是「供桌」。陳義進強調,以前的捏麵人採用純糯米粉製作,可以食用;後來才加入麵粉,經過特殊工藝的防黴防裂處理,成為柔軟的各色麵糰材料。

小巧捏麵人宛如袖珍藝術品。 (攝影/曾信耀)
小巧捏麵人宛如袖珍藝術品。 (攝影/曾信耀)

  在台灣經常在廟會或中元普渡時,看到用糯米糰捏塑的「看果」(台語俗稱「撿席桌」),到了冬至搓湯圓,多餘的材料會用來捏成生肖做為祭品,所以老一輩人也稱做「雞母狗仔」。「澎湖人到現在還保留這個習俗稱呼,只要冬至,就要吃手捏的『雞母狗仔』」,陳義進說。

陳義進將民俗技藝捏麵人帶進校園,成為超熱門的鄉土文化社團。(圖片提供/英明國中)
陳義進將民俗技藝捏麵人帶進校園,成為超熱門的鄉土文化社團。(圖片提供/英明國中)

基本技法熟能生巧

  陳義進出身建築工程,是半途出師的捏麵人藝師。不同傳統拜師學藝的養成之路,憑藉他在學校的美術基礎課程訓練,造就鑽研捏麵人的美學領悟力與創造力,也見證了造型從民俗故事到動漫的轉變。小巧的捏麵人宛如袖珍藝術,別以為手巧、心細就做得來,陳義進解釋,塑形打底才是關鍵所在。基本技法有搓、捏、壓、點、黏、貼、揉、挑、剪、拉,搭配流星紋與螺旋紋特殊技法變化,用以製作微雕、巨雕、蔬果雕、浮雕、麵畫等創作手法,捏麵人藝師的精湛手藝,正是來自於技法運用自如。

陳義進靜靜雕塑手中麵糰,雙手30多年來不曾停歇。(攝影/曾信耀)
陳義進靜靜雕塑手中麵糰,雙手30多年來不曾停歇。(攝影/曾信耀)

麵畫是捏麵藝術之一,常給人油畫般的錯覺。(攝影/曾信耀)
麵畫是捏麵藝術之一,常給人油畫般的錯覺。(攝影/曾信耀)

  看著陳義進示範捏麵人,插板上有各種的可愛動物造型,他笑說自己以前常做到廢寢忘食,曾利用核桃殼剖半捏做八仙過海的故事;唐三藏、孫悟空的西遊記也活靈活現化身成捏麵人;還會用麵畫表現水墨畫,就算自然的裂紋看起來也是賞心悅目;還有辦桌冷盤上的擺飾、時下年輕人喜愛的杯子蛋糕,也能搭配成許多捏麵人的創意手作。

  為了延續這項民俗傳統的文化底蘊,陳義進堅持使用傳統糯米教學,相較傳統捏麵藝術展現各種宗教人物、奇珍異獸、神仙故事等題材,社團學生的創作天馬行空,民俗傳統與時俱進,在公仔熱潮當道之際,創造另類的Q版公仔新畫風。

Q版捏麵人讓人想要全部收藏。(攝影/曾信耀)
Q版捏麵人讓人想要全部收藏。(攝影/曾信耀)

陳義進透過他的巧手,帶著孩子們穿越時空造訪古早味的「捏麵粉尪仔」。(攝影/曾信耀)
陳義進透過他的巧手,帶著孩子們穿越時空造訪古早味的「捏麵粉尪仔」。(攝影/曾信耀)
回到頁面頂層 回到頁面頂層